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紅,陳書俊,王 瑜
(河南省平頂山市園林綠化管理處,河南 平頂山467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僅僅是快捷、安全、舒適,而是暢、潔、綠、美的綠色生態景觀大通道。因此,如何保護和恢復高速公路相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綠色植被功能,是公路建設和管理者考慮的重要問題。作為鄭石高速公路綠化的參與者,筆者提出一些看法,為以后高速公路綠化提供參考信息。
鄭州至石人山高速公路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個國家交通部2005年“勘察設計典型示范工程”,是河南省高速公路“686”建設規劃網的一條重要連絡線,也是連接800里伏牛山生態景區的一條“中央輻射線”,更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上果斷決策建設的一條能源和旅游大通道。鄭石高速公路全長182.247km,雙向四車道。線路途經鄭州、許昌、平頂山3市的9個縣區、34個鄉鎮和204個行政村,全線共有特大橋梁2座、大橋66座、中橋37座、天橋35座、分離式立交68座、涵洞454道、互通式立交13座和隧道1座,幾乎融匯了該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設的絕大部分技術難題。
高速公路綠化應以滿足交通功能要求為主,兼顧景觀舒適性、生態適應性以及經濟實用性。既保證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又加強水土保持、視線誘導、標志、指示、防眩、遮蔽等功能。高速公路綠化工程不同于路基、路面、橋梁、交通設施等工程,它的主要特點是栽植植物的生命性、栽植的季節性、品種的適應性、對氣候地質等自然環境的依賴性。鄭石高速公路全線約180km,既有填筑起來的沙土路堤邊坡,也有高達40~50m堅硬貧瘠的石質邊坡;既有平原,也有丘陵和高山。鄭石高速公路綠化線路較長,管理不便,所處地形千變萬化、錯綜復雜,既不同于城市園林綠化,也不同于山區造林。高速公路綠化既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又要滿足道路本身的環境要求。鄭石高速建設者們確立的綠化理念是以恢復鄭石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提供優美舒適的行車條件為目的,體現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服務觀念,實現“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完美境界[1]。
為全面提升鄭石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效果,建設者們做了大量的考察和論證,提出了創建”和諧工程”和“生態工程”的目標。鄭石高速公路綠化建設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綠美結合,注重效益,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實現公路建設與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全力打造生態路和環保路,沿線綠化做到生態自然化,讓路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在種植模式上,打破了高速公路綠化傳統的種植模式,邊坡兩側綠化采用地被、低矮灌木、小喬木三層綠化。在品種的選擇上,根據不同地段組配不同季相的開花及彩葉植物,豐富了景觀組成。
中央分隔帶綠化是車行過程中視線觸及最多的景色。中央分隔帶綠化兼起防眩、誘導視線和景觀調節多種功能,在種植設計上要以創造舒適、安全的行車環境為主要目的。在綠化種植模式上,鄭石高速中央分隔帶采用了單株等距式栽植。植物品種以常綠樹種為主,除選用蜀檜、刺柏等鄉土樹種外[2],又嘗試選用了法國冬青作為中央分隔帶植物,這些植物每隔10km重復一段,所選植物株冠幅在80cm以上,統一修剪為高160cm。為增加分隔帶的景觀,緩解視疲勞,每隔500m雙排種植50m紫薇或紫葉李,達到渲染和調節枯燥乏味的行車環境的目的??紤]到在冬季落葉季節紫薇和紫葉李段的防眩效果差,又在兩排紫薇或紫葉李中間密植一排北海道黃楊。中央分隔帶下部布置紅葉石楠、月季等花灌木,地面滿鋪蔥蘭、紅花酢漿草、麥冬等耐粗放管理的植被,以期達到防眩、景觀、綠色覆蓋為一體的效果[3,4]。
鄭石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綠化選用法國冬青,雖豐富了景觀組成,但是法國冬青長勢較慢,枝葉不緊湊,在短時間內防眩效果不如刺柏,尤其冬季溫度過低時,法青葉子容易脫落,防眩效果更差。紫薇和紫葉李中間密植北海道黃楊,加強了防眩效果,但破壞了植物配置的整齊性,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
