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際偉 王運海
(寬城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 河北承德 067600)
對暴力致死案件的分析與思考
劉際偉 王運海
(寬城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 河北承德 067600)
本文通過對本院受理審查逮捕暴力致死案件的統計和調查研究,分析暴力致死案件增多的原因,并從加強法制教育、社會管理、家庭監護和執法等四個方面闡述了相應對策。
暴力致死;原因;對策
近年來,暴力致死案件上升幅度較大,反映出暴力犯罪已成為影響社會安定一大隱患。筆者通過對暴力致死案件進行統計分析和專項調研認為,有必要對預防、打擊暴力犯罪的對策與方法加以研究和探討。
通過在審查逮捕環節對暴力致死案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近兩年暴力致死案件具有三個特點:犯罪人作案時年齡呈現出明顯的青年化、暴力致死案件多為輕微矛盾誘發、暴力致死案件犯罪人對死亡結果的主觀狀態呈現出明顯的非故意性。究其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輕微矛盾未得到及時化解而激化導致嚴重后果。暴力致死案件犯罪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所受法制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并且由于自身體質氣質方面的優勢,在社會中常表現出為所欲為的狀態。特別是對待問題,不能平靜地看待,也不善于運用言辭表達,盲目錯誤地認為“拳頭更能解決問題”,無視道德法律規范的存在,遇到矛盾缺少和諧意識、缺少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基層社會組織如村委會、居委會,其化解輕微社會矛盾職能發揮力度薄弱。
(二)暴力性游戲網站、雜志、影音制品的泛濫是暴力致死案迅速飆升的誘導性因素。上網人群中以青少年為主,由于網上容易出現暴力游戲、視頻、圖片、信息,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思維方式受到錯誤引導,加之青少年易沖動,更容易因輕微矛盾導致嚴重后果。
(三)家長監護力度不夠。
(四)被害人安全防范意識薄弱。
(一)加強“和諧”思維方式教育,強化基層社會組織化解輕微社會矛盾職能,防患于未然。要預防暴力犯罪,必須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加強包括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在內的素質教育:第一,加強社會的文化、科學、技術教育,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改變人們落后的思維方式和處理矛盾方式,提高社會非正式控制能力,從而減少暴力犯罪的發生。第二,加強理想、道德教育。良好的理想、道德教育對于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改變人們的不良心理性格,消除暴發激情的心理動因,或增強抑制暴烈情感發生的能力,能夠使人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處理各種輕微生活矛盾和工作矛盾。第三,加強法制教育,強化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處事觀念。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人們提高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用法律規定統一思想和行為,使廣大群眾知法、守法,能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抑制犯罪動機的產生,不去違法犯罪。
(二)凈化大眾傳播媒體,杜絕暴力渲染,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宣傳、出版以及其他媒體管理部門應當把好書刊、影視出版作品的審批關,對于一些宣揚暴力、格調低劣、內容污濁、社會效果很差的影視、刊物必須予以查禁;在正面的宣傳、報道中,也應充分估計到可能引起的社會心理效應,不要過多描述暴力犯罪的作案情節,以消除誘發暴力致死犯罪的各種社會垃圾,杜絕暴力渲染。國家應高度重視農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不斷加強各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拓展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開發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利用和發揮農村閑散勞動力的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各項精神文明設施建設,比如增設鄉村圖書館、建設文藝培訓中心,不斷豐富群眾精神娛樂方式,弘揚中國傳統美德,倡導文明規范行為,使整個農村的生活、生產、學習道路“綠色”化,從而在物質上、思想上、精神上保障村民遵紀守法,有效降低犯罪率。
(三)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結合。未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科學的認識和控制,容易受到社會、同伴的影響,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社會活動的監護力度,尤其要加強對其聚眾、飲酒、交友、深夜不歸的監護力度,能夠很好地避免暴力型犯罪。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未成年人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并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說教,以案釋法,確保廣大社會成員了解這些知識,增加法律的威懾力;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行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群眾自我保護的能力。
(四)各執法機關要加大對暴力致死犯罪的打擊力度。要把偵查、逮捕、提起公訴、審判工作有機起合起來,真正的配合好、協調好,做到從重從快,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的高壓態勢,大力懲治暴力致死犯罪,形成強大震懾力,確保社會安寧,促進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