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金改要讓民營企業當主角
溫州應該讓民間金融唱主角,借助民間智慧,鼓勵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創新嘗試,加快民間金融合法化步伐,盡快解決利率市場化問題,盡快破除金融壟斷門檻問題
改革從來都是被危機逼出來的,去年以來溫州爆發的民間借貸危機、企業家跑路事件,最終促成了這次溫州金融改革試驗的啟動,而這次金融改革的成敗對溫州市、浙江省,乃至整個國家的下一步發展都意義重大。
從自發改革到頂層設計,溫州始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面鏡子。溫州模式的初創,就來自于個體經濟的勇于嘗試和中央高層的肯定。從上世紀8 0年代“要看資本主義,請到溫州”引發爭論開始,到鄧小平一錘定音稱“溫州模式是市場經濟的方式”,有了上下結合的發力,溫州才能不斷創新,創造出“一個在本土,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的“三個溫州”傳奇。
而金融改革的嘗試,在溫州幾乎同步開始。從1980年蒼南縣金鄉鎮信用社推行利率改革開始,到全國第一家錢莊,全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民間銀行”,全國首家“農民銀行”,溫州民間自發的金融改革與嘗試,其實從未間斷。而這次國務院最終確定將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溫州,是又一次將自下而上的民間嘗試納入頂層設計。
溫州模式的成功,在于溫州人在改革的關鍵時刻敢闖、敢試。而此次溫州民間信貸的危機的積聚和爆發,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溫州在金融改革的路上躊躇不前。
要創新溫州模式,改變溫州發展路徑,就必須以更大的決心突破舊有發展模式,推動改革。溫州市地方領導前往京、津、滬等地“學習取經”,面向世界網羅金融人才,“金改”實施方案、試點項目梯次出臺,“溫州金改”方案獲批后一個月內的政策效益正在擴散。
但是,《小康》雜志在當地調研發現,在從“堵”向“疏”的轉換過程中,溫州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些關鍵環節的改革細則仍在討論之中,而那些“缺金少銀”的中小企業已經望眼欲穿。政府主導的金融改革希望將民間資本引向現代化、專業化金融之路,也冀望民間資本能重返實體企業。但這兩方面的挑戰相當嚴峻。一方面,一季度溫州進出口金額呈“V”形起伏,溫州傳統產業鞋服出口同比下降7%,在如此情形下要鼓勵資本重返實體相當艱難。另一方面,要規范民間融資,就需要解決價格與市場機制,而“利率市場化”最終未出現在試驗方案中,仍有可能使部分民間資本繼續潛行水下。
改革既已啟程,就要發揚敢闖敢試的精神。要敢于打破舊有的條條框框,也要敢于創立新的制度安排。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說,溫州模式的核心就是“民”, 溫州金融改革將彰顯民營特色,充分調動民營、民資、民力和民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把金融體制改革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
因此,溫州金融改革應該讓民營企業唱主角,借助民間智慧,鼓勵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創新嘗試,加快民間金融合法化步伐,盡快解決利率市場化問題,盡快破除金融壟斷門檻問題。最終建立一個與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金融體系,讓民營企業能在豐富的、多元化的金融生態里,用間接融資及直接融資的方法,更好完成企業轉型,最終實現地方經濟轉型。
唯有如此,才能為中國金融改革闖出一條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