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利益視角下的“韜光養晦”爭議?

2012-08-15 00:44:50李優坤
國際展望 2012年3期
關鍵詞:戰略國家

李優坤

國家利益視角下的“韜光養晦”爭議?

李優坤

堅持追求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是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的核心,而在追求國家利益時堅持物質和精神利益的平衡,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是“韜光養晦”戰略的精髓。從這個視角出發,在三種關于“韜光養晦”戰略內涵的解讀中,“謙虛、低調的外交風格”的解讀顯然要比“戰略欺騙”以及“茍且偷安”、“鴕鳥政策”的解讀更符合國家利益。而從這個視角也很容易可以看出,我國當前仍然需要堅持“韜光養晦”,但需要提高“有所作為”在我國外交整體中的地位。

韜光養晦 有所作為 國家利益 視角

1989—1991年間,為應對1989年政治風波和冷戰結束之際國內外的復雜局勢,鄧小平提出了包括“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等在內的28字對外戰略,簡稱“韜光養晦”戰略。這是“一個政黨或國家對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某一方面的全局性的指導規劃”,①《簡明政治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497頁。是與局部性或一時性的外交政策或方針存在根本性差別的國家戰略,對于幫助中國度過冷戰結束前后的艱難歲月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有關“韜光養晦”戰略的內涵及其在新時期是否應繼續堅持的問題在學者中引起了極大爭議。在筆者看來,這一爭論的重點在于學者們從不同視角看待同一問題的緣故,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本文試圖從國家利益的視角,討論“韜光養晦”戰略的內涵及其是否過時的問題。

國家利益是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的核心問題

有學者認為,“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發展國家間關系,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擴大開放,發展自己,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價值定位”,①李國環:“和平發展——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國際戰略思想的新發展”,《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這是很有道理的。鄧小平在1989年月10月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就明確指出:“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頁。顯示出國家利益在鄧小平國際戰略中的中心地位,當然也是“韜光養晦”戰略的核心。

中國學者都強調,國家利益是“一切民族國家全體人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東西”。③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10頁。西方學者盡管認為國家利益是“關于與其他外部世界關系中一系列有共識的重點”,④Joseph S N ye, “Redefine th e Intern ational I nterests,” Foreign Af fairs, July/August,1999.但也強調,國家利益包括安全和物質利益以及道義和倫理利益兩個方面。⑤參見倪世雄等:《當代自負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0頁。因此,中西方學者幾乎都認為國家利益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中西方學者也幾乎都認為,國家利益的實現是有矛盾的,亦即當幾種國家利益無法同時得到滿足,或者一種利益的實現只能建立在犧牲另一種利益的基礎之上時,正確處理幾種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諸多學者都列舉了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尼克松和平與自由中心以及蘭德公司發起成立的國家利益委員會在1996年和2000年兩次發表的《美國的國家利益》的研究報告,主要強調了國家的根本利益或核心利益的重要性,認為國家外交理性與否主要與國家外交是否能夠時刻以國家的“核心利益”或“根本利益”為中心密切相關。①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July 2000.

2011年9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對中國最核心和長遠的國家利益給了明確的界定,即“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1日。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始終堅持和強調的,首先是這些利益。

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最重視的是國家最核心和長遠的發展利益。鄧小平指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頁。“中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56頁。而在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即使面對1989年政治風波后西方制裁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況,鄧小平也主要從國家長遠的發展利益出發,堅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5頁。在這一前提下“不隨便批評別人、指責別人,過頭的話不要說,過頭的事不要做”,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20頁。目的也是為了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此,中國學者強調,把“韜光養晦”作為一項外交戰略必須有這樣一個基本假定,也即“中國外交戰略的基本出發點是建立最有利于實現中國最核心利益的外交環境”。⑦譚再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理論思考”,《國際觀察》,2005年第1期。西方學者認為,如何“確保(國內)經濟快速增長”這一因素一直支配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⑧Peter Brookes, “What China really wants”, New York Post, July 17, 2006.這些都反映出,從國家最長遠和核心的發展利益出發,是“韜光養晦”的重要特點。

