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自成 杜 鵬
世界形勢大調整大變革中的中國外交
葉自成 杜 鵬
國際社會正面臨自 1648年威斯特伐里亞體系出現以來最復雜的大變化大調整,它表現在國際政治格局、國際經濟格局、新的外交形式的出現、全球性話題的突出和中國地位與作用的提升等方面。為適應這種變化,中國外交也在進行深刻的調整,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系、中美關系、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政策的調整。
世界形勢 中國外交 國際格局 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
當前的“國際形勢發生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大動蕩、體系大變革、格局大調整的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新特點新趨勢”。①楊潔篪:“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2009年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求是》,2010年第1期。它使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也更需要我們根據當前的變化作出新的調整和努力。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的大變革和大調整具有如下特征:
1.以 2001年的“9·11”事件為標志,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9·11”事件及隨后發生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美國雖然在軍事上獨領風騷,但卻遭遇了政治和外交的失敗,影響力反而大大下降。它表明單憑強大的軍事實力為所欲為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美國不得不修改單邊主義,加強多邊外交。與此同時,傳統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于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變化,金磚機制和二十國集團(G20)機制大大加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東亞地區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地區的矛盾和沖突也在增加,朝鮮核問題、南海問題、東南亞和中亞的政治穩定都成為對世界政治格局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它改變了自1648年以來影響國際政治的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多極、兩極、單極格局,“極”的概念也在淡化,大國與小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美國、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都出現了多變的特點。
2.以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變化的內容之一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西方發達國家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欣欣向榮的新景觀。自西方統治世界以來的 200年中,第一次出現了新興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量的局面。它要求國際經濟機制進行新的調整,對西方的金融機構進行更嚴格的調控,改變西方國家長期壟斷國際經濟組織決策權的局面。
3.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互聯網和信息傳播技術大發展,國際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受互聯網深刻影響的時代。互聯網具有即時性、普遍性、全球性,信息傳遞瞬時到達,國家和政府控制信息的難度加大。它帶來兩大深刻影響,一是民眾參與外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互聯網信息對國家邊界具有很強的穿透性。這兩個因素都對傳統的外交樣式帶來很大的沖擊力。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一國發生的事件更容易演發成為區域性事件甚至全球事件。以2008年“3·14”中國西藏拉薩事件、阻撓奧運火炬傳遞事件、2010年維基解密事件以及2011年在突尼斯、埃及、巴林、利比亞等國發生的政治動蕩為標志,公民參與各國外交和國際政治經濟生活的新時代已經來到,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政治和外交的規則和活動方式。為適應這一變化,公眾外交成為一種新的外交樣式,各國政府更加重視對本國民眾和他國民眾的影響。
4.全球性議題更加突出。“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全球性問題的緊迫性、聯動性上升,任何國家都難以單獨應對,客觀上要求各國加強合作、協調行動,為此展開的重大多邊外交活動空前活躍,并達成一些重要共識。與此同時,各主要力量之間的競爭較量也更加激烈,爭奪的核心是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和道義優勢”①楊潔篪:“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2009年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求是》,2010年第1期。
5.中國的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以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和2009—2010中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率先走出危機為標志,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升。2010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10.3%,達到 397983億元,(按美元匯率計算達 5.9萬億美元)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②《國家統計局發布2010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11年1月20日,http://www.stats.go 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2010&channelid=6697&record=18。自 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從此前的 2.77%上升到 4.42%;③“IBRD 2010 Voting Power Realignmen t”,2010-4-25,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 g/NEWS/Resources/IBRD2010VotingPowerRealignmentFINAL.pdf.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也從此前的3.72%上升至6.39%,而投票權則從3.65%上升到6.07%。④“中國IMF的份額躍居全球第三”, 2010年11月15日, http://zxss.ynet.com/article.js p?oid=73603341。這一客觀事實引發了對中國的兩種情緒:一是期望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發揮領導力;二是對中國的發展感到不安和焦慮,從而引發“中國威脅論”加劇。
