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政
從『東北現象』到『鐵西奇跡』
文/沈政
10年前,沈陽市鐵西區作為國有企業集中的老工業基地,傳統體制弊端日益突顯,成為了“東北現象”的典型代表:90%以上的企業停產、半停產,95%以上的企業虧損,13萬產業工人下崗失業,職工上訪等群體性事件不斷。鐵西區被稱為全國最大的“工人度假村”。
10年后的今天,鐵西區經過了改革突破、布局謀篇、創新跨越的振興歷程,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驕人業績。
東搬西建:盤活老區要素資源,釋放新區發展潛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老工業基地走出困境重獲新生。跳出“就企業抓企業、就改造抓改造”的傳統模式,鐵西區確定了“東搬西建”的大思路,將東部老城區的工業企業搬遷到西部新區,為老區提升城區功能、發展新產業騰出空間。10年來,共搬遷企業320戶,騰遷土地9平方公里,盤活閑置資產500億元,獲得土地級差收益185億元,償還了職工內債35億元,完成了對重點國有企業40億元債權、股權的縮水回購,徹底解決了阻礙國有企業發展的冗員、債務等問題。
著眼于實現轉型發展和結構優化,鐵西區毅然決然地實施“退二進三”,利用老城區“東搬”騰出的新空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了老工業區向現代都市商貿區的快速轉型。2011年,全區三產增加值279.6億元,是2002年的9.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4億元,是2002年的44.9倍。“西部十字金廊”迅速崛起,興工、興華等商業街日趨繁榮,一大批重大服務業項目建成運營,物流、汽貿、家居建材等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總部經濟集聚的“鐵西金谷”開工建設,特色鮮明的服務業發展空前繁榮。
改革創新:全面提升行政效能,推進企業改革重組,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挺起先進裝備制造業的脊梁。立足于建設審批速度最快、效率最高和服務環境最優的區域,鐵西區減少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限,暢通審批渠道,先后經過8次清理,將審批事項縮減至151項,審批時限縮減至3個工作日以內,區規委會每周召開三次例會,即時接件,隔日審批,在最短時間內解決重大項目所有審批事項。
著眼于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鐵西區鼓勵和支持企業跨行業、跨國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和股份制改造,積極支持和鼓勵沈陽機床、北方重工集團等優勢企業以收購、參股等方式參與國內外企業的并購與重組,這些企業不僅成為了具有行業標準制定能力的國內領軍企業,而且在技術、品牌和市場上,迅速占據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關鍵在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鐵西區大力支持企業對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先后投入30多億元專項資金,目前已擁有國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6個,企業技術中心30個,重點實驗室26個,院士工作站11個,高新技術企業43家,科技研發機構116個。一大批具有自主產權的世界級產品正在這里成長,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正在這里崛起。
優化布局: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空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鐵西區堅持規劃先行,明確了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現代建筑產業核心區、服務業發展特色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形成了現代建筑產業園、鑄鍛產業園等多個現代化工業園區。
同時,鐵西區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國率先引入發展現代建筑產業這一先進理念和發展模式,規劃用地50平方公里,大力推進現代建筑產業園建設。園區建設3年來,日本鹿島、日本積水、法國圣戈班、韓國SK等一批世界一流建筑企業和跨國公司紛至沓來,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建筑企業類投資商前來考察洽談和投資建廠,沈陽市也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
產業和項目是優化空間布局的核心要素。鐵西區高舉對外開放的大旗,并將目光聚焦在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上。目前,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占地70萬平米以上的核心企業已有8家,占地50萬平方米的重點企業達15家以上,基礎產業集群的企業達381家。這種大企業高度聚集、產業集群高度集中的區域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10年來,全區共引進國內外企業400多戶,累計利用外資62.68億美元,吸引了寶馬、米其林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建廠,聚集了遠大、北方交通重工等國內知名民營企業210多家。
提升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高精細管理水平,重污染老工業區邁入生態宜居新城區。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鐵西區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環境,實施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園林綠化等一系列環境建設工程。10年累計投入210多億元,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關停86戶重污染、難治理的“四高”企業,拆除鍋爐房274處、煙囪619根,集中供熱率提高到91%,大氣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完成了細河、衛工河清淤和護坡綠化改造,新建擴建了熙水湖水景公園、仙女湖公園、騰飛公園,人居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改善民生: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廣大產業工人充分享受振興發展成果。振興大業,民生為本。鐵西區確定了“人人都有穩定工作、家家都有較好收入、戶戶都有舒適住所、處處都有滿意環境、個個都有健康身心”的幸福工程綜合指標體系,通過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使大批下崗失業人員和有就業愿望的人員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通過在區屬集體企業中實行醫保或集體職工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等創新舉措,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相銜接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率先完成了160多萬平方米的棚戶區、舊城區拆遷改造,6萬多戶城鄉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實施了棄管住宅區綜合改造,70%的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今天的鐵西已經挺起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脊梁,創造出“鐵西奇跡”:“鐵西制造”正在裝備中國。在“鐵西制造”向“鐵西智造”、“鐵西創造”的跨越中,必將成為世界裝備業的“工作母機”,不斷創造出更多的“世界品牌”。
book=449,ebook=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