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臣
(蚌埠市委黨校 安徽蚌埠 233000)
試論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能力
——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王明臣
(蚌埠市委黨校 安徽蚌埠 233000)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重要任務。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力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文化的引導力;必須強化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滲透力;必須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競爭力。
提高;文化;建設;能力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因此,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擺在我們黨面前的重要任務,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實踐。
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必須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指導實踐的能力。
當前,我國文化領域主流健康,但斗爭仍十分復雜。隨著國外各種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國內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雜音”、“噪音”有所滋長,我們黨執政的思想基礎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文化工作,從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全局高度來研究文化工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高度來謀劃文化工作。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切實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和整合多元化的社會思想,確保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工作中既要破除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又要抵制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既要堅持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又要避免影響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時代特征、人民愿望,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課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時代前進需要先進的文化來引領,社會發展需要強大的輿論支持來推動,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在新形勢下,要針對社會輿論呈現快捷性、多元性、敏感性等新的特點,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現在信息網絡化加快,國內外媒體競爭非常激烈,互聯網上的信息十分龐雜,媒體、信息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入。而且媒體市場基本上是“買方市場”,讀者、觀眾可選擇的余地很大。這種狀況對我們的主流媒體形成嚴峻挑戰。我們要在進一步調研總結的基礎上,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堅持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主流媒體義不容辭,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必須遵循大眾傳播的規律,關注社會、反映生活,贏得最大的親和力和宣傳效果,增強受眾(讀者、觀眾、聽眾)對主流媒體的信賴,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的心聲統一并主導于社會“輿論場”中。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精神濃縮,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時代精神是一個政黨、國家、民族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不斷進取的精神寫照,是他們能夠得以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并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以拼搏、進取為主要內容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熱愛祖國和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和尊嚴為最大恥辱。廣泛開展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
二、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力必須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競爭力
一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努力提高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能力。
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才能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活力、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公益性文化事業要以政府為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經營性文化產業要以市場為主導、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增強微觀活力。要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加強管理,實現增強宏觀控制力和提高微觀競爭力的統一。
二是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高發展文化事業與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
文化事業發達才能有效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文化事業相對而言的文化產業則是以市場化的方式從事經營、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具有規模化生產和追求盈利的性質。文化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也是一種高收益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它們都是精神生產部門,都承擔著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格修養和藝術品位的任務,都要為塑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貢獻,這是它們的共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促進。但兩者也有明顯不同,在服務重點、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方面,他們是有區別的,不能簡單地以對待文化事業的方式對待文化產業,也不能以對待文化產業的方式對待文化事業。
三是切實抓好文化產品的創作與生產,努力提高培養造就文化人才的能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競爭力最終要體現在文化產品的質量上。各領域文化工作者都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化創造活動之中,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扶持代表國家水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優秀藝術品種,積極發展新的藝術樣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是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腐朽文化進行較量的主要陣地。文化產品沒有受眾市場,也就根本談不上競爭力。建設先進文化的首要任務是多出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出精品力作。精品就是要反映新時代、歌頌新生活、創造新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弘揚主旋律,反映真善美。精品應該既能拿大獎,又有大眾、大市場、大效益。文化生產要出精品,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有無良好的品牌,是當前衡量文化繁榮與否的重要尺度。質量是品牌之本,是品牌綜合競爭力的核心。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競爭力,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創造鼓勵人才公平競爭、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條件;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要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1]黨的十七大報告
[2]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王明臣,現任蚌埠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蚌埠市哲學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蚌埠市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