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芳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日益顯現其弊端性,教師有絕對的權威,主宰了課堂中的一切活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語言創造能力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有礙英語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把語言僅作為一種知識系統來傳授,注重語法、詞匯的教學和培養閱讀與翻譯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講授、練習和輸出這幾個步驟將語言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要求他們按照教師的指令通過一定的操練來記憶這些語法規則,使得學生成為被動的語言知識的接受者。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是大量的語言知識的輸入,而不是真正的語言交際樣本,這樣的學習讓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得到真實的反映,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內容單調陳舊,過分強調語言項目,學生真正參與語言交際的機會也不多。此外,大學英語的應試教育理念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只重視某些有關語言結構方面知識來應付考試,而忽略了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導致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普遍不高。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有諸多問題,根本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無法滿足學生獲得足夠語言輸入、參與實際的英語交際活動的要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這樣才能改變只重語言知識灌輸、忽視交際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現狀,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同時要求:“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該《課程教學要求》糾正了過去英語教學中“重知識傳播,輕能力培養”的錯誤觀念,對英語教學目標有了新的定位,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現代教學理論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語言心理學認為:語言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真實目的的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通過各種語言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感知語言使用的某些規則及規律。建構主義也要求語言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必須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或者他人的協助獲得意義的構建。
中國英語教學的實踐一再證明:只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交際機會,構建合適的交際環境,調動起學生的交際積極性,學生的語言知識就會加快內化為語言能力,學生就能迅速掌握語言知識和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因此,許多學校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和改革,如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念,在英語課程設置上強調聽說與詞匯語法并重,精讀課程融入聽力與口語,使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都有所提高,能夠使用目的語進行成功的語言交際。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H.Hymes認為:“一個語言學習者不但應該掌握語法規則等語言形式,他還必須具備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需要懂得語言的意義。”[1](P145)語言學家Dounhty和William也指出學生不是孤立地學習語言知識,學習的最終目標還是能夠使用外語進行交際和溝通。要達成這樣的學習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就要進行以下的一些改革,轉變師生角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轉換教師角色。大學英語教師應當真正了解英語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了解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把課堂變成了解學生需求、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英語的場所。教師對語言習得和發展的規律有清楚的認識并能自覺地遵循,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能夠選擇和使用符合語言使用規律的英語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需要更新觀念,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主導者。教師也逐漸改變在教學中包辦一切的角色,要發揮多元化作用,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作為組織者,教學活動的安排者,指導學生主動參與語言活動,成為課堂過程和活動的向導,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顧問,學習效果的評估者,將語言知識的輸入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兩者相結合。在課堂上教師重心并不全放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上,而是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把語言知識輸入的要點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掌握這些知識,而且增加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訓練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其次,教師應該改革教學模式,積極創立課堂教學環境,提供真實情境。美國心理學家J.S.Bruner認為:“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堂內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2](P229)這樣學生在更為逼真的情境中將語言輸入轉化為語言輸出,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真實交際活動,保證交際活動質和量都有所突破。同時豐富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表演、對話、討論等教學手段的開展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要有科學的評估體系。單一的英語測試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具有消極反撥作用,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使學生把測試當終極目標,忽視語言技能。實際上,考試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是反饋,評估的檢測機制。筆試和口試應該相結合,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對學生每階段學習要及時反饋,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質量評估模式,比如形成性評估,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定期評價學生的進步,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轉換學生角色。學者Wenden和Rubin都認為,“學生的學習觀念極大地影響并制約著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3]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質量,從而使英語學習更有意義。
首先,學生要學會創造性地組織和安排自己的學習。積極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掌握語言學習策略,尤其是元認知策略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輸入時,要將這些知識點分析處理加以吸收。在語言輸出時,對自己進行自我監控。學生了解并使用相關的語言學習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
其次,學生要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確定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目標,掌握自己的學習內容和調整學習進度,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達到全面提高語言實踐能力的目的。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可以將借助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不受時空限制,主動式的方向發展。因此,學生在課外也要善于利用現代技術的學習資源,如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主動學習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通過網絡強大的信息資源,學生可以直接接觸目的語的文化和語言,在互聯網上可以閱讀真實材料,進行聽說訓練,參與真實任務,與真實的對象進行交際來進行英語學習,并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比如學生們可以組成小組,或者建立班級公共電子郵箱和QQ群,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與合作,以完成任務和項目為目的,進行英語學習。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轉變師生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
[1]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J.B.Pride and J.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Bruner, J.S.The Culture of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Wenden, A.and Rubin, J.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