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芳 應露晨 周美芳
作為當代體育專業大學生,他們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時刻關心國際國內時事。絕大多數同學關心國際國內新聞。由此可見,隨著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能力越來越強,他們對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越來越想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他們關注國際國內時事,對國家大政方針持認同態度,政治上積極上進。
從人生觀方面看,體育專業的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呈現出健康、多元化的態勢。從價值觀方面看,大多數同學具備健康的價值觀。盡管當今社會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但當代體育專業大學生的主流仍然認同社會主義價值觀。他們堅持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樂于奉獻;崇尚真才實學,向往個人成功,追求自我價值。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增強,反映在當今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學習壓力及就業壓力大等原因,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學習生活中存在壓力。誠信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必需的,社會在呼喚誠信,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站在時代的前列。體育專業大學生這個群體的誠信道德評價不高,考試舞弊學生在整個學校考試舞弊的學生中占一定的比例,但體育專業大學生又非常珍視誠信,他們待人真誠,坦誠相待。所以,高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促使每一位學生講誠信,對不講誠信者,應有相應的懲罰。
體育運動本身便要求體育專業大學生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要求學生們刻苦訓練,不斷超越自我。他們不怕競爭,敢于面對挑戰。由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和理性思考能力不強,他們在看待復雜的社會問題時容易片面化、極端化,未能從客觀的角度,全社會整體的高度來辯證的分析問題。他們容易看到社會的陰暗面,而沒有看到社會的主流。
總而言之,當前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與其他的學生一樣,盡管呈現出多樣性和特殊性,但其主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一樣可以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
1.國際國內各種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
目前,由于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中國文化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極有可能對年紀尚輕、閱歷尚淺的體育大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
2.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增強了人們的竟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與此同時,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日益多樣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有的學生接受并認同金錢至上原則,崇拜金錢,以含金量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有的學生為了錢不擇手段而荒廢學業。隨之影響了體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給各個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3.高新科技發展的雙重效應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現代傳媒手段日益多樣化、多元化,現代傳播媒介更加具有公開性、時效性和擴散性,這為學校思想政治的內容和方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拓展了空間,也提出了挑戰。
1.應試教育
現在的體育專業大學生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從小學到中學階段始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給他們帶來了思維、操作方式的混亂。特別是90年代中期,政治課退出了“理科生”和“體育生”的高考科目。因此,有些中學為了使學生能考取體育院校,不惜拿出政治課的時間,開起了體育體能、技術訓練的小灶,學生則以背寫參考答案的方式應付政治課的統考。
2.家庭環境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顯著特點是易動不易靜。能夠“靜下來”讀書的學生少之甚少,這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部分家長重才輕德。現在部分家長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負面影響,只注意孩子的“成才教育”。在如今的中國,要實現比較有保障的向上的社會流動,主要渠道便是高考升學。進入轉型期后,城市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加,使就業壓力驟增,大多數城鄉家庭對子女考上大學賦予了更高、也更迫切的期望,期望以此提高子女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進入大學以后,家庭對他們的高期望和高投入使得他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前途,認為大學階段本來就是為走上工作崗位做準備的階段,只要把體育專業技能學好了就等于學習到了一技之長,就等于有了謀生的本事,就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自身原因
現在在校的體育專業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都是家庭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養成了自我中心主義,同時他們的成長又處于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社會呈現出多元價值,各種正確的或不正確的觀念影響了體育專業大學生。此外,獨生子女在家庭當中養成的自我中心主義使他們缺乏與人溝通、與人交往的能力,動手能力也特別差,在生活中缺乏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不愿意做具體細致的工作等問題。雖然他們思想新穎,敢于挑戰,勇于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一旦遭遇失敗就容易萎靡不振而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
1.適應素質教育的學校風氣尚在形成之中
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推進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創造一種使體育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育人環境,是各體育院校亟待和正在解決的問題。
2.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針對性
在對體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正確把握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特點、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不懂得輔導規律,不會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地對體育專業學生進行教育和輔導。對體育專業學生普遍關注的帶有傾向性、典型性的“熱點”、“焦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做出科學的解答,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把體育專業大學生和其他大學生區分開,缺乏生動性、趣味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3.職業道德教育尚屬空白
隨著畢業生大多自主擇業,在社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很多學生對前途產生悲觀的情緒,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社會需要等非常盲目,不能很好地為自己定位。在擇業、價值取向上出現一切以金錢為標準的認識誤區,認為工作輕松報酬高就是自己價值的體現,而把能否適應社會需要發揮才能的問題放在其次。學校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也僅僅局限于簡單的畢業教育,目前也沒有開設這一類課程,這是學校今后必須加強的。
4.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穩定
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基礎,但由于目前多數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不夠,尚未構建出有效的輔導員專業化機制,輔導員隊伍呈現出高流動性、低穩定性特點。輔導員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輔導員的就更少了,進而影響到他們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缺乏必要的敬業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不能長期有效地開展。另外,輔導員的晉升、發展問題也是影響隊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此種情況下,許多輔導員不看好自己的職業前景,嚴重影響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而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性也嚴重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5.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深度不夠
對學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夠。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社會階層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反差很大,按照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這些社會存在的現象一定要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來,這正是造成人們思想觀念復雜性和價值觀念多樣性的根源,并且給體育專業學生行為方式帶來了極大變化。現階段我們的科學研究在結合學校改革發展和師生思想實際方面,在緊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方面還很欠缺,這必然嚴重影響科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實效性。
[1]胡錦濤.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 新華網,2005.
[2]王建國.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的思考[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1).
[3]陣喜珍.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素質教育[J].體育學刊,2004,(1).
[4]周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4-10-14.
[5]朱明山.高師院校體育專業學生思想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