世界形勢的這種大變化和大調整,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中國的外交本身也在審時度勢,在堅持和平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基本方針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變,為中國外交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
“我國外交主要是國家外交,同時也廣泛開展不同形式的政黨和民間的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的對外工作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①劉華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04年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對外工作”,《求是》,2005年第1期。這個大外交,有時稱為總體外交,也是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它有以下幾個特點:1.外交決策、執行一體統籌,集中資源辦大事。中國的外交決策權和執行權高度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外事領導小組。2.大外交以國家間關系為主,外交形式多樣化,外交主體多元化,有首腦外交、政黨外交、議會外交、軍事外交、經濟外交、能源外交、貿易外交、體育外交、文化外交、媒體外交、環境外交、科技外交等多種形式。3.形成內外一盤棋的觀念,促進內政外交的相互配合。外交為內政服務,為國內現代化服務,為廣大民眾服務,外交工作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外交的大戰略就是為中國的現代化創造一個有利于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4.中國外交的總政策就是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體內容則是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臺,經濟是中心。在這個總體外交中,中聯部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在處理中朝關系,協調中共與外國各政黨和政治組織團體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當強調,在外交與軍事,外交與對外經濟的相互交織過程中,這種協調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大國關系中,中俄互為最大鄰國以及主要戰略伙伴,兩國關系發展順利;中歐關系近年來波折不斷,2010年挪威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囚犯劉曉波更是演變成一場巨大的外交風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歐之間相互理解和認同的缺失,但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并未發生根本變化,發展“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決心并未動搖。中美關系則不僅是雙邊關系,也是具有全球意義的戰略關系,是中國外交調整中的重心。
中國影響力的提高加大了美方對中國的猜忌,中國威脅論在美國一直有很大的影響,不少美國人擔心:如果2025年或者更早中國在經濟上超越了美國,一個實力不斷增加的更強大的中國會不會成為美國的一個重大問題,或者成為像當年蘇聯“衛星時刻”和日本實力大增時形成的對美國的重大挑戰?因此,處于調整期的中美關系合作在加深,同時矛盾也在不斷突出。
特別是2010年上半年,中美雙邊關系一度陷入持續的沖突甚至對抗當中,傳統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2010年初起,奧巴馬總統會見達賴,并重啟對臺軍售,中美兩軍交流隨之中斷。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美方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匯率問題政治化傾向嚴重。以谷歌事件為代表,此前在中美關系中一直發揮積極作用的跨國企業也開始不滿于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開始對中國頻頻發難。進入夏季,中美關系不見回暖,對抗卻在不斷升溫。“天安號”事件以及黃海軍演把中美兩軍推到了對抗的前臺,雙方軍隊高層不斷發表針鋒相對的強硬言論。黃海余波未息,南海波瀾又起,美方對“南海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說法極為敏感,國務卿希拉里對此強硬表態,表示美國關注“南海問題”。一時間,雙方大有走向重大戰略較量之勢。盡管雙邊關系波折不斷,中美雙方均認識到繼續滑向對抗并不符合兩國利益。恰在夏季中美對抗不斷升溫之時,中美之間高層官員頻繁互訪,溝通渠道始終保持通暢。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系實現轉圜。2010年年底,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中美兩軍交流得以恢復,而2011年初胡錦濤主席訪美進一步穩定了中美雙邊關系。
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是對中美關系的一種新的調整。這次調整中的新內容是:確定中美要“繼續建設伙伴關系”,“中美關系既重要又復雜”,“雙方同意進一步努力培育和深化戰略互信,以加強雙邊關系”。美國方面表示的姿態是:“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美方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系”。中國方面為了打消美國對中國發展的疑慮,強調了中國“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努力”,①《中美聯合聲明》,《人民日報》,2011年1月20日。也就是說中國無意把美國從東亞地區排除出去。中國學術界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雖然美國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但相當長時期中,美國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當然,中美關系不可能通過一兩次領導人的訪問就能調整到位,還需要長期磨合,尤其是在美對臺軍售、中國國內人權事務等問題上,考驗著雙方的外交智慧。
