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碩 韓仕超
(石碩,民革青島市委會宣傳聯絡處處長;韓仕超,民革青島市委會宣傳聯絡處副主任科員/責編 金綺寅)
在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里,有一個科室長年處于忙碌狀態,那就是被譽為 “搶救生命前沿”的急診科。民革黨員周長勇已經在這樣忙碌的急診部門里工作了十多個年頭,身為急診科主任的他成功搶救無數患者,多次獲得醫院重大搶救獎。
熟悉周長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心內科醫生。他與心血管病學的結緣,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一年,周長勇考入醫學院校,實習時即對心血管病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老師送給他一本厚厚的 《實用心電圖學》,從此他走進了心血管病學這個神秘而又充滿風險的領域。1992年,他考入青島醫學院攻讀內科學心血管病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專家朱震教授,是朱教授的關門弟子。經過名師指點傳授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周長勇在心血管病診治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他在42歲時 (已晉升正高職稱)又到山東大學醫學院參加了在職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專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心血管急、危重癥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急性心肌梗死。近十余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醫學可以在梗死早期用溶栓藥物或介入治療的方法將堵塞的冠狀動脈開通,從而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殘率。周長勇以此為重點,借助于醫院搭建的先進的心血管急癥救治平臺,帶領全科同志積極開展急性心梗的溶栓和急診介入治療,24小時待命,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許多危重病人。一次,一位49歲的男性病人緊急轉來青醫附院。病人因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導致伴心原性休克,生命垂危。周長勇與同事們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手術技巧,經過3個多小時的奮力搶救,最終使病人轉危為安,此案例也獲得了當年醫院重大搶救獎。還有一次,一位74歲急性心肌梗死的老人,送至醫院后已經沒有了心跳,家屬及其他醫護人員都已準備放棄搶救了,但周長勇堅持繼續進行人工心臟起搏,并立即植入支架。病人奇跡般地恢復了心跳和意識,病人家屬及同事對他 “起死回生”的醫術大加稱贊。
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周長勇時刻不忘加強專業學習和難題攻關,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發表論文20余篇,任主編、副主編著書各一部、參編多部,還榮獲過青島市科技進步獎一項。他還參加了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全球協作課題《全球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的調查》、《中國第二項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并多次受邀到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席學術會議。
憑借著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作出的成績,2006年,周長勇被聘為衛生部 “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特聘講師”;2008年,獲青島市奧帆賽醫療保障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獲評青醫附院 “十佳醫生”稱號。2011年,衛生部在全國數百所三級甲等醫院中遴選51家國內著名醫院參加 “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治療”的臨床研究,由于周長勇所帶領的團隊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的出色工作,促成了青醫附院當選為成員單位。如今,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急性心梗的治療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同行中有著較高的聲譽。
