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南
黑龍江省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 黑龍江 150025
“人肉搜索”自2007年出現發展至今日想必大家對它都不會覺得陌生,其并非如字面意思般為施加在人肉體上的種種行為。“人肉搜索”是利用人工參與來提純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種機制,實際上就是通過其他人來搜索自己搜不到的東西,與知識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強調搜索過程的互動而已。傳統的電腦智能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對一些問題不能進行解答,當網民的疑問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時,就會試圖通過其他渠道來找到答案,或者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尋求答案。這就使得“人肉搜索”得以產生,簡而言之,就是有人提出問題或者發生重大事件之后,人們于網絡平臺上通過互相之間的信息提供與資料匯集來獲得答案或者查明事實真相。
在許多“人肉搜索”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人們很難分清哪類屬“合法”哪類屬“非法”,而更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卻大部分徘徊在法律與道德界限的邊緣。因此對“人肉搜索”行為依據其合法性的種類劃分就顯得刻不容緩。本文將“人肉搜索”行為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網民利用“人肉搜索”對官員進行網絡輿論監督的行為。“人肉搜索”是發揮群眾監督的巨大威力。網民人數眾多,再加上其準確高效的驚人調查力,“人肉搜索”的反腐敗威力就顯得更加顯而易見了,使得“人肉搜索”形成的強大的輿論監督效應,也同時對反腐敗機構起到了一定監督作用。也基于此點,2009年深圳關于“人肉搜索”的立法法案也保留了關于網民“人肉搜索”官員調查腐敗事件的自由權。
第二種是網民利用“人肉搜索”進行互相或者自力救濟的行為。在一些“特殊的”侵害事件上,由于法律自身的滯后性,當面向公權力尋求救濟之時無法快速、有效的得到解決,“人肉搜索”便成為了網民自救的一個好辦法。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搜索行為的介入為雙方當事人之間建立了一種對話機制,為雙方的和解創造了條件。在我國案件眾多,司法資源相對匱乏的背景下,合理限度內的自力救濟不僅可以在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予以及時救助,同時也節約了司法資源,達到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第三種是網民利用“人肉搜索”查明某人真實身份或者某事真相的行為。“人肉搜索”雖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具備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會經常發生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而“人肉搜索”中存在大量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網民往往是出于自身的正義感或者同情心而進行“人肉搜索”的,所以網民大都認為自己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也因此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缺乏理性約束。二,我國互聯網沒有一個完善的網絡身份識別系統,更使得網民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好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言論。三,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隱私權的范圍,再加上人們天生的好奇心和搜索欲望,導致了在網絡上人們往往忽視了應尊重他人的隱私權。
我認為“人肉搜索”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是在網絡廣泛普及的當今時代網絡技術與傳統人力調查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并不能認為這種搜索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或者就是侵權行為。在前面列舉的散個案例當中,都是使用“人肉搜索”這種形式進行的,但卻是三種不同的類型。為了公眾利益,官員們應當允許他們適當范圍內的隱私進行了解。對于“人肉搜索”這種新鮮事物,借用一句話足以說明其性質:“技術本身只是工具,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運用,為善為惡的永遠只是具備理性的人,而不是工具。”
另外,我認為,“人肉搜索”中的侵權行為本質上與現實空間中的侵權行為無異,只是因為“人肉搜索”中的侵權行為在網絡上進行,與現實中的侵權行為存在侵權形式、主體不同的區別而已,所以對“人肉搜索”侵權行為的認識以及法律規制也不應脫離傳統法律。
[1]百度百科“人肉搜索”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542894.htm.
[2] 張新寶:《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陳曉航:《試論互聯網中的人肉搜索現象》.載《法學論壇》,2008年2月.
[5] 林漫佳、吳正、馮小瑩:《淺析人肉搜索對隱私權的侵犯及相關法律規制》.載《法學論壇》,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