“韜光養晦”戰略也始終兼顧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利益,也就是兼顧核心利益的其他方面。盡管為了“更大膽地改革開放”,為了借力世界,加快中國的經濟發展,鄧小平堅持同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發展和平和友好關系,但同時也對西方國家侵犯中國主權和干預中國內政的行為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在東歐多國發生政治動蕩的情況下,鄧小平不斷告誡中央領導同志“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決不能示弱”,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20頁。“國家的主權、國家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②《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20頁。這顯示出鄧小平在冷戰結束前后那種險惡的國際環境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方面的核心利益絕不退縮的態度。西方學者也認為,鄧小平“韜光養晦”包含著這樣的目的,即在告訴中國領導人一定要“冷靜”,不能作出“過度反應”的同時,強調“穩定壓倒一切”,絕不容許外來勢力干涉中國內政。③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38.因此,必須明確的是,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從來就沒有無原則的在國家利益上退讓的內容。鄧小平對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積極發展和西方國家的各方面合作,特別是經濟合作是一方面,但同時對各種侵犯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保持警覺是另一方面。

發展利益及國家安全和主權利益毫無疑問屬于國家的物質利益。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并未偏廢國家的精神利益,也堅持在精神利益方面“有所作為”。鄧小平自己也說:“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30頁。他強調,我們“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積極“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

“精神利益的追求必須與國力相適應,否則就會對整體的國家利益造成損害。”⑤李優坤:“論‘一條線’外交中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說“韜光養晦”戰略正確處理了國家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關系,其關鍵也在于鄧小平這一戰略在恰如其分地評估了中國國力的基礎上,把精神利益的追求放在了與國力相適應的“度”上。

許多學者都強調了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包含著“有所作為” 的內容,而“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兩方面內容正好體現出了這一戰略對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利益的追求,而且鄧小平的這一戰略很好地處理了“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之間的關系。

鄧小平多次強調,中國既是一個大國,也是一個小國,這是對中國國情國力的最為清醒的認識。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主要是“人多,土地面積大”,所以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么樣也算一極,所以必須在國際事務中有所作為。但同時,“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比較窮,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00美元”,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4頁。國家的內政和外交只能首先圍繞“經濟建設”。這也是西方學者所說——我國處于國際體系“局外人的地位”,卻要在“應對美國為中心的大國集團”局面的基礎上,加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②Yong Deng and Feiling W ang, “Introduction”, Yong Deng and Feiling W ang, eds.,China Rising: Powerand Motiva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p.10.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鄧小平強調中國“不當頭”。這是因為“一當頭什么事就壞了”,就成為西方國家外交的眾矢之的,就干擾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戰略。還因為我們的“力量不夠”,所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絕不能過頭。強調只有在中國發展起來后,才能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因此,有學者認為:“如何將‘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掌握平衡并靈活地加以應用,這需要高超的外交才能和科學的外交思維”,③崔志鷹:“論‘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并認為鄧小平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很有道理的。從這方面說,鄧小平“韜光養晦”戰略的精髓實際上就是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冷戰后的歷史也證明,正是由于我們堅持了“韜光養晦”戰略,堅持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追求精神利益,才使得中國能夠“一直致力于國內的經濟建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際影響與日俱增”。④焦兵:“中國外交新思維: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第102頁。

因此,考慮“韜光養晦”的內涵及其是否過時,必須重視國家利益的視角,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國家最核心和長遠的利益,考慮物質和精神利益的平衡,強調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國家利益視角下的韜光養晦內涵

