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放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 中國上海 200433)
淺談毛澤東延安時期民主思想
王 放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 中國上海 200433)
民主思想是毛澤東能夠凝聚民心最終成功領導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延安時期又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重要時期。因此,對于毛澤東延安時期民主思想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背景,內容以及意義三個方面對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民主思想進行闡述。
毛澤東;民主思想;延安時期
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癧1]任何思想的產生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環境。因此,對于一個人的思想探究,應首先從他所生活的背景開始。毛澤東延安時期的民主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是在吸取了馬列主義的精髓,并在中國革命經歷了兩次大的失敗之后,所提出的關乎共產黨前途命運的偉大思想。毛澤東民主思想的提出,對于黨內成員發展壯大以及在黨外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許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在五四新文化的促進下,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啟示,紛紛開始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反觀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戰爭,人們日漸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實質以及中國國內所存在的問題。毛澤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學習、研究并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遇到了不少來自黨內的質疑,在這樣不斷的思想交流過程中,加深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正如他所說,“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盵2]“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3]
中國革命兩次大的失敗經驗給中國革命以沉重打擊,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照搬照抄俄國革命經驗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毛澤東思想逐漸在黨內確立了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指導以及對中國革命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不斷總結的過程,是毛澤東民主思想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理論背景。
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慘痛失敗后,黨內對毛澤東所提出的軍事理論思想逐漸達成了共識,正如《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中所說:“他們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貫徹執行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的結果?!盵4]這為毛澤東確立黨內領導地位獲得了群眾基礎。隨后召開的遵義會議在總結了李德、博古錯誤的政治、軍事策略的同時,奠定了毛澤東在黨內的實際領導地位。為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民主思想的發展成熟獲得了良好的外圍環境。
日軍侵華戰爭的爆發,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加劇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憎恨,對國民黨的厭惡以及對于民主的渴望。帝國主義的戰爭與無產階級的革命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國民黨的消極抗日政策引起了全體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而此時國民黨當局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又在思想戰線上發動攻勢,提出了“以宣傳對宣傳”“ 以理論制馭理論”的口號,妄圖以“三民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為了向全黨和全國人民說明黨對于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全部見解,毛澤東在延安從事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5]。抗日戰爭時期,為共產黨提供了與各黨派人士交流的外部環境,是毛澤東民主思想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
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毛澤東民主思想此時也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從軍事民主到政治民主,從黨內民主到黨外民主,毛澤東民主思想不斷發展完善。加上中國革命形勢日趨復雜,使得毛澤東對于民主思想不斷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為中國革命、黨內團結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制度保障。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過:“我們綱領的重要部分應當保護工農基本群眾的利益?!盵6]我們黨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的基礎之上,一切宗旨歸納起來就是“為人民服務”。因此毛澤東的政治民主思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工農階級的利益,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在以工農利益為重的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不久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當時稱蘇區黨代表會議)時,毛澤東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中強調,“將政治制度上國民黨一黨派一階級的反動獨裁政體,改變為各黨派各階級合作的民主政體?!盵7]此時的關鍵任務是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在提到政治民主時,毛澤東特別強調了各黨派各階級。而在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強調:“……在一個長時期中,將產生一個對于我們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時又區別俄國制度的特殊形態,即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8]此時對于“幾個民主階級”的強調,符合當時建立一個聯合政府的現實需要。
共產黨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正是因為軍隊來自于人民,代表人民,所以“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9]毛澤東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夠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仍能堅持下來,“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10]他將軍隊內的民主主義比作“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毛澤東認為軍隊內的民主需要在政治上“官長不打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在經濟上實行“經濟公開”,“士兵管理伙食”;在軍事上,“實行在火線上連隊開各種大、小會,在連隊首長指導下,發動士兵群眾討論如何攻克敵陣,如何完成戰斗任務”。[11]除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民主外,毛澤東還提及了軍隊內部干部的民主選舉問題。他認為,在必要時,下級干部候選人員可以由士兵自己從士兵群眾中推選,待上級委任。但是這種推選只適合在特殊情況下進行。
毛澤東將民主集中制作為提高黨員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制度保障。在論及民主和集中的關系時,他強調,“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12]他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民主的落腳點,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來傳達民意,并給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高度的權力,以此來保障人民的民主活動。毛澤東認為黨內民主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鞏固紀律和提高戰斗力。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所提出的民主是由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既由少數人指導多數人,然后再經過人民代表大會來傳達民意,并給予人民代表大會以高度的權力??此剖菑娬{民主,實則是集中在行使權力。這樣的民主集中制符合當時殘酷的戰爭環境所需要的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以及當時在以工農階級為主體的中國共產黨需要以知識分子來引領工農階級進行革命的實際。這對于戰時的共產黨來說,是具有諸多好處的,特別是能夠以此來達到鞏固紀律和提高戰斗力的目的。
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是從失敗走向勝利的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先后兩次大的挫折,人數最少時,只剩下幾千人。許多革命者因為經受不了這樣的挫折而逃跑甚至叛黨做了漢奸,但是堅持下來的共產黨人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毅然選擇為了中國革命拋頭顱、撒熱血。在經歷了先后兩次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后,依靠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革命信仰重新站了起來并走向最終的勝利,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這樣的奇跡不是毛澤東一個人所能夠創造的了的,但是沒有毛澤東,這樣的奇跡必然不會被創造。毛澤東的民主思想無論是在政治、軍事上還是在黨內、黨外,對于中國共產黨乃至中國革命,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對于初期的共產黨來說,壯大自己的組織和擴大人員的數量是當務之急,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真正的堅實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其任務的完成,沒有民主是不行的?!盵13]民主思想的提出正符合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自由的強烈愿望,因此,民主思想的提出在政治上起到了壯大人員、凝聚民心的作用。
集體的智慧高于個人的智慧。在制定戰斗計劃的時候充分聽取廣大基層指戰員以及紅軍戰士的建議,能夠幫助軍事首長更理性全面地作出決策。正是因為在軍事上實行民主制,讓每名戰士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自由,使得各級指戰員有更加廣闊、全面的思路,最終幫助紅軍克敵制勝,屢建奇功。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0頁
[2][6][7][9][10][1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4-65頁,第112頁,第159頁,第256-257頁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7頁
[4]《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第488頁
[5]《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第705頁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2頁
[11][1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275頁,第1057頁
王放,(1986—),男,安徽安慶人,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201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