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攀
(北京工業大學 中國北京 100124)
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淺析
蘇 攀
(北京工業大學 中國北京 100124)
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期,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中矛盾的認識和闡述體現了其構建和諧社會的初步構想。經濟和諧、政治和諧、文化和諧分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物質保證、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撐,毛澤東對這三方面的精辟論述構成了其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體系并對當今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毛澤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期,毛澤東對如何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解決好各方面的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論述,這充分體現了其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尤其是對矛盾學說的深刻認識,構成了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
和諧與矛盾是緊密相聯、相伴相隨的,和諧意味著協調有序、穩定融洽。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可能回避矛盾,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動態過程,即和諧與矛盾不斷產生沖突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和諧的社會狀態是在承認矛盾和解決矛盾的基礎上實現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
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探索的初期,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了和諧與矛盾的這種聯系,他主張通過發現矛盾認識矛盾解決矛盾來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他指出“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1]“為了正確認識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類不同的矛盾,應該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敵人。”[2]“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的矛盾,在勞動人民之間說來是非對抗性的;在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說來,除了對抗性的一面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類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就不同,簡單的說起來,前者是分清敵我的問題,后者是分清是非的問題”。[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實際上體現了其和諧社會思想,因為認識矛盾才能解決矛盾,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矛盾的正確分析以及他提出的解決矛盾的方法和途徑,為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營造安樂祥和的社會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對如何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論述,構建起了其經濟和諧思想、政治和諧思想、文化和諧思想的理論框架,形成了其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體系。
經濟和諧是社會和諧的物質基礎。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增強全社會的經濟實力,使經濟和諧發展。毛澤東經濟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他提出了走“以農、輕、重為序,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道路。他重視農業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這對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是必須的,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他提出要調整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的投資比例,使三者協調發展,并且把三者關系提高到了工業化道路的高度,促進我國順利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其次,他提出在工業發展的地域性布局上,要正確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一面要大力發展內地工業,一面要更多的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第三,他提出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上,不能忽視國防建設的發展,要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促進國防建設的長足發展。
政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保障。政治和諧的根本要求就是實行政治民主,民主是公民表達權利實現自由平等的主要手段。毛澤東的政治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首先他提出了建設和諧政治的目標,這就是我們要最終建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4]。第二,他論述了民主集中制思想,他認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政治制度。民主和集中是辯證統一的。1957年2月27日,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一文中指出:我們“人民內部是實行民主集中制”。我們的“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并且在此以后他也多次談到民主集中制的問題。第三,他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他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在“黨和非黨的關系”一章中,他開頭就提到了“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他再次提到“為什么要讓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民主黨派同工人階級政黨長期共存呢?這是因為凡屬一切確實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他們采取長期共存的方針”而“所謂互相監督,當然不是單方面的,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6]。毛澤東的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和多黨合作制的政治格局,促進了政治和諧的發展。
文化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它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建設和諧的社會文化也會死時代進步的要求及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毛澤東在文化和諧方面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在藝術問題上要“百花齊放”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學術問題上要“百家爭鳴”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雙百方針”的實質就是承認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性,并且要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展、創造、豐富社會主義文化,而不是局限于一“花”一“家”的單調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在爭鳴競爭中得到和諧的發展。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對于和諧社會建設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對于指導當今社會發展并最終實現“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387、268、271、366、278、394、388
[2]《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3]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
[2]同上,268
[3]同上,271
[4]《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5]《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8
[6]同上,394
蘇攀,男,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