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濱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人民政府 福建泉州 362802
峰尾鎮成立于1999年10月,位于湄洲南隅突出部,全鎮區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總人口近5.5萬人。是泉港未來城市中心。多年來,在泉港區委、區政府和鎮黨委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鎮文化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突出亮點,創造了品牌。近年來,我鎮通過抓亮點,發揮“省優”圭峰文化研究會、10支民族文化遺產北管樂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船模仿造技藝和福船技藝的作用,帶動文化品牌的形成,2008年被確定為泉州市第十一屆“文化名鎮”。
2、豐富活動,營造了氛圍。我鎮文化站借助活動宣傳平臺,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宣傳活動,僅2011年就成功舉行了各級文化娛樂活動28次,參加區級以上競賽活動獲得21獎次。
3、抓住重點,提高了檔次。我鎮近年來共投入147萬元用于建設鎮綜合文化站,并積極鼓勵民間引進資金建設五里海沙休閑大排檔,引導民間多方籌措資金用于建設回族郭厝蓮山宮文化廣場、修復盧琦故居、設置峰尾民俗館等,為進一步打造省級文化名鎮奠定基礎。
近些年,雖經多方努力,我鎮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發展。
1、基本設施和基本保障不足。從調查的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村對這一問題解決得不夠好,使文化建設長期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就全鎮現有的北管隊伍建設來說,絕大部分是由個人出資或集體集資維持;鎮文化站雖然現在建成了面積在45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文化站,但文化站由于經費缺乏,設施不齊全、不完善,利用率也不夠高,有的甚至還被閑置或挪作了他用;又如各村的農家書屋建設,全鎮只有3個,難于滿足群眾的閱讀需求,而且大多數沒有專項購書經費;至于全鎮只有8個村建有文化室,而且多數文化室還與他室合為共用,在很大程度上就顯得形同虛設。
2、機制體制不健全。從調查的情況看,全鎮大多數村委會對文化室應不少于1名文化干部的規定落實得不夠好,8個村只3名專職文化協管員,其余絕大多數是兼職,致使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化工作之中。我鎮現有的村文化干部管理機制又極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效的工作考評機制和激勵措施,有的文化協管員只是敷衍應付,積極主動性差,致使村級文化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決定,部分村文化建設的組織管理工作基本處于軟弱無力狀態。
3、思想認識不到位。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一是無關論,認為文化建設只是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單純的娛樂,搞不搞都一樣,只要把經濟搞上去了就行了。二是等待論,認為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筑,物質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文化,只有等把經濟搞上去了富了有錢了才能搞文化。三是賠錢論。認為文化建設是賠錢的買賣,投入大產出少,搞文化建設得不償失。四是無績論。認為搞文化建設,出政績比較慢,不如搞經濟來的快,對自己的“成長進步”幫助不是很大。表現在工作上,往往把文化建設看成軟指標,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造成了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和擺不到位的問題。
4、整體素質不夠高。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文化水平不夠高。村級文化協管員具有初中水平的人占30%、有小學水平的人占60%、沒有文化的人占8%、具有高中水平以上的人員只占2%左右。二是大局觀念不夠強。有相當一部分村干部缺乏大局意識和長遠打算,對國家、集體、社會缺乏責任感,有的甚至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三是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大部分群眾對農村的環境采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有的家里比較干凈整潔,但對于村街是否整潔不管不顧,隨意往街上亂扔亂到,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家庭都是雜亂無序、骯臟不堪。四是文明程度不夠高。有許多農民群眾開口閉口就是粗話臟話,有的甚至開口就是罵人的話,以丑為美,鄉風不夠文明。
5、農村文化邊緣化。沒有了本土文化熏陶,又加上受市場經濟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農村本土文化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導致農村健康的本土文化陣地減弱邊緣化程度增強。如我們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農村談論農民減負的少了,談論婚姻紐曲的多了,以發家致富的少了。農村文化、草根文化挖掘存在很大缺失。
1、投入不足,作用缺乏。硬件不硬,軟件也大受影響,許多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當前基層文化工作難以開展,主要問題還是經費投入不足、業務經費普遍短缺,無法開展業務活動,難以做好文化建設服務的工作。
2、認識不夠,觀念缺位。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手軟一手硬的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部分村領導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文化建設是軟任務、軟指標,可以緩一緩、放一放,因而對宣傳、貫徹相關規定政策力度不夠;有的村沒有把文化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議事日程,幾乎沒有固定的文化工作經費。缺乏文化工作考核激勵機制。
3、載體單一,創新缺失。群眾的需要是群眾文化工作的根本動力,是群眾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廣播電視、因特網等新生事物的不斷出現,群眾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很大變化。一方面群眾參與文化活動、進行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的方式及自身的需求在不斷地變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教育程度的提高、視野的開闊,卡拉Ok、交誼舞、健身操已不再是活躍文化生活的主打內容,人們渴望著推陳出新,有更新更豐富的活動出現;另一方面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群眾獲取文化信息渠道不斷拓寬,以前常見的廣播、雜志、黑板報等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4、隊伍薄弱,培養缺少。我鎮文化隊伍中大部分兼職干部,又缺乏年輕文化干部的培養,培訓力度也不大,素質難以適應當前需要。另外,現在文化市場不能收費,又沒有其他的創收途徑和專項經費,文化干部工資低收入少,為了能有一份穩定的福利待遇,不得不去從事鄉鎮的其他行政工作而荒了自己的自留地。這些也當然導致了我鎮基層文化隊伍人員少、編制缺、素質低、業務不強的不良后果。
針對當前我鎮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總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工作促進我鎮文化建設持續發展。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基層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克服將文化工作視為可有可無的片面認識和做法。把基層文化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打實核足文化事業經費,把基層文化建設由單純的部門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統籌安排,有計劃、有重點的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爭將鎮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成為有場地、有設備、有經費、有隊伍的功能較齊全的農村文化基站。在鎮機構改革中,文化站只能加強,可結合鎮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并以此為模式,復制“一室多用”的村文化活動室。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問題,真正發揮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2、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培育靈活有效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戶。文化站工作人員要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讓群眾自愿、自覺、自發的原則,這才是農村文化活動發展的前提。因此,除了開展春節、“五一”等節慶大型活動外,其他時間大部分用在經濟、政務工作上,要加強文化下鄉時間和內容固定化、程序化,在堅持送文化下鄉的同時,把挖掘和培養農村文化人作為重點,組織人員對全鎮農村有一定文藝特長的人員進行摸底建檔,設立一批“示范文化中心戶”,實行動態管理和考核,并充分利用晚上、傳統節日、農閑季節開展各種學習交流、政策宣傳、科技培訓、文化娛樂、健身休閑活動,以貼心、正派、趣味性強的節目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和藝術細胞。同時對有意向發展文化產業的農戶進行規范引導,鼓勵他們發展民間演出、農村書屋等事業,讓農村文化傳承于農村,扎根于農村,活躍在農村,成為我鎮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3、發揮管理主要作用,抓好工作方式的轉變。抓文化建設不能按部就班,要因地制宜,相時而動。文化主管部門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轉變。一是工作目標要從過去單純的唱、跳、看、玩為主向轉變群眾思想觀念,提高文化科技綜合素質能力為主轉變,樹立“大文化”意識,把組織文化活動與提高我鎮文化競爭力,實現先進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二是工作方法要從過去對農村文化自生自滅、任其發展的態度向政府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轉變。三是工作模式要從過去以政府文化部門辦文化為主向宏觀調控、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群眾自主參與轉變,注重以市場手段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四是要從以單純利用、追求時尚為重點向以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