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藝術系 江蘇南京 211156
空間是一種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有形或無形的物質,是建筑設計系統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建筑設計的出發和歸結點。空間是建筑的本質,藝術的空間一方面來自實體美的建構,這主要是與建造邏輯相符的建筑結構、材料、構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創造;另一方面則來自對富于內涵和象征意義的空間觀念的創造,它源于人與自然的一些原始體驗,在建筑中主要表現為對自然元素的妙用,空間觀念的實現必須借助于實體的構成。
空間意識是潛在的視覺、觸覺和運動感。空間藝術一詞源于德語Raumkunst,德國文藝理論家G.E.萊辛最早使用了這一概念。建筑空間建造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無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里,建筑藝術的審美都是在虛虛實實的世界里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 :居住建筑的空間滿足安全、溫暖的心理需求 ;宗教空間滿足心靈祈禱、凈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間滿足人們的工作、交流、娛樂需求等。這些意識感知的空間,其性質是不同的,可依次稱為視覺空間、觸覺空間、運動空間及心理空間。
建筑空間的“藝術”心理指審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礎上的精神心理的審美需要,當然包括各種審美的形式:優美的、悲傷的、和諧的。那么,在營造這些空間的同時應觀注這些審美心理,營造各式各樣的精神氛圍,即空間藝術,這樣的空間也就是藝術的空間。
根據據建筑形體的實體不同造型會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空間類型。大致可以總結出14種類型:1結構空間2開敞空間 3封閉空間4動態空間 5懸浮空間: 6靜態空間7流動空間8、虛擬空間9、共享空間10交錯空間11凹入空間12外凸空間13下沉空間14迷幻空間:
空間的形狀基本取決于其平面。平面規整的,如正方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圓形,令人感到形體明確、肯定,并有一種向心感或放射感,安穩而無方向性。這類空間適于表達嚴肅、隆重等氣氛,在空間序列中有停頓或結束的感覺,其上部覆蓋形式可以是平的、球面穹隆的、角錐或圓錐體的等等。矩形平面的空間,橫向的有展示、迎接的感覺,縱向的一般具有導向性,其上部覆蓋形式可以是平的,三角形的或拱形的。半圓形平面的空間有圍抱感,用在空間序列中有結束的感覺。三角形平面較罕見,會造成透視錯覺。還有不規整的形狀,任意的曲面、螺旋形或比較復雜的矩形組合,則令人感到自然、活潑、無拘無束,也許會有向某方向運動或延伸的感覺(視形狀而定)。
建筑體量的大小與尺度的關系,應該以人的坐標為準。而在論及空間環境中的建筑物的體量與尺度時,參照物應該是空間環境中的“關系”,“關系”即為尺度。
無論是建筑物體還是其他物體,其體量是可以計算的。但對這種“量”的感覺,亦稱“量感”,則另有區別。通常,量是指物理的量,而量感則指心理的量。量感源于物理的量卻又與其不同,它不單指重量,還包含著視覺上的接受能力。
空間的大小、高矮使心理產生不同的效應:大,氣魄、自由、舒展、開朗;過大則空曠,令人產生自身的渺小、孤獨感。小,親切、圍護感強、富于私密性;過小則局促、憋悶。高,崇高、隆重、神圣、向上升騰;過高則與過大毛病近似,甚至令人有恐怖感。低,尺底宜人、舒適、安全;過低則有壓迫感。在設計時必須結合建筑的使用功能來確定空間的體量,從而產生特殊的氛圍。
建筑空間藝術氣氛的形成還受到明暗色彩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心理感覺,也能營造出不同的生活情調。空間布置時能選擇適合的色彩,會有助于神經得到放松舒適。不同的空間的功用不同,顏色也不該一樣;就是相同功能的空間,有時也會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異。在對空間色彩的運用上應該從個方面因素去考慮它,重視分析空間環境的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加入人性化的色彩,從而使設計更有生命力。
諸多空間類型存在的條件或者前提,也就是建筑空間種類產生的依據問題,亦是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問題。實空間的特點是穩定感、安全感和封閉感。它是有限的、私密的,符合內向的、拒絕的心理性格,具有極強的領域感。虛空間其實就是人的心理空間,因此它是不穩定的、開放的、無限的空間,易使人產生極大的聯想和發揮。
以“和諧”之美為基調,在對空間的處理上極力的提倡天人合一、虛實相生、時空一體、情景交融。
A.傳統空間藝術當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得到充分肯定和發展。在建筑空間上,往往表現為因天時就地利,在自然中應該找到自己恰當的姿態,而不是與他相抗衡。傳統建筑規劃設計當中,崇尚強調自然界的整體性及事物之間內在關系的有機自然觀,講究陰陽相合,從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統一。
B.虛實相生在傳統空間意識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同時也是中國團體藝術觀念的重要組成,虛實相生,不但通過對建筑的位置,體量、形態的經營,有意識地創造一個與虛實相生的外部環境,而且實中有虛,虛中實,內外交融,從而構成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虛實相生的觀點在古典建筑中從宏觀到微觀,從總體到單體都得到充分體現。
C.時空一體,傳統空間意識中,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時間的節奏率領著空間的方位,在中國建筑構圖中成就了節奏化,音樂化的時空一體,傳統中國建筑總是由單座建筑構成院落,進而以院落為單元再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序列,只有自外而內,人們在運動之中隨著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方能了解這組建筑群的全貌和高潮所在。
D.情景交融,中國人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復的,空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斂可放,可流動變化。
如蘇州的拙政園在造景手法是通過人工手段,利用環境條件和構成園林的各種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觀。中國造園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園林創意與工程技藝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藝的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包括主景和配景、抑景與揚景、夾景與框景、前景與背景、俯景與抑景、實景與虛景、近景與借景、季相造景等。
例如主景與配景、實景與虛景這四點也是拙政園造景手法在傳統造景中的運用;主景與配景造園必須有主景區與次要景區。堆山有主、次、賓、配,園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體樹種與次要樹種搭配。景觀中配景一直運用襯托作用。
實景與虛景在拙政園是通過通過空間圍和狀況、視面虛實程度形成人們觀賞視覺清晰與模糊,并通過虛實對比、虛實交替、虛實過渡創造豐富的視覺感受。例如:無門窗的建筑和圍墻為實,門窗較多或開敞的亭廊為虛;植物群落密集為實,疏林草地為虛;山崖為實。流水為虛;噴泉中水柱為實,噴霧為虛;在園中山巒為實,林木為虛;青天觀景為實,煙霧中觀景為虛,即朦朧美、煙景美,所以虛實乃相對而言。
空間是建筑藝術所探求的終極目標。無論是建筑物本身所創造的空間,還是建筑物之間形成的空間,是一種潛在的視覺和運動感。人們在把握建筑空間的同時,融合著自身的各種空間心理需求:美與丑的形態、狹隘與豁達的對比、安全與暴露的掙扎、隱私與開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間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又負載著豐富的內涵:藝術感、時空感、心理意識感知。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
[2]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
[3]計成著.《陳植注釋.園冶注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年版.
[4]鄭恭.《造園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5]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