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勝
臨時工何時告別頂罪的“高危職業”
文/張玉勝
近年來,隨著社會性媒體的迅速躥紅,各類網絡表達也更加“接地氣”,“臨時工”一詞的走紅便是證明。一些政府部門在面對自身各類失范突發輿情事件時,不約而同拿出“臨時工”作為“擋箭牌”,當事方也往往成為網民“打趣”的對象。
(2011年11月27日《南方日報》)
時下,如果要問哪個“崗位”最弱勢、最危險而且最無奈,人們可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臨時工”。因為“他們”常常成為部門應對各類失范突發輿情事件的“犧牲品”、“替罪羊”。身份不高職能全,崗位不重錯誤多,是“他們”的職業特點。比如,掌摑菜農的是“臨時”城管,撞人逃逸的是“臨時”警察,抄襲城市宣傳資料的是“臨時”秘書……
在危機公關的辭典里,“臨時工”不過是相關單位臨時賦予肇事者的臨時身份,是出事單位推卸責任、丟卒保帥的金蟬脫殼之計,是搪塞輿論、應對危機的公關策略。如果說第一個把“臨時工”當擋箭牌者尚可稱為對公關舉措的“創新”的話,那么后來諸多拿“臨時工”擔責的跟風者就顯得東施效顰、了無新意。正如有專家所譏諷的那樣,“臨時工”在成為網絡熱詞的背后,體現的是個別政府部門應對網絡危機輿情時的詞語匱乏,以及應對理念的落后和處理技巧的簡單化、單向性。這既可悲可憐,又著實發人深省。
筆者以為,習慣于拿“臨時工”為單位工作失誤買單頂罪,不只是應對危機的技巧缺乏和“方法”單一,骨子里是對民意的不屑和對輿論的敷衍,是高估自己的忽悠能力和低估公眾甄別智商的傲慢表現,是對信息公開和危機公關缺乏誠實態度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臨時工”不過是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因為工作需要而臨時招聘的工人,工資低、身份微、顏面薄、風險大是這個群體的明顯弱勢,與“鐵飯碗”的正式工相比,他們工作總是小心翼翼、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犯不得錯,見不得“病”。把“臨時工”當作擔責的“替罪羊”,除了彰顯恃強凌弱、辱其“名聲”的戾氣和不妥外,并不能消除公眾的疑慮,真正讓人心悅誠服。
誠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也是當事單位正視失誤、贏得理解、化“危”為“機”的必需態度。拿“臨時工”當“替罪羊”,也許能混淆視聽、蒙混過關于一時,但謊言終究不能欺世于永遠,一旦真相大白,涉事單位的領導形象和部門公信必然嚴重受挫。拿“臨時工”當“替罪羊”現象的泛濫成風和混淆視聽,不僅凸顯涉事單位危機公關的應對乏術,也折射出問責機制的疲軟乏力。試想,如果政府及問責部門對每一次拿“臨時工”當“替罪羊”的忽悠事件都給予刨根問底、一查到底的跟蹤查處,對拿社會誠信、公眾知情、輿論監督開涮的相關人員施以嚴肅問責,“臨時工”還會頻頻出場、頂包之計還會屢試不絕嗎?
由此看來,杜絕拿“臨時工”當“替罪羊”的潛規則,不但要求各級各部門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勇于直面負面問題,努力提升運作透明度和危機公關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同時還要加大對失范突發輿情事件的關注深度和問責強度,不能讓“臨時工一塊磚,哪里出錯哪里搬”的雕蟲小技屢屢得逞。臨時工告別頂罪“高危職業”之日,就是危機公關風清氣正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