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木
四川省江油市厚壩小學 四川綿陽 621715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當前務必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
由于小學生的教學創新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的訓練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
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3、30、3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3元=30角=3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3米=30分米=3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對于這幾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數學教學中進行一題多變,不僅可通過將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加以改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還更應強調計算題中的一題多解,誘導學生進行發散性創新思維的目的。
1、應用題一題多解,改變題目的不同條件和問題。
例如:“學校購進課桌240套,發到各班共160套,還剩多少套?”教師引導審題后,要求學生改編成新的應用題,學生改編后形成如下:
(1)學校購進課桌240套,發到各班共160套,還剩幾分之幾?
(2)學校購進課桌240套,發到各班共160套,發出了幾分之幾?
(3)學校購進課桌240套,發到各班共160套,購進的比發出的多幾分之幾?
…………
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展開創新思維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向縱深發展。
2、計算題中一題多解
例如:“用簡便方法計算25×12”,教師應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積累的經驗去探索解題的方法。結果學生會有許多不同的解法。
(1)25×4×3(2)25×2×6
(3)25×10+25×2
………
綜上所解,對于多種解題方法,同樣也能達到誘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發散思維的目的。
說理訓練有利于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一工程隊,2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樣計算,4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針對本題,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這樣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4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須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條件告訴我們2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題列式為:240÷2÷6×4×12
2、用由因導果分析:已知2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4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為:240÷2÷6×(4×12)
3、用推理、假設、探究分析:由題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一定,假設工作的時間不變,人數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來的2倍,修公路的米數也相應增加到原來的2倍。而時間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來時間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數應是原來的(2×2)倍。列式為:240×(4÷2)×(12÷6)也就是:240×(2×2)
這種分析思路讓學生學會并掌握說理的訓練,優化了應用題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途徑的能力,在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分析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邏輯性。
最后,再結合以上三道算式,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解法說說每一步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總之重在說理,以完善學生的創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創新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因此,學生有了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就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開手腳,動腦探索,動手創作,真正成為探索、創造的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