為適應公眾參與國際關系和外交活動的局面,中國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機構專門處理相關的事務。同時,中國進一步推動孔子學院在國外的成立,先后成功地組織了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的活動。中國對外國公眾的宣傳、公關活動、文化活動比過去大大增加了。
公共外交的另一部分就是讓國內民眾更多地了解和參與中國外交。中國外交在這方面的變化,就是明確外交為民的理念。所謂外交為民,具體地表現于為中國公民在國外的生活、工作、學習提供更多的服務,尤其是為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和在國外的投資活動提供更多的信息;加強領事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主動性,有效維護我國海外公民、法人安全和合法權益,妥善應對我國公民在海外遭綁架、襲擊等突發事件,有效處置涉我人員財產和勞務糾紛案件。根據外交部領事司提供的數據,2011年有關部門共處理各類領事保護案件3萬余起。
同時,中國公眾參與外交事務也有了新的發展。2008年3月14日,由于西藏拉薩發生的騷亂事件被西方媒體歪曲,倫敦、巴黎發生阻撓中國奧運火炬傳遞的事件,個別西方國家領導人會見達賴挑釁中國國家利益,美國媒體出現詆毀中國政府的反華言論,這引起了中國民眾空前的憤怒,再次形成了中國民眾自發參與外交活動的高潮。中國民眾在互聯網上發起了自發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強大聲浪,使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不得不調整其政策,有力地遏制了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的攻擊。它也是中國民眾參與外交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與國家政府主導的外交主體的活動形成了較大的相互呼應的作用,使得中國外交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增加了中國維護國家利益的新的手段和形式。
2010年,中國成功舉辦了上海世博會,并依托世博會的平臺開展了密集的首腦外交、雙邊外交、民間外交、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等多種多樣的外交活動。其中,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作為中國外交的新領域,備受矚目。世博會在長達184天的會期中,共接待海外游客350萬人次,舉行了約2萬場文藝演出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展示,參展各國的政府之間、政府與民間機構之間、各國的非政府組織之間,以及各國民眾之間的談判、交流、對話、協商數不勝數。①“創下多個世博記錄,楊潔篪總結上海世博外交三個‘新起點’”,2010年11月1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0-11-01/content_1116545_2.html。作為東道國的中國,展示了絢麗多彩的文化和近年來的發展成果,介紹了國家現行的對內對外政策,展示了國家“文明、開放、和諧、進步”的新形象,拓寬了中國普通民眾對外交流的途徑,增進了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世博會期間友好公開的輿論環境以及來自境外 500多家媒體的3000多名記者的采訪報道,也使得一個更為真實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公共外交、文化外交取得公認的成效。
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環境極為復雜,中小國家眾多,大國環伺,局勢動蕩。以 “天安號事件”為發端,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而美國也借機鞏固同韓日的同盟關系,并派遣航母編隊與韓國進行“威懾式”的聯合軍演。針對半島局勢,美韓日三國高層密集會晤,一度有拋開六方會談框架另起爐灶之勢。“天安號事件”尚未得到妥善解決,延坪島炮聲又起,朝鮮和韓國一度走到戰爭的邊緣。2010年9月,中國和日本由于釣魚島撞船事件陷入對抗,日方采取了近年來少有的強硬態度,執意扣壓中方人員,將中日關系推向冰點。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態度一向復雜,一方面,東南亞國家普遍認識到中國崛起是客觀趨勢不可阻擋,對中國抱有相當的期望;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疑慮相當深,因而雖不情愿但也歡迎美國在這一地區發揮作用。②王緝思:“冷靜、冷靜、再冷靜——對當前美國與中美關系的幾點觀察”,《國際經濟評論》,2004年第9—10期。2010年出現的 “南海核心利益”風波等,對中國一直苦心經營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造成了沖擊和損害。
自2008年起,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周邊國家的猜疑,客觀上加大了中國同美國以及周邊國家合作的難度。在中日釣魚島事件、南海“核心利益”風波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因素的影響。美國的存在使得中國周邊安全進一步復雜化。在經濟合作領域,《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或將成為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代表的模式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模式之爭的焦點,有可能導致中國苦心經營的“10+3”機制空心化。
中國周邊局勢的震蕩對中國的睦鄰外交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伴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盡管中國尚不具備全球影響力,但已經具備相當的地區影響力,在妥善解決自身問題的基礎上,中國完全有能力以更積極的姿態,采取合理的戰略構建有利的周邊局勢。
