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興毅 四川省達州市一中
網絡環境下生物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廖興毅 四川省達州市一中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校園網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校園網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應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而且將會促進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作出改變。生物教學強調情境與應用,重視直觀和操作。本文將討論網絡環境下生物教學策略的探究及課堂教學設計。
1、創建新型的多媒體網絡教室
多媒體網絡是指由教師機、學生機、服務器和控制臺聯網而成的個人計算機系統,可以實現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點對點、點對面的通訊。學生可利用教師設計的教學軟件自主學習,并與教師、同學進行網絡互動。
網絡教室還有寬帶連接至校園局域網,互聯網。
2、建立網上生物學教與學的虛擬環境--綜合性學習教學網站
①本地資源(局域網):發揮本組教師的優勢,建成若干個能夠提供各種教育、教學信息的生物教學資源網站,供師生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選擇使用。
②遠程資源:在本校的局域網上運用超鏈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資料,如K12、學科教學資源網等。
③泛資源:提供搜索途徑,學生可以在網上、網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資料。
總之,應有一個能夠實現網絡教學的實驗室,應有預先建立生物學綜合性學習教學網站,可以提供網上探究生物課程教與學的虛擬環境。
軟件的制作中要更新理念,自覺克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思維定式,變制作課件為開發學件;變輔助于“教”為服務于“學”;變教師操作為師生互動。
網絡教學軟件圍繞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在結構上包含有學生界面、閱讀課文(電子文檔,關鍵詞加下劃線以提示)、相關資料閱讀、學習指導、課堂練習和研究性學習等幾個模塊。
在近兩年多的生物學教學運用實踐中,我們開始摸索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以便充分發揮現有條件和技術水平,為生物學教學探討新的教學模式打下基礎。
第一種探討的模式是:基于網絡的多媒體講授模式。
第二種進入試驗的模式是: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
先看第一種模式。上課時間的程序進程主要是:復習舊課;教師介紹本節課主要內容;和準備好的網站內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瀏覽網站,學習主干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有關知識重難點問題,列表對比不同的生物結構,選做有關的習題;熟練掌握有關習題的解法。
此模式優點:組織比較簡單,有統一的學習進程,和課程實施同步。教師統一演示的內容較多,容易突出重難點,學生也易于接受。該模式從本質上是傳統課程實施模式的多媒體化和網絡化。目前我們的網絡教育課程實施大多數都采取這種模式。
缺點:類似于傳統課程實施模式;共性大于個性,缺乏變化,除了課程實施手段的變化,其思想實質是原來的講授教學法,只是擴大知識的容量,時間相對靈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師為學生們創建了良好且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并提示知識結構和知識聯系,使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自己的探索過程。在學習中,學生作為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主體,在一定的任務驅動下,以生物學知識為內容,以網絡環境和網絡資源為載體,在完成生物學知識學習任務的同時,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更主要的是使他們學會了知識的建構,也培養了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我嘗試在不脫離教材的前提下,每堂課以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為驅動,啟發和帶動學生進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現以高中生物學《水分代謝》一節為例來闡述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
學生實現知識的認知是需要一定的情境的。教師首先就是要創設學習情景。教師采用問題情景或動畫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從而進入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水分代謝》為主題的學習中,我用flash和影片演示出水的廣泛存在和重要性,水在細胞內的產生和消耗,水在細胞內的來源和去路。通過學生對相關的資料信息的思考,產生興趣,進入主題。
(二)提出問題
首先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為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做準備,同時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思維能力。然后將學生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展示出來,先讓學生之間相互作答,對不能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作為專題進行探究學習。
在《水分代謝》學習中,學生在網上閱讀我提供的與主題相關的資料信息,提出自己對素材中與《水分代謝》主題有關的疑難問題。例如:為何腌制咸菜時多放鹽巴可延長咸菜的保質期?②農業生產上,一次施肥過多,為何會引起“燒苗”?
(三)搭建支架
在自主學習中,學生不可避免地出現思維過于分散的現象,教師應該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我確立學生學習主題《水分代謝》下的概念框架:①根尖結構與成熟植物細胞結構。②教師通過演示實驗,要求掌握吸水原理。③如何驗證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過程?④植物體為何能源源不斷地吸水?⑤合理灌溉與水資源的利用及其意義?
(四)自主探究
學生利用教師準備好的教學軟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教學軟件和網絡虛擬的探究環境下進行探索,通過閱讀吸收新知識,并結合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完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在《水分代謝》這節課中,引導學生在以上五個概念框架驅動下,瀏覽網絡教學軟件中的相應的學習資源,結合課本中的教材內容查找資料;或通過人機交互的相關的動畫教學軟件,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結構特點、瀏覽滲透吸水和失水。分析現象,探究原因,達到初步對相關概念框架的建構。
(五)協作學習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原理,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教室的學習討論區進行小組交流,協作學習。學生可在平等、民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習氛圍中各抒己見,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促使學生學習沿著概念框架攀升,學習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在《水分代謝》這主題中,我按以上五大概念之間的邏輯遞進關系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經組內探討學習后,每個小組選定一個代表說明本專題中的知識點和學習中的體會。最后,我對該學習內容作歸納總結。
(六)評價矯正
通過線上測試系統讓學生進行隨堂或課后測試,并通過計算機實時反饋,使學生、教師能及時地了解學習情況,以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教師今后的教學。
在《水分代謝》這主題學習中,我就以上五個學習問題進行激勵性的評價,矯正錯誤,規范答案,在此過程中不失實機地抓住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合理灌溉等問題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弘揚科學精神。
此模式優點:
1、協同合作:自主學習之后,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學習心得,通過小組的討論、交流,統一認識,形成共識,從而達到協同合作之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互助品格;
2、分享成果:通過成果交流,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感受學習的樂趣,進而強化學生的成就感。
3、自主學習:這種模式最主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行為和發展學生自己控制學習過程的能力,最終使學生達到會學的目的。
缺點:學生在課堂中的自由度很高,很難有個平均的尺度來要求每個學生,有的學生習慣了教師的引導,一旦失去這種引導,學習的進程就出現了脫節現象,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時參差不齊。
“教學有法 教無定法”,教學模式并不是僵化固定、一成不變的。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如何高效的有序的進行,理論和實踐上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