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穎廉
“醫鬧”鬧的不僅僅是醫院,更有其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要改善醫患關系,必須從制度層面入手,將醫患關系從對抗變為對話
大夫戴著鋼盔出診,病人因醫療事故逼迫醫生下跪……這些統稱為“醫鬧”的現象在許多國家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國卻頻頻上演,以至于衛生部要在每個醫院設警務室保護醫生。那么,“醫鬧”鬧的到底是什么呢?
從醫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醫患矛盾的本質是醫生與患者對診療權的分歧和沖突。在傳統的醫患關系中,雙方對醫學知識掌握的差異程度,導致了醫患溝通方面醫生主動、病人被動的局面,此時醫生對診療有絕對權威,且經常因此而忽視患者的個體需求。當市場機制逐漸確立,消費者權益觀念被逐漸移植入醫患關系時,患者的權利意識和自主性增強了,于是醫患糾紛甚至沖突便出現了。
大量經驗性文獻表明,影響現代醫患關系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醫患之間的良好溝通、醫療服務的安全優質,以及處理醫療事故機制的公平有效。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在上述方面都面臨挑戰。
首先是現代社會診療方式的變革。隨著第三方付費制度的興起,醫生的診療活動被施以諸多限制,這使得醫患雙方接觸時間大為減少。加之患者掛號難、候診時間久、大醫院一床難求等一系列問題,患者對診療過程的期待與現實形成強烈對比,從而產生不滿情緒。
與此同時,醫院是醫藥衛生體系的終端,也是該體系與普通社會公眾接觸的唯一界面,因此患者的感受和觀點難免有一葉遮目之嫌。譬如,業內都知道流通環節過多是“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但患者只知道高昂的藥費都給了醫院。又如,醫療服務安全優質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藥品安全性、醫療設備質量、疾病譜系復雜程度,但患者能感受到的唯有醫院沒有把病治好,其他因素一概不知。于是乎,醫藥衛生體系中各類弊端都集中到醫院爆發。
若有一個公平有效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那么問題還不至于鬧大,因為醫患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爭端。然而,這樣的機制并不健全。筆者曾就此問題與不少廳局級官員進行討論,大家普遍認為,當前地方政府解決醫患糾紛的主要考量是事件的社會影響力及其隱含的不穩定風險。換言之,對醫患糾紛是非曲直的判斷并非基于法律和科學,反而成了地方維穩工作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延伸。這種行為邏輯導致民眾產生“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思維,“醫鬧”也就陷入了“越治越鬧”的怪圈。
由此可見,“醫鬧”鬧的不僅僅是醫院,更有其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要改善醫患關系,必須從制度層面入手,將醫患關系從對抗變為對話。
一是擴展主體,用協商方式治理醫院。社會尊重醫生與醫生尊重患者這兩個現象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作為民主機制的表現形式,協商治理的優點是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都能充分表達,從而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其可以也應當被用于醫療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在“新醫改”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已經嘗試將政府官員、社區代表、普通醫生、媒體人士等納入醫院理事會,從而建立一個醫患對話的穩固平臺。
二是下沉重心,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服務。理想的醫療服務不應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基于醫患之間長期溝通的健康管理契約。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在飽受福利制度帶來的高昂醫療費用困擾后,紛紛將健康產業的重心轉向社區醫療,目的就是用較低的成本達到較好的保健效果。我們也不妨借鑒這一做法,發揮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的優勢,將社區醫生嵌入到一定規模的人群中,培養醫患互信,從源頭上減少醫患糾紛。
三是創新手段,建立醫患矛盾預警機制。作為社會矛盾的一種類型,醫患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從患者的憂慮到怨氣再到怒火的積累過程,因此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用患者滿意度評估等手段前移關口、排查風險,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講師、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