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慧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中國人處世所遵循的是中庸之道,這被很多人解釋為壓抑個性、保守、不能創新。而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以來,大力宣揚思想獨立及個人自由,最大限度地張揚人的個性。由此,很多人得出中西方文明是截然不同的結論:中國文明主張壓抑人的個性,西方文明則大力倡導張揚人的個性。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需要深入反思一番。
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是謂之中庸。我們理解為,當國人處事的時候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各方面的利益,尋求一種中和的解決辦法。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是中庸之道。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孩子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他覺得這件事是自己很感興趣的、完全正確的,而且堅持自己的想法,他自信只要行動就一定能夠成功。但是,他的父母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從自己的思想觀念出發,竭力反對。于是,這個孩子因為父母的阻力,放棄了做這件事的打算。這里的阻力在現實生活當中,當然不僅僅來自父母方面,它還可能包括來自社會上其他人、其他力量的反對。此時這個孩子,任憑他再有能力、再有思想,他也不能繼續堅持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去行動了。他要與這些阻力相妥協,最終找到一個雙方都愿意接受的、折中的行動方案。這便是中庸之道的具體體現。
在西方,同樣的事情,父母非但不反對,還會去支持、鼓勵孩子去做。社會上的其他人、其他力量也為這孩子做這件事盡可能的創造一切條件。也就是說,非但沒了阻力,孩子的夢想和事情在眾人的合力之下獲得成功。這是眾人所知的西方文明,這就是西方鼓勵個性的體現。但是這里有個基本前提是西方文明是在一個什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可以以西方經濟學來說明。
熟悉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要學經濟學不可能不學西方經濟學,而西方經濟學中無論是古典經濟學派、凱恩斯經濟學派,還是古典綜合派,或者其他的哪個派別,他們都有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前提,那就是“均衡”。當討論市場交易的時候,買賣雙方所遵循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均衡”。買方希望以最少的錢買到價值最大的物品,而賣方則希望以最高的價錢賣掉該物品。如果買賣雙方都毫不妥協地堅持自己的立場,那么這個交易就將無法進行,這與事實是違背的。現實情況是買賣雙方最終會通過妥協的辦法來解決。他們進行商定,確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進行交易。此外經濟學中還有“效用論”,“生產論”,“占優原則”,“報酬遞減規律’等等,所有這些西方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都遵循均衡原則。
我們中國人現在常講馬克思主義,但請大家別忘了,馬克思也是西方人,他的哲學也好,科學社會主義也好,都建立在他的經濟學說的基礎之上。而他的經濟學說中關于均衡理論的表述是很多的。甚至也可以說是他《資本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基本理論。這一點,讀過《資本論》的人都不會陌生。西方經濟學也好,馬克思學說也好,他們所說的“均衡”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和”或者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中庸之道”。
現代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等等無不是從西方創立的,這些科學所揭示的質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電子的性質、原子核的性質,它們本身都保持著一種中和均衡的狀態。甚至牛頓力學也給我們揭示出了運動均衡和力均衡的必要性。可見,中庸之道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思想,而且也體現了自然世界本身的運動規律。簡言之,中庸之道是一種自然法則,人也不例外。因此,無論是中國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不可能脫離中庸之道,只是表達形式有所不同。
如上所述,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背道而馳。我們中國人提倡中庸之道,而西方文明則倡導要遵循均衡原則。這里中庸之道和均衡原則在本質上是一個意思,只是兩種不同的表述而已。中西文明具有共同的基本原則,只是側重不同。
中國文明強調更事情的整體,而比較忽視人們的個性和創造性,壓抑了人們的創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文明要比東方文明更為積極一些。西方既有經濟上的中庸(現實因素),又有文化上的個性、創造和創新。從現在人們的思想情緒來看,很多人對現實抱有一種埋怨的情緒。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未能實現其個性。而欲消除人們這一情緒,就不得不讓人們去張揚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發揚創新精神。
真正意義上尊重個人、尊重個性、尊重創造、尊重創新。等這成為一種現實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沒有東西方文明之區別了。它們完完全全屬于人類文明。而這一文明并非是不可能的。在唐代,在某種程度上,就有這種文明。而現在西方文明其包容性如果再能擴大,不排除外來文化,不歧視外來文明,就可以成為這種文明。在這個層次上,文明是普世的,沒有東西方地理區域的區別。
中國人現在之所以強調東西方文明的區別,說穿了,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這樣想的人,實際上他們是在擔心,如果我所說的文明成為現實的話,東方文明就喪失掉了,他們是在竭力恪守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明,而不管這種文明是否是好的,也不管這種文明是否需要創新和發展,他們只是在恪守。
我們應該遵循的一條原則是不管是從老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還是從西方學來的,都要經過加工、創造形成新的文明,這個文明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得到發揚,生活得以富裕的文明。它不是老祖宗給的,也不是學習西方的,它的主體是我們自己。那么到底該怎么創造這種屬于我們自己的文明呢?
一直以來,國人所強調的是中庸之道,這在現在還活著的 14億中國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觀念的影響不會消失。事實上,我們根本無需刻意強調中庸。我們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血液里就有這種傳統。當他做事的時候,他都會自覺不自覺的運用中庸的思考方式。而另一方面,個性的張揚、創造和創新,在我們這個文化環境當中,一直是受到擠壓、排斥和打擊的。所以幾乎沒人敢去創造、敢去張揚自己的個性,所以我們欲建立起這種文明就必須大力提倡個性、創造和創新。
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教給他們這樣一種意識。一個人生存在世上,他是靠區別、靠個性、靠創造和創新才能夠生存的。讓他們從小就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我們不必擔心這樣做孩子會喪失掉中庸的思考方式。如此一來,中庸和個性、創造、創新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都具備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而我們的目的就是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成為這樣的現代人。到那個時候,我們誰也不必去擔心美國強大和日本的野心。因為在那個時候,中國將會是最強大的。這里的強大已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世界第一,人均GDP的靠前,而且更表現為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國家軟實力的世界第一。
我們剛才已經說過,我們這里的文明是普世的,是放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制度當中都會給該國家的人民創造出無比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請注意,我這里并不是文化的侵略,因為這里的文明是普世的,放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他們所具備的個性、創造和創新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所形成的文明是屬于他們自己的,與我們所說的文明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不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所指的文明更應該是一種文明創造方式,而這種方式是普世的。
我們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創造出這樣一種既有中庸的思考方式又能充分張揚個性,發揮創造能力,發揚創新精神的現代意義上的新文明呢?我們的答案是教育和實踐。只有通過教育和實踐,讓每一個人的覺悟切實得到提高,素質得到加強,思想獨立自由。這樣的新人才會創造出這樣的文明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教育和實踐創造出這樣的新人來。當然,這里的教育是大概念上的教育,它不僅僅是指學校里的教育,還包括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而獲得這么一種覺悟、成為這樣的一個新人的各種形式:教師講授、文化作品、媒體傳播和大眾輿論、自身實踐等等。等所有國民通過我們的教育成為我們所指的新人的時候,他們就具備了創造這種文明的能力,而且他們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創造,他們所進行的一切活動事實上就是在創造這樣的文明。就好像現在一樣,大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中庸之道。此時,我們所指的文明就已經被創造出來了,而且它有著十分強大的生命力,會永遠不停的創造下去!
[1]孔子.論語.先進.四書五經.[M].岳麓書社.
[2]朱熹.《四書》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3]趙徒潔.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M]. 陜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