陳 燕
上海中華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 201404
高職教育跟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它主要向學生傳授應用性技能知識,為學生找職業提供一個學習平臺,高職學生更多地關注對找工作更有益的東西,在高職教育中,漢語言文學與理工科學科相比,實用型沒有那么強。并且,漢語言文學教學,相對來說,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實際上,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我國文明的一種傳承,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將潤物細無聲般地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蕩著熱血青年的愛國之心; 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人感受到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襟;讀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人明白做一個知識分子應該有骨氣,有獨立的人格。讀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讓人意識到做人應該有自信,有理想。這些朗朗上口的名句,既給人以美感,也給人以教誨,可以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葉圣陶說過:“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標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在高職院校開設漢語言文學課程為學生打開一扇美的窗戶,讓他們領略文學百花園的姹紫嫣紅。使學生聆聽到美的聲音,體會到充滿激情、意蘊深刻、清詞麗句、聲情并茂的美。學生在不知不覺之間提高了文學的審美觀,能把握美好的事物、鞭撻丑惡的事物,能區別美、丑、善、惡。對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所以,增強文學欣賞的能力,對大學生提高審美觀念大有助益。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欣賞水平提升了,就會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在高職開設一些漢語言文學課程,無論對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對那些有筆不會寫,有口說不清的學生來說,多欣賞好的文學作品,多參加一些應用文寫作、讀者賞析、談判技巧的漢語言文學類的課程,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至少可以把文章寫清楚、把話說明白,而這恰恰是當前信息社會對大學生最基本的要求
大多數高等職業學校將“以就業為導向”作為辦學宗旨,宗旨是對的,但問題是許多高職學校將專業技能放在壓倒性地位,強調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而過分弱化漢語言文學類課程。 許多高等職業學校中實際情形是在校學生接受文學教育十分缺乏,一些高等職業學校根本就沒有開設文學教育課程。
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材,相對而言,內容的比較固定死板,不太能和社會熱點相聯系嗎,不太能第一時間吸引高職學生的眼球,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學生如果不敢興趣,教師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多數不能接受。在考試的時候,客觀題設置過多,讓學生主觀發揮的題目很少,忽視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培養。
有些教師教學手段匱乏,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帶入感和互動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有益的知識。高職學生本身普遍漢語言文學素養不高,閱讀量少,寫作能力不高,如果教師上課再缺乏趣味性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高職學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高職學生,文學修養欠缺是普遍的現象,更多的學生認為只要掌握了專業知識,就擁有一切,這種想法,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領導,應高度認識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對文學課程建設,還是教學環節設計,都應該嚴格規范,認真落實,不要把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當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
加強教材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學生文學專業技能的培養。在課程設計上可開設一些讀者賞析、四大名著賞析、應用文寫作、簡歷設計、文字編排、寫作實踐等實用性強的漢語言文學類精品課程。在教學中,加強課程的實際應用性,調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對高職學生來說,就業是學生學習的根本目標。所以,教師的授課一定要講求實用性,這樣才不會與社會脫節。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認真積極準備,把握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知識,以此來設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最新高度來考慮課程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們課程的內容,多編寫活頁講義。可以發揮集體任課教師的力量,運用頭腦風暴法,集體備課,互相提高,將教學內容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時間里,大力提高學習效率和提升語言能力,成為有豐富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任課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先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或是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先讓學生討論,再通過這些問題的講解,把知識自然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更直觀地感受知識。課程的提問導入按提問——解惑——授業——傳道四個步驟來進行,教師通過這些步驟將知識一點點的滲透下去,讓學生吸收。而在該課程快結束之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提出幾個不理解或困惑的問題,學生提出后,教師可以對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進行說明解答,余下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等到課后給以解答。以問題來導入課程的形式能較好地吸引學生,引起到課學生的關注,而隨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過程的步步推進,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為以后開展研討式教學奠定一個基礎。
案例教學法是對案例進行分析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一些知識更加生動化、具體化,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當前多媒體技術發展迅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把教學內容和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聯系起來,使得教學與時俱進,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同時,通過整個教學過程,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準備具有針對性的案例資料,要精煉且能夠結合教材內容;第二,教師要善于去開拓學生思維,善于引導學生,學生也要積極參與討論,敢于和教師進行對話;第三,案例的選擇要可以和實際的教育目的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使用開卷的考核形式,增加主觀題的體型,把客觀題和主觀題兩者比重增加設置到3:7。也就是說客觀題和主觀題分別占30%和70%。漢語言文學課程期末考試取消一卷定成績的方式,使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者相聯系的考核方式。
綜上所述,逐步提升文學欣賞水平和文學應用水平,對在校高職生而言,既是自我成長、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當代高職生,應該在學好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學習基本的文學知識,提升自我文學應用能力,有好的文學應用能力,有一定的文學欣賞水平,對一個高職學生來說,應該是一輩子受益的事。而在高職教育中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任課教師應該把握實用原則,提升教學質量,鍛煉與提高學生的實際文學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就業時更有把握抓住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與重用。
[1]沈勤.面向高技術發展的技術教育課程改革[M].現代職教課程論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黃克孝,嚴雪怡,沈勤.“關于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若干問題的研究課題總報告[M].職教課程改革研究,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