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成都 610059
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其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域。第一,生態的可持續,不超越系統再生能力的發展。第二,社會的可持續,改善生活質量,不超越承載力范圍。第三,經濟的可持續,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保證利益的最大限度。第四,科技的可持續,通過零排放,減少消耗環境污染。該定義既著眼于當代人的發展又顧及了子孫后代,是一種持續思想。該定義道出了發展的條件和目標,要滿足它的條件和實現它的目標就只能是和諧發展。
我們的先人為了能讓人類這個種族在地球上得以立足,于是大肆繁衍,而忽略了地球的承載力,于是“人類中心主義”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如果說最初的繁衍是為了生存,我們可以理解;隨后大肆興起的工業文明是為了征服自然,立穩腳步,隨之帶來的污染難以避免,我們仍舊情有可原;那么,這之后長期以來的人類世界的明爭暗斗,為了一國利益不惜損害他國甚至全球利益的行為,同時造成了環境的巨大破壞,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極致表現,卻讓我們大惑不解。究竟我們人類需要的是什么?是一時的強權還是永世的安穩?至少在今天看來,和平和發展才是當下的主題。要想長久的和平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同時,“人類中心主義”需要維護,但是必須辯證看待,既要堅持人的中心地位,維護人類的自身利益,又要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維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來實現人類的中心地位,這兩者在實質上是一致的。這樣的“人類中心主義”才是健康的,積極的,可以長久的。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經濟也在飛速發展,人們只注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財富,卻忽略了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當我們開始關注環境時,卻發現很多動物已經頻臨滅絕,很多資源快要消耗殆盡。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已不再是一個空口號,而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頭等大事。
第一,人類擁有變革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也造就了一個危險性極大的“人工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并引起了自然界瘋狂地向人類報復。這正如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康芒納指出:“人們常常用人口與富裕這樣兩種增長因素作為污染加劇的原因,但是經濟增長這個事實并不能告訴我們關于可能存在的環境后果,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理解經濟是如何增長以及經濟增長為什么會造成污染?”為此,康芒納考察了核污染、化肥、殺蟲劑等進入生物圈循環的例子,指出:事實表明,新技術加劇了環境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就此角度看,可持續發展中有很多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第二,科技進步異化了人際關系,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科技進步賦予了人以滿足無限膨脹的私欲的能力,使人多了一些功利思想,少了一些奉獻意識,只想到滿足自己當前的欲望,卻忽略了我們的子孫后代健康持續的發展。同時科技進步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國家之間、個人之間經濟實力的不平衡,從而激化了矛盾。同樣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又不得不使各國坐在一起共商解決威脅人類發展問題的對策。因此只有我們全人類互相團結,互相合作,懂得關心他人,關心世界,而不是置他人于不顧,發展自己;不是把科技作為炫耀欺人資本,而是作為人類共有的財富服務于人類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中的兩個重要內容,只有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的可持續蘊含于不可持續之中:
第一,不可再生資源的不可持續性及其可持續利用。假定在任何對人類有意義的時間范圍內,資源儲量不再增加的就被人類稱為不可再生資源。對這類資源持續開采的過程就是資源消耗的過程。盡管其中有些是可回收資源,但想要進行無限的循環利用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每次循環必然產生一定損耗。只要資源回收利用率小于100%,那么這些資源儲量最后還是會降為零。因此,可耗竭資源就其在特性上而言,是不可持續的。然而要想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要想辦法減緩其耗竭的速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減小資源消耗量)。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研究和使用此類資源的替代品。人為地保證其可持續性。
第二,可再生資源的不可持續性及其可持續利用。能通過自然力以某一增長率保持或不斷增加儲量的資源就是所謂的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農作物,動物等。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情況下,資源本身是可以恢復、更新從而再生成的,使得其資源總量相對保持不變。持續不斷的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然而在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的情況下,其可持續性就會人為的被割斷,遭到破壞,使得本身可以持續的資源變成不可持續的可耗竭資源,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意識,保護不可再生的資源,盡量的延長其使用時間,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在這些不可持續的限制中保持可持續的向前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都關注的,我國資源總量大,但人均量不足;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都注重工業,其帶來的污染卻被忽視,后來卻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財力治理環境,我們既要重視發展也要保護環境。2009年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象峰會、第三屆“中國碳交易2010”峰會等,都是在呼吁大國應該在提高減排目標和提供資金援助方面做出更負責任的承諾,以一種對歷史負責的眼光來解決爭議的存在,而應有一種大局觀和全球觀,真正的踐行可持續發展之路。
[1]中國2l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M].海洋出版社1994年版.
[2]梁紅軍.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系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