中國學者關于“韜光養晦”內涵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個:其一是從“韜光養晦”的字面含義講西方對這一戰略的誤解,其實也是國內某些人的想法,就是認為這一戰略主要是隱藏自己的戰略目的,為了“在國際上進行戰略欺騙”。比如大家常引用美國2002—2006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把“韜光養晦”譯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①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 tates of A merican, Military Power of th 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 ina, Archives Research Dep t. La Nueva Cu ba, June, 2 002-2006.其二,認為“韜光養晦”主要是做事謙虛低調,不張揚。如有學者認為“韜光養晦”精髓就是“對其鄰居大而不欺小”,“強盛而不凌弱”,是一種“自我克制的精神風范”。②陳向陽:“解讀‘韜光養晦’政策仍是中國對外戰略的自覺選擇”,《世界新聞報》,2005年9月7日。其三是認為“韜光養晦”是做任何事情一貫的無原則的隱忍,甚至是退讓,認為實際上是“茍且偷安”和“鴕鳥政策”。③王嵎生:“中國‘韜光養晦’戰略的再思考”,《環球》,2004年第7期。

從國家利益視角判斷關于“韜光養晦”內涵的爭議,就應該看“韜光養晦”的哪一種內涵更能實現和維護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哪一種內涵能做到物質和精神利益的平衡,更能體現“韜光養晦”戰略的精髓——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戰略欺騙”的解讀,很明顯將使中國在精神利益上受到極大損害。精神利益是國家利益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對于大國來說。我國一些學者多次強調精神利益的重要性;④參見楚樹龍對學者們關于國家利益的一段述評。楚樹龍:《國際關系基本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西方學者也認為,國家利益包含“人道主義”和“民主”利益,強調“國家利益的民主化界定”,⑤Joseph Ny e, “The Ne w Natio nal Int erests,” Foreign Af fair, July/August, 1999.都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我國學界從文革后出現了在外交領域內重物質利益而輕精神利益的傾向,這雖然是對文革期間外交過度意識形態化的一種糾正,但若走到另一個極端,也會極大損害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實際上,我國一些學者關于“韜光養晦”的文章中,盡管多數以西方,特別是美國軍方對“韜光養晦”戰略的解讀為基礎,但自身的這種傾向卻不難從字里行間發現。我們必須克服這種偏見。

戰略欺騙首先損害了國家的道義形象,將給國家的國際信譽和地位造成極大損傷。暫不說戰略欺騙是否可能騙得了對手,能夠騙多久,即便我們可以在相當長時期內騙得了對手,對于一個大國來說,喪失國家信譽的代價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在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對條約的承諾,即使是只有道義約束的條約,其違約的道義責任,就足以讓大國三思,何況是一個國家長期的戰略欺騙。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國際機制學派早就指出,違反機制規范和承諾“不僅有損其雙方獲益的制度安排,也將損害違反者的名聲,從而損害其未來制度協議的能力,這是任何國家都必須考慮的”。①Robert Keohane, After Heg emony: Coopera tion and Di scord in th e W orld Political Economy, p126.特別重要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一直在塑造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建設性的、可預期的塑造者”形象,這是我國在異質化的國際社會中生存和正常發展的基礎。一旦被發現戰略欺騙,對我國這一努力的傷害將是致命的,我國在當前國際體系立足之本將遭到致命的損害。

同時,戰略欺騙也是對我國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背叛,更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褻瀆。任何違背自身文化和信仰的戰略或政策,即使短時期有外交收益,而且可能擁有許多可觀的外交收益,也是一種不能容忍的政策或戰略。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說過,“國家利益源于認同,而認同又包括文化和信仰兩部分”。②S amuel Hun tington, “The Er 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 erests”, Foreign Af fairs,September/October, 1997.而戰略欺騙實際上是一種去掉了中國外交根基的“去根”行為,其對外交整體的損害又豈是可以用數字來衡量?而在當前時代,文化、道義和信譽對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增長起著難以估量的重大作用。正如中國學者所說:“在全球化時代,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增強國家實力,僅僅靠軍事力量不夠,還必須有政治、文化和道義的高度。”③俞可平主編:《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9頁。因此,任何把把“韜光養晦”解讀為“戰略欺騙”行為,不是誤解,就是別有用心。