中國東亞政策的調整有四點:1.合理評估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存在。“美國回歸亞洲”以及“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在2010年幾乎成為學者的共識。中國周邊緊張事態的背后的確都有美國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但不能全部歸咎于美國。美國的亞洲戰略同樣也包含著追求該地區穩定的成分。中美在此目標上并無分歧,因而中方應當理性應對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存在,客觀評估美國在地區中的戰略作用,爭取做到因勢利導。這在前述《中美聯合聲明》已經有所反映。2.在推動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同時,加大了與東盟國家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溝通和互動。與此同時,中國與印度的矛盾已有所緩和,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政治軍事合作也相對比較成功。3.為穩定東北亞局勢尤其是朝核問題的解決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努力。4.中國當代的文化產品在周邊地區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客觀上有助于周邊國家增進對中國的了解,進而達到消除誤會、增進共識、促進合作的目標。
中國國家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也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國際事務當中。但是,中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引發了相當多的爭議,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受到了較為普遍的質疑。在發達國家看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處在世界第二位,并因此在許多優惠貸款和經濟援助中取消了中國的資格,同時以此為借口,要求中國在涉及金融、關稅、軍備、環境、反恐、能源等問題的國際合作中作出超出國家能力范圍的不合理承諾,承擔與發展階段不相稱的義務。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為盡早實現經濟復蘇,遏制全球貿易額下滑和實體經濟萎縮的趨勢,在危機中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加強了與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合作,一時間“地區大國”、“中美共治”等言論不絕于耳。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增長數據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消息引起全球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國際社會質疑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的聲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普遍認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呼吁、建議甚至通過各種渠道施加壓力,迫使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待和要求也逐漸增加,它們期望中國能像發達國家那樣給自己提供更多優惠和援助,一旦不能如愿以償,便會據此質疑中國致力于區域合作或全球治理的誠意與努力。
這種身份的誤讀往往使中國外交陷于兩難境地,給外交政策的制定帶來不小的挑戰。然而更大的風險在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之爭成為發達國家集團分化發展中國家陣營、破壞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可趁之機。無論是在貿易談判、能源開發、區域經濟合作還是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西方國家往往有意無意地暗示中國已非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人為制造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矛盾與猜忌。2009年底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遭遇的外交困境和2010年中國南海的“核心利益”風波,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因素在起作用。這種局面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以“同一個聲音”爭取權益的力量,也嚴重影響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互信和全面合作關系的深入發展。由于發展中國家群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貧富差距拉大,中國被劃入“大國”、“富國”、“強國”陣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集中凸顯出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削弱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達成合作共識的天然基礎,另一方面也為發達國家挑撥發展中國家關系、分散發展中國家力量提供了借口和契機。
中國自己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做負責任的大國;另一種是中國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越來越清楚的是,中國既不是發達國家,也不是一個一般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擁有很大的國際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的發展中國家, 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①“中國堅持自身‘發展中國家’的屬性”,2010年8月17日,http://www.chinanews.c om/gn/2010/08-17/2473339.shtml。中國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屬性,并且在各種國際場合將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外交目標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綜合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國家,對世界上許多重要問題的責任和義務,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的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應該在國際事務中充當更積極、更主動的角色。
中國的角色調整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調整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另一個是調整中國的國際作用的定位。
