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溪
合唱藝術起源于17世紀歐洲教堂的唱詩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如今在歐美等國,合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稱為“合唱生活”。合唱藝術從“五四”運動開始才傳入中國,到現在還不滿一百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合唱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群眾性合唱在全國蓬勃開展,對我國合唱水平的整體提高及精神文明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群眾合唱作為一種集體性的活動,是依靠群眾集體發揮智慧達到藝術效果的一種音樂形式。首先,人們參加群眾合唱活動能夠將自身的熱情盡情地釋放,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到交流并獲得相互認同,從共同完成演唱任務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和藝術熏陶。其次,群眾合唱是一種充滿娛樂文化的高級音樂藝術,人們在合唱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享受藝術的熏陶,還能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群眾合唱的群眾性和集體性,其激勵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群眾合唱作為大眾娛樂活動,其融合了地方和行業特色,使人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能增強熱愛祖國、愛崗敬業的意識,并將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群眾合唱對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提高人文素質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群眾合唱是一種參與面較廣的活動形式,少則十幾人、二十幾人,多則幾百人。群眾合唱形式是推行大眾音樂最有效的方式,如今,為了某種慶典、某種比賽、某個節日、某種任務而開展的群眾性的合唱比賽常給人集體的力量、熱鬧的氣氛以及勝利的喜悅。工廠、學校、城市、鄉村、機關、軍人等單位所組織起來的各種規模、各種類型的合唱團體,讓群眾合唱遍及全國各地。基層合唱團隊組織者與輔導者的專業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使得群眾業余合唱團體在國內、國際大賽中屢獲大獎,為大眾教育以及音樂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群眾合唱深層次的含義在于:通過群眾合唱這種藝術形式能促使人們從思想上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念,促進文化傳播。群眾合唱在人文素質培養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從思想和行為兩個層面用群眾合唱這一載體把人們團結在一起,對大眾進行文化、人格的培養、教育。合唱藝術之美源于和諧之美,要達到理想合唱效果,不僅需要團隊默契合作和有優秀指揮等這些表層的因素,更需要“心神合一”、“音聲合一”、“音質合一”等美學層面的因素支撐。通過群眾合唱這種形式,能極大地使參與者在領略到音樂藝術的真、善、美的同時,也學會怎樣與人相處,使平等、包容、互助、和諧、協調等人際關系的準則均在合唱中得到充分體現。
群眾合唱所具有的抒發情感的直接性、參與面的廣泛性以及具有培育團隊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諧的特性,說明群眾合唱是一種以集體歌唱的方式抒發情懷、宣泄情感的社會活動。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外,其更大的特點是“歌聲嘹亮、斗志昂揚”,它往往能成為宣傳思想,鼓舞群眾的工具,成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例如,全國開展的一系列“唱響紅歌”活動就充分的利用了這一手段,把藝術作品和群眾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從而起到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社會凝聚力的作用。
群眾合唱同時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個重要載體,例如,一些活躍在市區廣場、公園、校園和社區的合唱團體,成為展示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景觀。在各個社區里,大到上千人的歌會,小到幾十人的街道社區歌詠活動此起彼伏,層出不窮,能夠充分展示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時,一些合唱團利用業余時間經常性地參加排演,使這些合唱團員們能真正代表一個地區的群眾唱出高水平。除了開展組織各類合唱比賽、表演外,更起到了對外交流的作用,使群眾合唱成為一張名片,更好地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
雖然近年來國內的群眾性合唱蓬勃發展,各行各業的合唱團相繼成立,非職業合唱團遍地開花,合唱比賽活動可謂風起云涌。中國音協把合唱列為“金鐘獎”的比賽項目,央視也把合唱納入“青歌賽”。通過一系列的比賽活動,使我國群眾性合唱從最初的以鼓舞斗志、激發建設熱情的群眾歌詠為主,發展到多元化、高水平的合唱藝術,整體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但是基層群眾合唱團隊中還是存在不少不足因素。
1、目前各類群眾性合唱團體的生存狀況不一。有的是廠礦企業支持,有一定的活動經費。有的則是老年團體,由各自繳納會費生存。有的則是由企業贊助,同時承辦一些商業演出作為收入。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有的團隊能夠堅持每周訓練,并有一定的演出器材和服裝等物品;而有的則是日子過得很拮據,需要東拼西湊,才能保證正常演出;甚至有的團隊只在有活動的前夕才臨時組織排練。
2、基層群眾合唱中的合唱隊員并不是專業的音樂人,他們不具備相對專業的音樂知識與素養,大部分是為了某種演出的需要而臨時組建成的合唱隊,隊員中還存在大部分不會識譜的現象,都是現教現學,而排練與指揮都是同一人,稍微具備一些音樂知識和音樂素養,在排練時能教會一些歌曲的主旋律,能打準拍子,而對于聲音訓練、作品處理等一些更高層次的專業知識還是所知甚少或一知半解,其實,一個指揮的水平與經驗,對合唱隊員的訓練和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3.在基層群眾合唱隊里,由于真正具備聲音、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隊員很少,所以絕大多數的演唱形式都是“齊唱”,偶爾有聲部劃分的,聲音效果是參差不齊,更別說聲音的整齊性、整合度、色彩感,有的為了達到合唱“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效果,就一味地要求聲音洪量,不是通過正確的發聲方法達到聲音洪量,而是扯著嗓子挑戰自己的極限去喊,結果導致隊員嗓子沙啞、發炎,讓合唱聲音的豐富與美妙得不到很好的體現。
4.在基層群眾性合唱團體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就是適合他們唱的,和他們喜歡聽的合唱曲目比較少。老年團隊多唱革命歌曲,一方面是老年人對革命歌曲有感情,另一方面是革命歌曲相對簡單。雖然老年人唱得很激昂,但聽眾由于聽多了這樣的曲子,往往興趣不大。少年兒童團隊多唱少兒歌曲,但由于少兒缺少變化,而沒有多少歌是適合合唱隊來選擇的。往往唱來唱去,還是那么幾首歌曲。
群眾合唱是群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社會功能性是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不能取代的,我們要牢牢把握群眾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重視其發展意義,多培養專業人員,讓基層群眾的合唱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
[1]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馬革順.合唱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張潔敏.群眾合唱與城市人文素質提高漫談[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4).
[4]方慶瓊.放眼世界合唱比賽感悟中國合唱藝術[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