實際上,美國把“韜光養晦”戰略解讀為“戰略欺騙”的勢力,除了軍方,就是“鷹派”學者。這些學者和美國軍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中國描繪成“掩藏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出手”的“現狀不滿者”,①“白邦瑞:五角大樓的中國通”,《環球時報》,2005年10月17日。為“中國威脅論”制造借口,為美國制造“對手”。因此,說西方把“韜光養晦”解讀為“戰略欺騙”的勢力別有用心是不算過分的。

把“韜光養晦”解讀為“茍且偷安”和“鴕鳥政策”,也是對國家整體和長遠利益的一種損害。從把“韜光養晦”解讀為無原則的“茍且偷安”和“鴕鳥政策”的文獻看,這種解讀包含著兩重邏輯:其一是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一種客觀存在,無論我們是低調應對,還是高調、強硬地“有所作為”都是如此。其二是“韜光養晦”是一種低調、隱忍的外交方式,在鄧小平時期我國國力不強又面臨復雜國際局勢的情況下,尚稱得上合理。但在中國崛起態勢日益明朗,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的圍堵和防范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中國的大國責任和地位決定了中國不應繼續“韜光養晦”,應旗幟鮮明、強硬地與美國的霸權主義作斗爭,追求以“有所作為”為主的外交。但這也是一種損害中國長遠和根本利益的誤導。

首先,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一種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正說明了西方在國際體系中長期的主導地位,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在與西方的力量對比中處于劣勢。現實主義是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理論范式,其基本假設就是認為國際社會是無政府,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可避免地是由權力界定利益,國家是根據國家利益進行決策的理性行為體。在西方所有的國際關系思想中,也許最一致的假設莫過于這樣一個假設:“國家靠權力生存,用權力實現目標,因此權力的運用成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②John W. Burt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General Theory, 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46.在西方國家看來,最大限度地攫取國際權力,并運用這些權力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是多么的天經地義。因而,西方國家自進入近代以來在全球體系中的為所欲為及在道德等方面的優勢,都是西方在國際社會中權力優勢的必然產物。直到今天,西方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頤指氣使和無端指責,也都與西方在整個國際體系中仍然處于絕對優勢密不可分。因此,盡管諸多學者強調進入新世紀后,國際格局大動蕩、大調整,新興力量的崛起成為國際格局變化的最大特色之一,但我們必須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力量”在國際舞臺的地位有更為清醒地認識。

其次,中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的“異質”大國,強硬地與西方,特別是美國對抗,只能加劇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對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警惕的眼光,在資本主義全球體系以外,以激進的革命方式,試圖對抗和顛覆霸權體系,這主要是在“美國的脅迫下,發達民主國家對其進行鼓勵的結果”。①David Shambaugh, “China En 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3, Winter 2004/2005, p.99.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精英開始改變對現存體系的看法,充分意識到外部環境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在這個歷程中,特別是冷戰后,中國的精英逐漸認識到全球化條件下“一個世界”的重要性,即“只有在一個世界的框架下,才能認定全球化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而不是繼續頂禮膜拜‘誰戰勝誰’的歷史趨勢”。②吳紫宸:“中國外交思想的演變”,《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2期。中國逐漸把融入國際體系,利用現有國際體系發展自己作為最重大的戰略利益之一。即使對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目標,我們也堅持“不是要拋棄或否定現有秩序,而是對其中不合理之處進行調整和改革,使之能夠反映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③王毅:“中國周邊的安全政策”,《求是》,2004年第4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重視發展與美、俄、歐等大國的關系,重視與它們就亞洲問題加強對話和協調,愿意看到它們為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建設性的作用”。④王毅:“中國周邊的安全政策”,《求是》,2004年第4期。因此,現階段,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發展良好關系,繼續融入國際體系的進程是我國重大核心利益之一,強硬地、高調地有所作為是不符合中國國家的整體和核心利益的。當前,就連一些西方學者都認為中國是“國際體系的現狀國”,中國應該會通過“國際機制并使之內化”而影響國際體系的變遷,⑤Alastair I ain John, “Is China a Sta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2003, p53.我們不能貿然拋棄這一形象。