在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中國把發展中國家看做是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力量,推動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開展合作的力度。如2006年11月,中國與48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舉辦了中非峰會,中國宣布了有關援助非洲的八項政策措施;2010年,中國領導人遍訪亞非拉地區,接待許多發展中國家首腦、記者團、民間團體等訪華,雙邊外交卓有成效; 5月中旬,中國成功舉辦了中阿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就中阿關系未來發展、中阿合作論壇建設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簽署并宣布了《天津宣言》,①“‘中阿合作論壇’部長會議在津召開”,2010年5月27日,http://www.chinanews.co m/gn/news/2010/05-06/2267265.shtml。密切了中阿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和協調。2010年也是世界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頻繁的一年,中國先后向海地、智利、巴基斯坦、墨西哥、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國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并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宣布進一步減免5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負擔,并承諾于今后5年通過援建學校、派遣專家、合作項目、捐款等方式,推動發展中國家民生事業發展。②“溫家寶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2010年9月23日,http://new 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3/c_12597510.htm。
中國還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通力合作,積極參與并推動世界經濟治理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國際會議和雙邊會晤場合,呼吁發展中國家團結一致,在后危機時代加強經濟與安全合作,增強發展中國家整體抵御危機的能力,促進國際力量對比向均衡化發展。2010年4月,世界銀行通過了改革方案,明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投票權整體增加 3.13%,達到 47.19%。③“中國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折射世界經濟政治版圖變化”,2010年4月26日,htt 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4/26/c_1256066.htm。2010年 11月,二十國集團首爾峰會發表《聯合公報》,確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興國家在內代表性不足的國家轉移 6%以上的份額,并且首次把“發展”作為會議的支柱性議題。①“首爾G20峰會閉幕,發表首爾宣言”,2010年11月12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11/12/content_21331192.htm。
當然中國也注意到,現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發展中國家之間產生矛盾和分歧也是必然的,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在經濟合作領域的矛盾和沖突也在增加。這對習慣于把發展中國家視為一個整體利益集團的中國來說,也是中國外交面對的一個新現象。在經濟上,中國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經濟結構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加劇,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摩擦不斷。2010年全年中國共遭遇貿易摩擦64起,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印度、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反傾銷是最主要的形式。在能源問題上,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②國際能源網:“中國成僅次美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7年6月8日,http://www.inen.com/oil/html/oil-200720070608100593.html。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10年原油進口2.39億噸,同比增長17.5%,③國家能源局:“2010年能源經濟形勢及2011年展望”,2011年1月28日,http://nyj.n drc.gov.cn/ggtz/t20110128_393339.htm。進口依存度進一步提高。這與一些新興國家在能源市場上構成了競爭關系,中國與石油輸出國之間能源合作力度加強也引發了東道國內部反對派以及其他石油消費大國的指責。在政治上,中國對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被誤解為要“謀求國際社會的領導權”、“確立東方霸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甚囂塵上。尤其是在中國周邊的發展中國家間,由于地緣上的臨近,這種所謂的“威脅”效果被放大,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這些國家傾向于積極引入美國等其他大國力量介入中國周邊地區,尋求地區局勢的“戰略平衡”。
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了的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現在中國外交調整的兩個趨勢是:
一是在堅持與發展中國家保持友好、深入、全方位的合作關系的基礎上,明確中國今后還將長期是發展中國家的屬性。衡量中國的發展階段并不能唯GDP化,要看到中國發展的不平衡性,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④我國目前人均國民收入較低,按照2010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數據,中國2008年人均國民收入僅為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處于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之列;貧困人口數目龐大,照中國人均收入1300元的貧困線標準計算,尚有4000多萬人口沒有脫貧,如果按照聯合國一天一美元的收入標準計算,則中國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是1.5億;經濟產業結構性問題突出,城鄉發展、地區發展失衡;公共福利和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外貿出口中消耗資源和人力的貨物貿易比重大、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服務貿易比重小,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經濟發展質量亟待提高,等等。這些問題決定了我們還處在“發展中”階段,要始終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全面推進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充分引導和發揮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鞏固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
二是要認清發展中國家整體已經分化的事實,在此基礎上調整對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政策,使之有分類、有重點、有針對性。發展中國家的分化自冷戰結束后便日趨明顯,除了“歷史經歷大體相同”和“多數國家經濟上和政治上仍處于弱勢地位”這兩大因素之外,其他的群體性共同特征都發生了變化,相互間的合力在削弱、分歧在增大,與發達國家間的對抗性減少、依賴性增強,整體呈現出內部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拉大、利益訴求不一、政策偏好不同的多樣性特征。面對這樣的復雜局面,中國若想維持并進一步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必須改變之前相對單一的“對不同國家的相同政策”,①張清敏:“對眾多不同國家的一個相同政策:淺析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中國當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根據具體國家的實際情況,將國家間關系建立在牢固的雙邊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具體來說,對于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要立足于合作和共同發展,充分認識到它們在改變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拓展中國外交的戰略空間;對于亞洲鄰近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要立足于睦鄰友好和區域共建,為中國的持續發展營造和平穩定的環境;對于中東、非洲、拉美等能源合作的重點區域和國家,要立足于互利共贏,在開發能源的同時著眼于東道國的發展和建設,通過增加這些國家的整體實力,來對沖西方國家插手和控制的風險;對于其他致力于本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②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幫助應當是合作的、建立在雙方利益的基礎之上,必須有別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給予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無償援助。歷史經驗證明,不考慮經濟利益的無償援助是不可持續的,建立在單純的援助與被援助基礎上的國家關系不僅是畸形的,而且是脆弱的,是一種不正常的外交關系,會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動。這對于援助國來說,有損長遠的國家利益;對于受援國來說,也不利于發展自身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建設能力。發展中國家整體力量的壯大,應當也能夠成為中國外交戰略布局中的積極因素。
與上述中國身份的界定相聯系,中國既然已經宣布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承擔大國責任的國家,就不能僅僅以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來定位自己,調整中的中國外交的一大變化,就是更加積極和主動地參與到全球和區域事務中。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中國積極主動地參與東亞區域的事務。中國積極承擔了朝核六方會談的主導國家的作用,雖然這一進程一波三折到現在也沒有明確的結果,但中國推動的六方會談已經達成過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并且這些成果今后仍然是解決朝核問題所必需的;中國推動了中亞區域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合作的多邊進程,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成為一個擁有積極影響力的區域組織,包括了中俄哈吉烏土六個正式成員國和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蒙古四個觀察員國家;中國同時也積極參加和推動東北亞的中日韓三邊會談,中俄印三方會談,與東盟積極發展合作關系,推動了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的簽署。
第二,在國際層面,中國積極參加推動中俄印巴金磚四國的合作機制,并且致力于把這種合作推廣到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大國之間。2010年4月,“金磚四國”領導人在巴西舉行第二次會晤,向國際社會傳達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于國際經濟事務的主張和聲音,中國與世界主要發展中大國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
第三,在全球事務上,中國也表現出更積極和主動地承擔國際責任的姿態。2009年,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推動會議達成了基本文件。墨西哥坎昆國際氣候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在參會期間與“基礎四國”等發展中國家以及美國、歐盟等方面代表舉行會談,就資金支持、技術轉讓、森林保護以及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等基本問題達成一定共識,為大會最終決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展示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采取的堅決的行動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合作,力所能及地為美國、歐洲、亞洲國家提供了幫助,并且率先走出危機,為國際社會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增加經濟恢復的信心作出了貢獻。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跑者”,充分利用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的廣闊平臺,深入參與和引導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并初見成效。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之外,二十國集團峰會也正處于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的轉型之中。
