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煒
銀行職員瘋狂攬儲的背后
——析挪用資金、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及非法拆借賬外客戶資金之區別
趙 煒
案例簡介:
張某是某農村商業銀行職員,中共黨員。該行領導曾要求員工都要從事攬儲業務。2004年3月至2005年9月間,張某利用工作之便,在該行空白存款單上偷蓋銀行公章、主管領導及收款員私章,盜開存單在親友中攬儲。他鼓動儲戶將存款從其他銀行轉入他指定的賬戶(后查明此賬戶是張某個人的銀行賬戶),或直接接收儲戶的現金存入自己的賬戶,共吸收公眾存款55萬元人民幣。之后張某將收的儲金用于個人投資經營,并以單位有制度為借口告知儲戶要經過他才能辦理取款手續。期間,他采用挖東墻補西墻的辦法,不停地歸還儲戶到期的存款、利息。至2005年10月案發時,仍有5份存單共計25萬元存款被張某使用,無法追回。問:對張某的行為應如何定性處理?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負有為銀行攬儲的職責,他代表單位收取儲金,開具存款單,儲金便轉化為銀行的資金,張某將其挪作他用,其行為應構成挪用資金違紀。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雖負有攬儲的職責,但其向外攬儲時并不是代表銀行單位,而是采用一系列盜竊、偽蓋印章等手段,特別是所攬儲的存款并沒有存入單位銀行,而是進入了個人的賬戶。張某對該筆資金的使用,應以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認定處理。
第三種意見則認為:張某以銀行職員為幌子,采用盜蓋公章、偷開存單等非法手段向公眾攬儲、投入私用,是一種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應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認定處理。
評析意見:
一、黨紀處分《條例》第106條規定的金融從業人員違反金融法律、法規違紀,是一個包含多種違紀違法行為的集合性違紀名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便是其中的具體違法違紀行為之一,借鑒《刑法》第176條,它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其違紀構成侵犯的客體是金融管理秩序。
主觀上是故意,具有非法吸收存款進行營利活動的目的。
客觀方面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行為人不具有吸收公眾存款的法定主體資格而從事吸收公眾存款,如個人私設銀行、錢莊、儲蓄所等,非法辦理存款貸款業務;另一種是行為人雖然具有吸收公眾存款的法定主體資格,但采取非法的方法吸收公眾存款,如用擅自提高利率或先行支付利息等手段爭攬客戶吸收公眾存款。
本案張某用公眾存款55萬元進行個人投資,當然是具有進行營利活動的目的,其行為無疑擾亂了金融工作的管理秩序,符合客體及主觀方面的要件。張某本身是銀行職員,受領導的委托具有進行攬儲、吸收公眾存款的主體資格。但其采用的盜開存單、偷蓋印章等非法手段卻與“擅自提高利率”、“先付利率”的非法方法不同,這就與上述客觀方面要件不符。因此本案不能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違紀認定。
二、挪用資金是一種違紀行為,也是一種犯罪行為。按照黨紀處分《條例》第99條之規定,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中的黨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超過三個月未還,或者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
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中主管、管理、經手本單位資金的非國家工作人員中的黨員。
客體是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資金的占有、使用、收益權。挪用的對象是本單位的資金。
客觀方面表現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即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經手本公司、企業資金的方便條件。
“挪用本單位資金”,指未經合法批準或許可而私自動用本單位的資金。從本案可知,張某是某農村商業銀行的普通職員,其確切身份假使以“非國家工作人員”論,也不具有主管、管理、經手本單位銀行資金的職務便利條件。當本銀行領導要求員工對外進行攬儲之后,如果張某按照銀行規定的正當程序和手續為本單位吸收了存款,其身份就具備了“經手本企業資金”的方便條件。但問題就在于張某沒有按照銀行規定的正當程序對外攬儲,更沒有將吸收的公眾存款存入本銀行單位的賬戶,而是采用盜開存單偷蓋印章的手段將公眾的存款全部存入個人賬戶,進行投資。這就說明:其一,張某的行為不屬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不符合特殊主體要件。其二,張某進行投資的資金是從個人賬戶上直接劃撥的,與“未經合法批準私自動用本單位資金”的客觀方面要件不同。其三,55萬元公眾存款從未存入該農村商業銀行的單位賬戶,該筆資金能否認定為該銀行的單位資金,尚存爭議,有待于司法審判后的最終裁判。那么就不能過早認定本案的行為侵犯了銀行單位資金這一對象。可見,張某的行為與上述主體、客觀方面、客體及對象均不相符,認定張某構成挪用單位資金違紀的意見是難以成立的。
三、在金融從業人員違反金融法規的集合性違紀中,“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是其中的具體違紀行為之一,這也是《刑法》第187條規定的犯罪行為之一,是指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以牟利為目的,采取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的方式,將資金用于非法拆借、使用、發放貸款的行為。
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管理制度、金融機構的信譽和利益。
主體是特殊主體,即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中的黨員。
主觀上是故意,具有牟利的目的。
客觀方面表現為:(1)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即違反《會計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存款、貸款等業務不按會計制度記賬、登記,或不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等;(2)將賬外客戶資金用于非法拆借、使用、非法發放貸款等。如將沒入賬的客戶存款出借給他人使用,或轉貸給他人,從中獲取非法利益,或直接用于個人經營獲利等。張某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出于個人投資經營牟利的目的,利用從事對外攬儲業務的工作便利,采用偷蓋印章、盜開存單的方式在親友中攬儲,又違反會計管理制度的規定,將55萬元的客戶存款不入單位的賬戶而直接轉進了個人的銀行賬戶用于投資經營,直接侵犯了國家對信貸資金的管理和金融機構的信譽。這種違法違紀行為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極易造成客戶擠兌,釀成金融風潮,擾亂國家金融秩序。因此,張某的行為已構成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違紀。在認定本案時還應注意,至2005年10月案發時仍有25萬元存款被張某使用無法追回,已達到《刑法》規定的“造成重大損失”的危害后果。其行為已觸犯刑律,應在追究其黨紀、政紀責任的同時,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如果本案的25萬元存款因無法追回而被儲戶提起訴訟,若司法最終裁決由該農村商業銀行全部承擔賠償責任,則本案的認定應另當別論。
·鏈接·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九十九條企業(公司)或者其他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超過三個月未還,或者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進行非法活動,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挪用本單位資金不退還的,依照前款規定從重或者加重處分。
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時間不足三個月,但數額較大的,依照本條規定處理。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零六條金融從業人員違反金融法律、法規,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強迫金融企業或者國家金融監管機構違紀違法的,對主要責任者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由于黨和國家機關非法干預致使金融從業人員違反金融法律、法規的,對金融從業人員可以依照第一款規定從輕或者減輕處分。其中,金融從業人員進行了抵制的,不予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