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本身的發展壯大才是社會主義和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希望,以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為去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只能是離這一目標更加遙遠。中國是大國,又是發展中的大國,屬于第三世界。中國之大,又堅持“永遠屬于第三世界”,決定了中國代表著第三世界的希望。中國能否真正發展和壯大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際新秩序能否真正建立起來。在社會主義問題上更是如此。中國作為僅存的社會主義大國,“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20頁。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②《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3頁。因此能否把中國自己的事情搞好,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希望,是國際新秩序建立的最大希望。

最后,前面已經論述過,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絕不意味著對西方侵害我國主權和安全的行為“視而不見”或一味“隱忍”,這里不再贅述。

因此,從國家利益的視角來看,對“韜光養晦”內涵的解讀,只有做事謙虛低調,不張揚,才最符合中國作為“異質”的社會主義和發展中大國的國家利益。因為,這一內涵的解讀,既不存在“戰略欺騙”的道義負擔,也不存在強硬地、高調地與西方國家對抗的國家利益損失,又兼顧了中國作為大國在國際新秩序上的“有所作為”。

從國家利益視角看中國是否應該繼續堅持“韜光養晦”戰略

從眾多學者的論述看,大家對于“韜光養晦”戰略應該包含“有所作為”的爭議并不大,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在中國崛起態勢日益明顯的條件下,我國當前在國際事務中的“有所作為”的方面是否不夠,是否應該更高調、更強硬些。在這種情況下,從國家利益視角看“韜光養晦”戰略是否過時,必須回答以下問題:其一是當前我國的國家利益的內涵是什么?是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發展已不再是中國最為核心的國家利益?其二,什么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最恰當方式?也就是在大家對“有所作為”的必要性不存異議的情況下,如何“有所作為”才更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家整體利益?

首先必須明確,在當前情況下,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依然是我國最大的國家利益。盡管中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GDP仍排在世界近100位;經濟結構不合理,多數關鍵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許多重要設備和技術依賴進口;重要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低,損耗浪費嚴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等。正如中國學者所說:“中國雖是最具潛力的世界市場,卻尚未成為世界工廠,人均GDP低下,地區差距拉大等都表明,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尚需時日。”①門洪華:《中國國際戰略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8頁。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在新的條件下有激化之勢,社會道德失范的現象也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政治和文化體制改革加速的任務也正越來越緊迫……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只能說是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也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加速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集中精力應對社會轉型和推進政治與社會體制改革,仍將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國家大戰略的首要任務。