在核問題上,2010年4月中旬,胡錦濤主席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核安全峰會并發表講話,強調鞏固國際法框架和加強國際合作對于核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使之成為峰會成果之一。①“核安全峰會上的中國強音”,2010年4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 0-04/15/c_1236104_3.htm。
當然,中國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還是一個需要不斷提高和學習的過程,在越來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發揮積極作用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挑戰。其一,中國多邊外交活動數量眾多,但布局分散,缺乏協同性。中國目前參與的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機制,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區域性的;既有專業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政府間的,也有非政府間的,但加入這些多邊機制的初衷都是直接地為了表明多邊主義的立場和謀求多邊對話的機會,慣性大于主動,沒有整體的謀劃,因而布局較為分散。雖然近年來中國在多邊外交活動中有了呼應配合的意識,如“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達成的共識與合作原則成為坎昆會議氣候談判中發展中大國形成統一意見的基礎,②《“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二次正式會晤聯合聲明》,2010年4月15日,http://www.fmpr c.gov.cn/chn/gxh/tyb/zyxw/t688360.htm。但這只是個別現象,這種趨勢仍需深化。中國多邊外交需要全局性的謀劃和一整套的政策方案,使各方資源真正盤活和匯聚流通起來。
其二,中國的多邊外交以各類政府間國際組織為主體,以各種全球性國際會議及國際機制為主要形式,非政府組織、各類國際論壇、民間外交的作用有限。從國際范圍來看,以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為主的公共外交正在成為多邊外交中的新領域,非政府組織的空間日益擴大。但是中國在傳統上把外交看做是利益攸關的政府行為,對于非政府組織參與外交活動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同時,中國國內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發育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其參與外交活動的能力。
其三,目前中國在國際多邊合作中,主要還是規則的追隨者,而非體制的構建者,話語權相對較弱。雖然中國在多邊舞臺上從“參與者”變成了“主持人”,①陳東曉:“試論全球政治的新發展和中國多邊外交的再思考”,《國際展望》,2009年第2期。但是在國際合作中影響力的增加并不天然意味著中國就此有了制定議題和修改規則的能力。許多基礎性的和支柱性議題還是由美國和西方國家提出的,中方的外交空間仍然局限于在遵守現有國際組織規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利益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團結合作。目前由中國發起并主導的國際多邊機制只有上海合作組織等有限的幾個,大部分多邊合作機制還是處于西方規則的支配之下。中國需要盡快實現從慣性追隨到主動構建的轉變,謀求更多的話語權,以適應國家實力逐漸增強、國際責任日益增多的現實。
國際社會正面臨自 1648年威斯特伐里亞體系出現以來最復雜的大變化,過去的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體系、國際格局和國際規則都不能完全適應國際社會正在經歷的這種大變化大調整,它是對各國外交智慧的考驗,也是對中國外交的考驗。中國需要更冷靜的思考,更理智的分析,更成熟的應對,更靈活的決策和更大膽的行動,大變化的世界形勢需要中國外交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如何面對這種變化?中國傳統的指導人們智慧地面對各種變化的《易經》告訴我們,應對變化的方法有兩個基本的內容,一是變易,二是不易。
變易就是承認世界本身就是處于變化之中,而世界的變化具有多樣性,并不是單向的、單值的變化,而是一種多向度的、多值的變化,或者說是一種辯證“多值邏輯”思維。每一種世界形勢都內在地存有“變”的元素,這些“變”的元素可以在主客觀條件下向好的或者壞的方向或者不確定的方向轉化,存在多種可能性。現在要求中國、巴西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防止它向壞的方向發展,利用變化中出現的有利因素和機會,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更好、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變化。周易中第四十九卦《革卦》是討論如何變的方法,它指出變革舊的事物要順乎自然,“君子以治歷明時”①《周易·革卦》。,就是變革一定要能夠掌握時機,并且通過變革的規律來理解天下的變化,掌握變化規律的國家(君子)必須“與時偕行”。
不易就是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的大變化,必須要堅持原則,用不變的原則和立場來應對變化萬千的國際局勢。所謂不易,就是心中有數,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對于中國來說,就是要堅持和平發展不變,堅持多邊合作不變,堅持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不變,堅持可持續和各國共同發展不變。
總之,要在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中堅持不變的原則,并積極主動地把握機會,促使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
葉自成,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杜鵬,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
D82
A
1006-1568(2012)03-0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