眾所周知,心血管急癥往往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率高,醫生必須在第一時間實施有效急救才能挽救患者。作為一名主要從事心血管急救的急診專家,周長勇每天的24小時是不屬于自己的。他要隨時聽從病人召喚:上班時經常忙得連喝口水都顧不上;下班回家了,心還在醫院牽掛著搶救的病人。這份牽掛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節假日在與家人團聚的時候,只要是搶救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有時候半夜醫院打來電話,他怕影響家人休息,就躲到衛生間里接電話,然后悄悄地離家去醫院。正是因為心系患者,周長勇把時間獻給了醫院、獻給了病人,把眾多的急危重癥病人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唯獨沒有把時間留給自己的家人。他的孩子見到父親的工作如此辛苦,發誓 “決不學醫”。工作如此忙碌,但周長勇毫無怨言,反而從挽救病人的生命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在治療中,周長勇以一顆醫者的仁心,耐心細致地對待每一位患者。對家庭條件困難的患者,不僅幫助其盡量減免醫藥費用,還經常自掏腰包幫助病人。曾有一位來自農村的危重病人,因家庭困難難以支付治療費用,周長勇不僅說服醫院減免治療費用,還多次組織全院專家會診,實施精心診療。當病人由于病情過重去世、家屬因為經濟困難連處理后事的費用都沒有時,又是周長勇帶頭,組織全科醫務人員捐款5000元,為病人家屬雪中送炭。他不僅關注病人的身體健康,還從感情上給予關懷支持。對一些因病情嚴重失去信心的病人和家屬,他主動安慰、耐心開導,讓病人和家屬重拾信心和勇氣。很多病人出院的時候,已經與他成為好朋友。多年來,他收到許許多多病人和家屬送來的表揚信和錦旗,有的農村患者甚至在出院后,又提著地瓜干等土特產,長途跋涉、輾轉倒車來到醫院,只為向他說一聲 “謝謝”。
醫者仁心,周長勇不僅把一顆仁心放在病患身上,還時刻不忘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惠及基層群眾。多年工作的實踐使周長勇意識到:對心血管疾病來說,預防和救治同樣重要。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他克服工作時間緊張的困難,參加了許多社會公益活動。他多次走入社區、深入基層,傳授預防和急救醫學知識。2010年,他應邀參加了青島市電視臺的專題專訪,圍繞急性心肌梗死的預防和治療進行講解,以此提高市民的防病意識。他還參加了赴貴州等地的義診工作,獲得了當地醫院和群眾的好評。
在救死扶傷、治療患者的同時,周長勇還是一名出色的民革黨員。1997年,他光榮地成為一名民革黨員,先后擔任了民革市南區第二支部副主委、市南四支部主委等職;2011年底,在新一屆民革市委的選舉中,他又當選為民革市委常委。長期從事基層組織工作的他,對如何調動本支部黨員的積極性有著獨到見解:“每個民革基層組織就像一面鏡子,直接反映著民革的形象,支部的活力直接影響著民革的活力。”他所在的市南四支部,共有20多名民革黨員,主要是醫療、法律方面的專家。他根據支部特點,提出“立足本職、合作發展、服務大局”的支部建設口號,確立把市南四支部建設成為名牌支部的目標。在實際工作中,他注重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支部成員的積極性,每年平均開展支部全體黨員學習、參觀等活動6次,召開支委會議4次,并積極發動支部黨員參加各類義務醫療、法律咨詢活動。在他的帶動下,市南四支部黨員認真履職,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支部多項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支部多名黨員相繼被評為民革市級或省級優秀黨員,支部本身也榮獲民革山東省委會 “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2012年,周長勇當選為民革青島市市南總支主委。擔任總支主委之后,他又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基層支部的活動如何能夠適合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吸引黨員廣泛參與?結合市南總支醫務和法律工作者眾多的實際情況,周長勇與市南區的其他基層組織負責人,通過創新活動方式和載體,在對臺工作、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他發動總支黨員積極建言獻策。在民革青島市委組織的 “我為科學發展獻計策”活動中,市南總支以絕對領先的優勢位居獻策信息榜首,有多位民革黨員獲得 “優秀信息員”稱號。他號召總支黨員發揮專業優勢服務百姓,僅一年時間,市南總支就開展義診、法律咨詢等社會服務多次,服務居民500余人次。他提出了 “發動基層黨員開展對臺民間交流”的思路,有兩名總支黨員參加了市委會 “孫中山文化交流赴臺參訪團”,還有多位黨員通過媽祖文化交流等渠道,參與到對臺聯誼活動中去。這些活動,增強了市南區民革基層組織的凝聚力,煥發出了組織的蓬勃朝氣。
在積極做好基層工作的同時,周長勇時刻不忘履行參政議政的職責。作為 “市南區政協醫藥衛生專家顧問團”團長,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組織顧問團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并協助市南區法院進行醫療糾紛案件的調解,為青島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2年,周長勇成為青島市政協委員,其在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提出的 《關于加快建設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案》,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民政局已經聯合衛生局多次與他進行溝通、著手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青島市養老事業的發展由此得到進一步推進。由于表現突出,他已經連續兩屆任青島市市南區政協常委,連續4年被評為市南區政協 “先進個人”。2011年底,周長勇被山東省委統戰部和省人力資源廳授予 “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作貢獻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德技雙馨堪稱醫界楷模,履職盡責亦為民革典范。我們相信:憑著一顆醫者的仁心,和一名民革黨員的赤子之心,周長勇必將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