與此同時,中國的快速崛起,也在亞太乃至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亞太乃至世界的權力結構、制度安排和價值觀念等,都由于中國的崛起而開始了長期的調適過程。美國的“重返亞太”,中國周邊國家在領土等一系列問題上的主動挑釁,其實都是這種調適過程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及周邊國家在利益、價值觀和對待國內、國際問題的差異不斷被人提及,強硬政策往往會成為部分民眾和學者的本能選擇。但我們必須明白,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必須“冷靜、冷靜,再冷靜”。因為在大國迅速崛起時期,崛起國是以冷靜的態度、以“包容性”姿態對待周邊,特別是既有大國的不安,還是以強硬的姿態、以對抗性方式對待崛起中的矛盾,對于崛起國能否實現真正崛起具有決定性影響。前者如美國相對英國的崛起,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后者如日本和德國對于英國和美國的崛起,是一種失敗的教訓。因此,正確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體系“調適過程”,小心應對周邊和體系大國的不安,是當前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利推進的最重要外部條件。特別是在不斷有西方學者提出“中國將非和平崛起”論斷的情況下,①John J. Me arsheimer, “China’s Unpeaceful Rise,” Current History, Vol.105, No.690, 2006,p.162.我們更需要有謙虛謹慎的態度,低調做人的風格。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適當提高“有所作為”在我國外交中的地位,對國際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也是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必要內容。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在從亞太走向全球,在全球和平、安全和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已經不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發揮的問題。同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跨國犯罪、毒品泛濫、疾病流行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越來越迫切地要求中國擔負起應負的責任。因此,中國在國際社會更大程度的“有所作為”已不可避免。正如有學者所說,中國今后應積極遵守并創制新的國際規范,參與地區和全球問題的解決,并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的全球性當然首先是地區性“公共產品”,努力塑造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形象,這不僅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形象要求和發展中國家對我們的正當期待,也是應對西方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不負責任”和“搭便車”指責的最好回應,是維護國家精神利益的重要途徑。②參見王逸舟:“中國外交的思考和前瞻”,《國際經濟評論》,2008年第11期。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國際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提高“有所作為”的地位也是我國新時期維護國家利益的一種方式。冷戰結束后,世界范圍的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浪潮蓬勃興起,已融入世界體系,并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國家利益必然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與世界相互依賴的不斷加深而日益融入世界的各個角落。今天的中國,經濟上對世界市場的依賴越來越強,對世界各地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多,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金融和經濟動蕩與中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政治上,利比亞、敘利亞動蕩涉及的中國巨大利益以及湄公河上發生的中國人被殺事件都證明,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政治動蕩和變革都越來越與中國的利益密不可分;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走私、販毒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牽涉中國的利益……因此,今天的中國利益比任何時候都更全球化,更需要重視從世界的角度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因此,從國家利益的內涵來看,發展利益仍然是我國最核心的國家利益,仍然需要我們把其放在外交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從我國綜合國力的現實看,這也是我國外交“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重要表現。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高,適當提高“有所作為”在外交中的地位也很有其必然性。

其次,從什么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最恰當方式解讀“韜光養晦”戰略是否過時,應主要考慮中國作為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異質”的、發展中大國身份以及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才能說明中國是應強硬地、高調地“有所作為”,還是應始終堅持謙虛、低調地“有所作為”。前面已有詳細論述,中國為首的“新興力量”在和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中,不論從哪一方面都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高調、強硬地“有所作為”顯然不符合我國的國家利益。這也正是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的精髓所在,也就是堅持以謙虛低調方式“有所作為”,才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結 論

在30多年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從國家利益視角,判斷“韜光養晦”爭議的內涵,主要應分清哪一種內涵更能維護國家的長遠和整體利益,更能體現物質和精神利益的平衡,更能體現“韜光養晦”戰略的精髓——量力而行、實事求是。從這個視角看,“謙虛低調,不張揚”是最恰當的解讀。

對于國家利益視角下,“韜光養晦”戰略是否有必要堅持的問題,關鍵在于回答當今時代國家利益內涵是否發生了根本性變遷,以及在這種變遷下是否只有改變“韜光養晦”戰略,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理解中國當前的兩個“脆弱性”,也即國際上,我國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周邊國家和體系大國對中國快速崛起帶來的可能損害其根本利益的不安;國內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所產生的進一步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改革以及消弭社會不穩定因素的需要。只有從這個角度理解,才能理解中國為什么到現在為止,都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國內,在國際社會的“有所作為”是有限的,盡管我們可能需要提升“有所作為”在外交中的地位。

四川大學博士,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

D03

A

1006-1568(2012)03-0027-40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模式的哲學研究”(批準號為10XZX001)的中期研究成果,也是重慶三峽學院人才資助項目“鄧小平國際思想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戰略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戰略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网站免费| 欧美在线黄|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精|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五月激情综合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69视频国产|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久久福利片|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福利大秀91|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 久久91精品牛牛|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成人精品|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不卡在线看|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色视频久久|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熟妇无码人妻|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偷拍久久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欧美国产在线看| 色婷婷啪啪|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色图第一页|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一区网站|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91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乱视频网站|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