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芬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雖然《標準》中對計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其對學生數學學習,特別是思維發展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視。計算教學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思維等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是每一個公民必須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課標》在計算方面的學段要求中特別強調:“在現實情境中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能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
問題是培養發展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動力。計算教學融入到問題情境中,學生探尋答案的過程,既享受思考問題的樂趣,又學會計算的方法。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教師請同學們就小組分糖果一事說說:如果你來分,你準備怎么分?學生的回答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人要分得一樣多。教師繼續問:如果要求每人都分到2粒糖,各小組各需多少粒?請學生將算式寫在卡片上,并貼到黑板上。這些算式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商都是2。數學的學習貼近了生活,同時又為商不變的性質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如何在雜亂無章的感性材料中發現問題呢?接下來就讓學生把這些算式按被除數或除數的大小,從大到小地排列,在這一個環節中,培養學生搜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最后,結合情境把問題提出來:①為什么被除數、除數不相同,商卻都是2呢?被除數、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才不變呢?②請同學們就剛才的結論對照黑板上的算式,進行驗證,確定剛才的結論是否正確……在這樣的問題情境里,不僅激發了學生計算的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循環小數”這一內容時,要讓學生知道循環小數中“循環”的含義,教師可通過講述故事——從前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一些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說到這里時,同學們都能知道后面的故事內容。教師說:“你們怎么知道的?”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導出“循環小數”的概念。
數學源于生活,創設生活情境最有利于學生體驗到數學無處不在,更加體會數學的價值。如教學“口算加、減法”時,可以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中的數字自主選擇計算。教師首先出示一些商品圖片以及價格:一臺電視機680元,一臺電風扇160元,一雙運動鞋130元……然后讓學生自由選購(限兩件),再算出你花了多少錢?學生獨立列式并交流算法之后,問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能夠提出一些用減法計算的問題,繼而教學口算減法。在這個過程中,創設的條件貼近于學生實際,學生容易理解并樂于探究,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計算能力的培養既要讓學生掌握好相關數學概念與知識,又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多層次、多方位的練習,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所以,要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币虼耍诮虒W時,教師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清算理,以理馭法。由于隨著現代計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筆算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重在對算理的理解。低年級要通過直觀操作,讓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如通過擺實物教具,使學生明確乘法就是幾個相同的數相加的簡便算法。中高年級注意運用知識的遷移、類推規律,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如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就是在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來理解和掌握其算理和方法。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谒闶且环N不借助計算工具,僅依靠記憶與思維,直接算出結果的計算方式??谒阍谟嬎隳芰Φ呐囵B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要從加強口算著手。低年級應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口算,如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為高年級的計算打好基礎??谒憔毩晳灤┯谛W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估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產中,對一些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測量和計算的數量,進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計的一種方法?,F代數學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估算教學,鼓勵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快、準、活,估算是培養學生“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觀念,加強估算。
對于數學學科來說,掌握計算方法與技巧,練習顯得尤為重要。在練習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水平的主要途徑和措施。
認真審題是計算正確、方法合理、靈活運算的前提和保證。如在計算 36.8×0.37+3.68×6.3時,從表面現象看題里沒有共同因數可以提取,無法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但仔細審題后可以發現:根據積不變的規律,可以把算式轉化成 36.8 ×0.37+36.8 ×0.63 或 3.68×3.7+3.68 ×6.3再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在四則運算中,要訓練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碰到數字大、步驟多的計算題時,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靜思考、耐心計算,即使是簡單的計算題也應慎重,從而培養學生做事認真細心的良好習慣。
做任何事情,都沒人能夠保證萬無一失,所以讓學生學會檢查是非常必要的。要讓學生養成計算后認真驗算檢查的習慣,“檢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一些檢驗的方法,如通過估算來檢驗結果是否合理,通過積商變化規律來檢驗結果是否正確等。讓學生形成檢驗的習慣,有助于學生學習自我反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計算練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善學多思,以達到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自覺地運用簡算方法。一開始,直接告訴學生運用簡便算法,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簡算方法;當學生掌握了一些簡算方法后,讓學生辨別使用,題目要求“能簡算的要簡算”;最后,讓學生自主選擇算法,要求“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或不作任何提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養成學生優化算法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通過自覺地運用學過的方法進行簡算。
在教學中,應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材料,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及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進行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歸納,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
如,學生學完20以內進位加法、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整十數、數的分與合后,應用舊知進一步學習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計算。教學27+5時,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再說算法:7+5=12,20+12=32,所以 27+5=32。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思考,獲得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新知,體驗了運用知識的成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學習自信心的樹立。
“體現數學的價值”,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和社會實際中的問題,是促使學生認識數學價值的重要手段。例如學習了比例的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知識測算出高層建筑物或大樹、旗桿等物的高度,學習了乘法的估算可以運用知識到生活預算中去等等。
總之,知識的應用是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在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促進計算能力的提高。
[1]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鄭俊選.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許月良.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小學數學)[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