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社會和市場,必然是以法治原則和契約精神為前提的,越是尊重契約精神的社會,其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其社會發展也就越有秩序和效率。
契約是個好東西
/周凌華
信用缺失是當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員工總是擔心老板不遵守勞動合同法,突然辭退自己;老板也擔心員工不遵守職業道德帶走客戶和信息,背叛自己;消費者擔憂生產銷售企業不遵守經營道德,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欺騙自己……許多人之所以感到沒有一種安全感,是因為民眾的契約意識淡薄,使一些應有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契約原指交易,又稱券書,統稱為合同,是當事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在傳統的商業文明下,契約代表著商業關系雙方的承諾。隨著社會的發展,商業承諾逐步上升為契約精神,即自由、平等和守信。
不可否認,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除了重“禮”也十分重視“信”,但是,儒家所講的“信”僅是倫理學上的“信”,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局限于親緣、準親緣即“熟人”之間的“信”,而沒有將契約文化中的信用擴展到整個社會,囊括全社會的所有“陌生人”。這在我們現在的一些民營企業管理者中表現為信用指數不高、契約意識相對淡薄的問題。有的對工人的工資能拖就拖,能欠則欠,還有的甚至玩“失蹤”,致使有些農民工兄弟屢屢以跳樓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討薪。同樣,我們的一些國家公務人員契約意識也不是很強,拿納稅人的錢就得為納稅人服務,這毫無疑問也是一種契約,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有些公務人員卻在為納稅人辦事時吃拿卡要,先“卡拿”才“OK”,忘記了一個公務人員為人民服務的“契約”義務。
契約精神實際也是法治精神。契約文明的根基就在于平等,這無疑壓縮了特權生存的空間。一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平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過程。為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當事人都要自覺維護契約規則,而清晰的規則、嚴格的契約精神,是法治社會得以順暢運轉,個人權利得到充分尊重、保障的前提。
契約精神還表現為友善性。遵守契約是一種與人為善的表現,不遵守契約不僅給別人帶來損害,而且也傷害了自己:焦慮、壓力、不快、忐忑不安、害怕被別人指責批評。精神上受折磨,實體上受損失,其結果得不償失。事實也是這樣,如果一個老板不遵守契約就會失去員工,企業也無從發展;夫妻如不遵守契約,就會失去愛情,家庭也就遭到破裂;公務人員如不遵守契約,就會失去民眾的信任,黨的長期執政也就得不到根本保證……總之,沒有契約,就沒有信用、和諧與穩定。
由此可見,遵守契約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正如西方一句流傳很廣的話:關于人性惡的那部分,法律管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他部分由上帝管。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努力建立和完善社會契約和信用關系,形成誠實守信受尊敬不吃虧、欺騙失信受懲處遭唾棄的輿論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契約已經廣泛地進入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經濟秩序的基礎。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契約經濟,市民社會就是契約社會。一個好的社會和市場,必然是以法治原則和契約精神為前提的,越是尊重契約精神的社會,其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其社會發展也就越有秩序和效率。當契約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道德基礎時,契約精神也就逐步形成,法治秩序就有了契約文明制度的支撐和保障,一個法治文明的社會也將隨之建立。
契約是個好東西,這是人類社會行為的一個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