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宇紅
人類邁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迅猛推進,政治多極化持續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國際新形勢,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培養青少年深厚的愛國情感和濃郁的人文精神,是中學歷史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歷史新課程標準提出: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筆者對照歷史新課標,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中學歷史教學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略作探討。
漢語“人文”一詞,最早見于《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處“人文”指的是人類社會運行所形成的秩序、條理和道德倫理規范。《辭海》解釋,“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涵蓋制度文化教育、教化等內容。中國古代的人文教化既注重禮樂儀文,琴棋書畫等文化藝術形式或技能的培養,更強調內心修煉,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古希臘人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盡管中外詮釋人文的涵義各異,但都強調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德行的培養。
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關注,對人的生命的珍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學界把人文精神定義為依靠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社會學科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批判和超越精神,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判斷和思考。筆者認為,人文精神是以對人生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規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態度皆屬人文精神范疇。
“歷史乃人文之本”。歷史學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教育旨在培養人文精神,關注人的終身發展。中學歷史教育對學生心靈的塑造、責任心和使命感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善惡美丑的教化辨別功能是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學習歷史能最好地領悟人文精神,形成深厚的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愛國之情,關愛人類命運之情,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中學時代是青少年“立志、培智、陶情”的關鍵時期。中學歷史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僅僅傳授學生以具體的歷史知識,而是重在對其人格發展的借鑒與啟迪;重在以歷史實現個人情感的培養和個性的完善。人類歷史知識浩如煙海,也許中學生掌握不了多少,但歷史知識所蘊涵的思維方法、情感、意志和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文精神,才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內在精髓。中學歷史教學用人文滋養青少年,以人文鍛造民族未來的脊梁,對學生個人成長和整個社會發展都大有裨益。
當今基礎教育過程中重知識而輕人文現象是不爭的事實。應試教育重理性、重分數,輕人文、輕素質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與義務冷淡漠視,人格畸形發展。所以,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中學歷史教師在新課改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關懷,滋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教史育人,既是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也是新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要求。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學活動的靈魂。歷史教師貫徹現代教育理念,是實施歷史課程新標準、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先導和關鍵。這就需要廣大歷史教師做到:第一、轉變應試教育觀念,主動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積極參加新課改培訓,認真領會歷史新課標的精神實質——在認知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尤其是使學生形成適應終生發展需要和社會認可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第二、要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以史為鑒、服務社會,以情為主、情理相融”的新教學理念,實現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尊重差異教育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以這種理念統領歷史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取決于人文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優選。歷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尋求歷史與人文精神的契入點,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那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歷史素材,以及體現時代性、體現民族價值精神的人物和事件,都應納入歷史教學的內容,并加以深層次探究和拓展。比如講屈原,只知“離騷”名,不知“離騷”事,學生印象不深刻;如果介紹屈原時,多講一些有關他作《離騷》的背景,以及屈原因愛國無門而投汩羅江之事,同時把端午節的由來聯系在一起,甚至延伸到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自己的傳統節日上來,學生一定興趣濃厚,人文教育潤物無聲。講司馬遷,著重強調他不畏挫折,積極進取,受辱后著《史記》,使自己的人格升華,讓學生感受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畏艱難,奮斗不息。又如講授孔子“仁愛”思想時,著重強調愛心、寬容,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合作。講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孫中山的“開創”、毛澤東的“探索”、鄧小平的“開拓”等…這對學生審視人與社會的關系,激發對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有著積極深刻的意義。
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擺脫過分注重知識結論的僵硬式灌輸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新教學模式。因此,廣大歷史教師首先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互動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自由自主地探究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其次要使用激勵性、啟發性的語言教學。歷史教材內容多以概要的史實、理性的分析為主,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如果教師以藝術化的語言渲染傳授,在史實中多些描述性的展示,分析中多些趣味性的幽默,無疑能增強歷史教學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師應采用多種讓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如談話討論、角色扮演、案例教學,尤其是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地“建構”、“體驗”和“生成”。例如筆者提出“落后是否一定挨打?”引導學生對中外歷史進行縱橫比較,學生產生了新認識。有人認為,“落后不一定挨打”,并例證19世紀晚期,落后的埃塞俄比亞打敗強大的意大利,維護了民族的獨立;有人認為,“落后征服先進”,列舉中國古代落后的少數民族政權多次征服先進的漢民族政權的歷史來論證;有人認為:“落后使人進步”,19世紀中期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就是落后趕上先進的典型事例。這些結論雖顯稚嫩,但無不閃爍學生創新思維的智慧光芒。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如果教師本身的人文素養不高,何以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又何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眾所周知,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身教勝于言教”。如果歷史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寬廣的胸懷、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教學藝術、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必將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隨著歷史新課標的實施,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歷史教師在研究人類過去、關注現實與未來的同時,更應注意自身人格修養的提高;廣泛涉獵政治、哲學等相關學科的書籍,拓寬知識口徑,提升理論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師角色,履行光榮職責:在課堂上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哺育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歷史與人文精神的最佳結合,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和思想的力量。
[1]李金鵬.中學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安順學院學報,2007,(3).
[2]蘇翩翩.淺議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的缺失與回歸[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殷軍.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學素質教育的實施[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