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敏
上海廣播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 上海 200125
《文化主題之夜》是藝術人文頻道開播后著重打造的一個全新概念的大型訪談節目,形成以訪談、展示、表演等形式為一體的組合板塊,內容聚焦于中國和上海的文化大事件、重磅級的文化人物、一個年代、一部優秀的作品,邀請眾多文化名家敘述歷史故事、暢談人生感悟、言談間交流真摯情感,既有文化底蘊又體現人文關懷,以規模效應、深度效應打響品牌。該欄目已先后制作了“上海音樂學院80年主題之夜”、“梁祝盛典”、“上海柏林迎新年音樂會之夜”、“永恒的聲音”、“《紅樓夢》情牽五十載”、“光影80年——大光明盛典”、“乘著歌聲的翅膀——歌唱家黃英”“品讀易中天”、“走進世博會”、“上海市舞蹈學校成立50周年”等節目。
作為大型訪談節目,《文化主題之夜》的主要節目形式是嘉賓講述,涉獵的藝術領域從古典音樂到美聲歌劇、從話劇舞臺到音樂劇、從文學到戲曲等極為廣泛;訪談嘉賓更是涵蓋音樂演奏家、演唱家、作曲家、舞蹈家、表演藝術家、學者、戲曲名家等等藝術家、藝術工作者和文化名人。
體現藝術特征的“真、善、美”是節目追尋的文化理想。藝術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藝術美之所以高于現實美,是由于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藝術美要以真和善為前提,并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藝術追求的是美、藝術追求“真”,主觀的真實、心理的真實、情感的真實,用“真情換此生”。藝術是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隱含著某種道德的成分,比如表明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的態度。
藝術的特征和人文的情懷決定了節目的基調,那么個性化的具體表述成為節目執行中的關鍵一步。
我們從藝術家的從藝道路,追求藝術成果的艱辛中感受到一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講述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進而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給觀眾一種心靈的觸動,一種對于藝術的領悟,一種對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們從這種對藝術家的感動中體會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與愛,感受到一種對于藝術和生命的熱愛,傳達出對于人和藝術的一種關懷。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又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舒緩精神壓力。
追尋藝術之路是艱辛而寂寞的,唯有執著的精神和毅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何占豪、陳鋼、俞麗拿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50周年的節目中說起了當年他們組建了的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的故事;昆三班的70后年輕昆曲演員張軍、沈昳麗、谷好好等在繁華都市中潛心于昆曲的世界,從戲曲學校練功房到上昆的練功房揮灑、雕琢著青春時光,成為昆劇藝術堅定的傳承人;金話筒主持人董卿回憶起自己當年曾是個在錢塘江旁練聲的小女孩時,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鏡界》奇幻秀中,15歲的蔡勇表演的《單人藝術造型》震撼和感動了很多觀眾,在面積3平方米的圓形臺面上,蔡勇不動聲色地挑戰著身體的極限。這個節目的特點就是做出一些難度極高的造型卻讓觀眾感覺演員輕松自如。看過蔡勇表演的無不為他在臺上出色的柔韌度和爆發力而驚嘆,可以想象蔡勇為此付出了多少代價。在節目中,蔡勇說起小時候練功來,直言“太苦了”,在學校里一開始他是和兩個搭檔練三人造型的,后來另兩個人吃不了這個苦退出來,學校又為他找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做搭檔,但沒多久那對兄弟也因為吃不了這個苦退出了,唯有蔡勇堅持了下來。同齡的孩子可以吃麥當勞、到處去玩,他們不行,要在學校訓練。雜技演員也是有職業壽命的,和體育運動員差不多,吃的都是青春飯。輝煌背后不為人知的歲月積淀,經過無數蛻變過程,才有著今天的成果。
電視是大眾文化的載體,精英化、高雅化的文藝談話欄目要被大眾所接受,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欄目定位去選擇老百姓會產生共鳴的故事來解讀,走親民化道路,尋找藝術家和普通大眾的共同的人文情結。其中,巧妙選取的一個切入點,就是他們和上海的情結。
《文化主題之夜》聚焦的是來到上海這座城市中的藝術家和文化事件,城市中的很多場景是我們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因此挖掘出的獨家故事懷著上海的都市情結,引起大家的共鳴。
《光影80年——大光明盛典》上,當秦怡回憶起和丈夫金焰幾十年前在大光明看電影遲到的小故事;《乘著歌聲的翅膀》中歌唱家黃英對初出茅廬時在黃浦江和剛造好的南浦大橋上拍攝MV記憶猶新;殷承宗、沈洋對于母校上海音樂學院的特殊情感;《品讀易中天》著名學者易中天多次說,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交往有20多年。是上海文藝出版社發現了他,栽培了他,是伯樂,他永遠不會忘記。在1985年,武漢大學青年教師易中天把一篇兩萬多字的論文《〈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投寄到《文藝論叢》。出版社為慎重起見,還特地請復旦大學李慶甲教授審稿,李教授對書稿評價甚高。于是,易中天走進學術界的第一部著作《〈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于1988年出版了。這部著作的責任編輯趙南榮,也是在多次信函交往中,與易中天成為了好朋友。易中天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七部著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大型電視談話節目過程中,現場觀眾也是現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絕不能僅僅是被動的傾聽者,他們具有獨特的“角色”功能,是完成談話內容的必不可少的一方!
現場觀眾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的現場觀眾,他們與訪談嘉賓之間往往有著某種身份或情感上的關聯,節目進程中的一些故事是需要他們與嘉賓共同來講述才能完成。他們的出現經常帶來情感的小高潮。節目的主創人員在這些特殊觀眾出場前,經常鋪設懸念,營造氛圍,甚至不告訴嘉賓,制造出令嘉賓也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戲劇性的高潮!
另一種就是普通觀眾,他們因為仰慕某位藝術家,被邀請到現場參與節目的錄制。在藝術體驗互動中,他們和藝術家的交流,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通常藝術家在舞臺上表演后,很少有和觀眾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的機會。《文化主題之夜》在藝術家藝術展示后,導演事先挑選簡單的藝術體驗。
藝術,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與藝術息息相關的世界里。藝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很少有人完全不和藝術發生關系。藝術不僅美化著我們的生活,而且“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藝術甚至標志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多少決定著一個民族影響力的大小。在每期《文化主題之夜》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所提倡的藝術的“真、善、美”是指能夠滌蕩人的心靈,給人的精神世界以啟示,并且其自身具有理性、莊嚴、震撼、痛楚等因素的“藝術的特征”;能夠鼓舞人心、凈化心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人文故事。相信這也是每個電視人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