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英剛
四川省旺蒼縣高陽鎮中心小學校 四川廣元 628219
讓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能否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明顯標志。只有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自主參與了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因此,學生能否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活動來,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題,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做為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的直觀性,體育具有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的興趣。
例如:《角的認識》這一課,“角是一個端點引發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老師來了,并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師說:“手臂一擺,秋千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斷燃燒。
2、利用思辨問題和實驗結論作引導。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啟發學生的思考。
有時學生所學的知識混淆不清。在數學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這個概念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生硬的灌輸會記憶不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了一個等式:3 =0學生認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說明了這一個道理。學生的興趣猛增,思維的神經必然迅速工作,通過回憶,判斷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提出矛盾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疑惑。有矛盾才會有進步,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檢驗,學生必然會尋找集結所在,這時就有了對知識的運用。學生產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講“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時,教師可出示一些具有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出矛盾的答案。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通過討論分析,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得出正確的結論。
3、誘發求知欲。
學生的學習要有對知識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想對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個契機。
如講授“圓的周長計算”時,教師帶著系著線的乒乓球進入教室。向學生提問:系住乒乓球的線一米遠,此線需多長?學生的答案形形色色,這時教室說:大家說的都不對,增加的長度比10米還短呢!在學生一雙雙又驚訝的眼光中,教師指出要是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結果。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在用數學的實踐活動中,我多采取模擬現實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如跳繩、踢球、賽跑等,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就可以給學生以親切感。
總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