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婷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的教育事業卻出現了不協調的聲音:農村教育質量不斷下降,生源也不斷減少,教育工作者紛紛離開農村。研究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對當前農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幫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蓬勃掀起的波瀾壯闊的鄉村教育運動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陶行知都是其中影響最大、建樹最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注重當時中國農村、農民和農村教育的實際狀況,通過辦理適合農民、符合農村實際需要的教育事業,“來喚醒老農民,培養新農民”;利用教育的力量,改造農村社會,進而期冀改造中國社會。他創辦的曉莊師范以實際生活為“指南針”,勇于破除各種陳規陋習,大膽進行試驗探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一條鄉村教育的新路。由此形成的著名生活教育理論和思想至今對我們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教育應該結合實際,這是陶行知一貫主張的方針。他針對當時鄉村教育中的存在的教育弊端,大膽針砭“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提出要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所謂的“活”的鄉村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利用各種環境,去發展學生參加實踐的本領。“中國鄉村教育之所以沒有實效,是因為教育與農業都是各干各的,不相聞問。教育沒有農業,便成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農業沒有教育,就失去了促進的媒介。”主張通過鄉村教育,為中國當時鄉村創造一個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華民族偉大的新生命。
根據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陶行知認為,鄉村教育就是要對農民進行基本的訓練、生產訓練、政治訓練。陶先生采用小先生制、私塾、即知即傳等方式,解決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的識字問題,且在讀書識字的基礎上,還要教一些實用的技術,如種樹、養雞、家耕等。根據當時醫生短缺、農民看不起病的狀況,他主張用衛生教育與環境衛生代替醫生,教人預防疾病、減少疾病,達到身體的健康。陶先生在《寶山縣試辦鄉村兒童自動工學團組織大綱草案》中明確本工學團的工作包括:調查本村實況以創造自治的村莊;培養本村體力以創造健康的村莊;開展本村交通以創造四通八達的村莊;增進本村生產以創造豐衣足食的村莊;啟發本村知識以創造科學的村莊;改良本村風俗嗜好以創造進步村莊;提倡本村藝術以創造美的村莊;鍛煉本村武藝以創造自衛衛人的村莊;共濟本村急難以創造互助的村莊;報告現代大事以創造與大的世界溝通的村莊。由此看出:陶行知鄉村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而全面,涉及生產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但是重點是以實踐為基礎。
如何才能做到實踐與教育相互促進?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主張。“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教學做是合一的。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比如,種田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關于種稻的講解,不是為講解而講解,乃是為種稻而講解;關于種稻的教書,不是為教書而教,乃是為種稻而教書,不能說種稻是做,教書是學,講解是教。為種稻而講解,講解也是做,為種稻而教書,教書也是做。這是種稻的教學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學做,都要如此。
做好教育事業,根本從師范教育開始。“師范教育可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陶行知認為學生出自教師,教師來源于師范。師范教育才是全國教育的重頭戲。“師范學校擔負培養改造國民的大責任,國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中。”他要求打破傳統的“創造書呆子”式的師范教育。否則,“這些大書呆子分布到小學里去。又以幾何的加速率制造小書呆子。倘使再刮一陣義務教育的大風,可以把書呆子的種子布滿全國,叫全國的國民都變成書呆子!中華民國簡直可以變成中華書呆國”。因此陶行知認為“要想小學辦得好,先要造好教師;要想造就好教師,先要辦師范學校,造就教師的教師。”鄉村基礎教育的重任必須要有優質的教師來承擔。所以陶行知立志不僅以前為師范教育努力,而且“現在正是為師范教育努力,以后仍是繼續為師范教育努力。”
農村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直接關系到中國教育改革的成敗。農民教育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部分,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后繼人才問題。由此,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對我們當代新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
“師范教育可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加強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搞好農村基礎教育的關鍵,也是全面推進農村教育的重要保證。可以通過師范院校的教育,傳播陶行知教育思想,鼓勵學生立志從事農村教育事業。同時,要創新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機制,以及創新農村教師的成長機制,為進入農村的新教師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在農村教育的實踐中得到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踐行和創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本著“知行合一”、“社會即學校”的原則,改革師范教育的培養方式。例如,師范院校學生可通過頂崗實習等方式參與鄉村教育實踐。中陶會正在開展研究項目,通過地方師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和農村學校的合作,建立“一校一縣(鄉)”的試點,在農村學校建立生活教育的實踐基地,在幫助新教師成長的過程中,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農村教育,促進新農村建設。
在農村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通過教育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必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農村實際需要、行之有效的新途徑、新方法。陶行知認為,“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生活力豐富不豐富。村中荒地開墾了嗎?荒山都造林了嗎?村道已四通八達了嗎?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了嗎?村政已經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動嗎?”改善農村教育應當從當地的實際需要和問題出發,改變單一的升學教育模式,使農村學生能夠各得其所,自我實現。
由于扎根于農村教育,目前的鄉村生活狀況比較艱苦,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好“能吃苦、耐寂寞”的準備。陶教授為了推行他的教育目標,毅然辭去大學教授的職務,脫掉西裝革履,從城市到鄉村,致力于鄉村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作為人民教師的典范,陶行知的偉大人格永遠是廣大教師和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倡導全國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師德為先,熱愛教育事業、尊重學生的權利。應當在全國師范院校廣泛開展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課程,使年青一代認識和了解陶行知,學習和實踐陶行知,培養陶行知式的人民教師。培養一大批有理想、有熱情為鄉村教育服務的師范院校學生,培養陶行知式的鄉村教師和教育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從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為當前我國農村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判斷鄉村教育改革的成功制定了標準。當前的農民教育改革應該不斷加以探究和開發其價值。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金林祥.深入開展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J].愛滿天下,2004,(3).[3]涂雪峰.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改造思想和實踐述評 [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2).[4]蔣純焦.試析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5]馮雪紅.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