邊坡防護除應達到景觀美化效果外,還應與工程防護相結合,起到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邊坡綠化以草本地被為主。鄭石高速公路邊坡防護根據不同地段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不同的綠化種植模式。
(1)土質邊坡播種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如狗牙根、結縷草、黑麥草等)與當地適應性強的低矮灌木(如紫穗槐、胡枝子、連翹等)相結合,邊坡播種結縷草、狗牙根、黑麥草等鄉土草種,下部栽植紫穗槐等灌木,起到了較好的固土護坡作用。
(2)挖方路段的石質邊坡無土無水,采用掛三維網噴播草坪,坡角平臺、碎落臺和坡頂等處種植垂直綠化植物爬山虎加以覆蓋,恢復綠量,增加美感。在邊坡點播當地鄉土樹種橡籽,下部栽植花灌木紫穗槐,形成多層次空間立體綠化,以減少開挖山體斷面造成的壓迫感和粗糙感,形成景致效果,恢復自然環境。
公路兩側綠化以保護路基邊坡,恢復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豐富公路景觀為主要功能。鄭石高速公路兩側綠化打破常規的兩排行道樹栽植模式,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模式,形成多層次空間綠化,綠色量大,改善生態環境效果好。
(1)在挖方段邊溝內側種植地被和低矮灌木,品種選擇耐粗放管理的麥冬、紅花酢漿草、蔥蘭、月季、混播草等,品種每200m變換一次;邊溝外側栽植小灌木綠籬,寬80cm,修剪后高70cm,小灌木綠籬外側栽植小喬木,修剪后高2m,綠籬和小喬木組合有石楠+木槿、法青+紫荊、火棘+紫薇、金葉女貞+紫葉李、南天竹+夾竹桃、南天竹+花石榴、海桐+丁香等,具體實施中根據不同的地段組配不同季相的開花及彩葉植物,7種組合每500m變換一次。
(2)在填方段路肩種植常綠小喬木,形成一道綠色屏障,改善公路兩側景觀。鄭石高速兩側綠化種植設計,是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模式的一次大膽創新。但是,有的品種對水、肥的要求較多,不太適應高速公路干旱、貧瘠的地質條件,對養護管理的要求較高,長時間達不到要求會造成長勢不好。另外,作為綠籬的小灌木石楠、金葉女貞、法青等長勢較快,在養護管理上修剪量會很大;邊溝內側種植的麥冬、紅花酢漿草、蔥蘭、月季等防水固土能力不如狗牙根等草坪,在夏季雨水較大時會沖毀路肩,及時、不斷的修復增加了養護的難度[5]。
服務區是為了滿足駕乘人員的活動、休憩、維修、餐飲等目的而設的專區,是體現高速公路服務質量及綠化景觀效果的重要示范窗口。需滿足欣賞風景、提供游憩等多種功能,體現優美、靜雅、舒適、方便的特點。鄭石高速服務區綠化以庭院綠化形式為主,形式開敞,以現代化結合局部自然式栽植。同時,鄭石高速服務區綠化考慮到各個部位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如修建生態停車場,在停車場栽植高大喬木,形成一定的綠蔭,下部使用嵌草磚植草綠化,使車輛免受曝曬;服務區建筑群和廣場,通過庭園式手法建設涼亭和休閑桌椅,增強美化效果同時又營造了舒適宜人,輕松活潑的休閑環境。辦公區、生活區喬、灌、花、草布局合理,終年常綠、四季有花,錯落有致、色彩豐富,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達到了良好的休閑目的。
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模式正處于不斷完善、不斷補充、發展的階段,雖然還不曾擁用固定的綠化設計模式,但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變化,公路沿線環境也會不斷地變遷,致使高速公路景觀逐浙趨向完美,鄭石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模式只是對高速公路綠化模式的一種試探,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當之處,希望通過大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力求提供一個高效和諧、優美、舒適、安全的行車環境。
[1]王 迪.公園中結合自然環境條件的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生態性設計方法探討[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2]曹 兵,唐春慧,宋麗華,等.銀川市園林綠化樹種的選擇與配置[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 021~1 023.
[3]宋喜文,王繼俠.淺談園林樹木在校園綠化建設中的作用[J].防護林科技,2004(5):85.
[4]王桂華.園路在園林設計中的規劃[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2):76~78.
[5]程琦琦.談園林綠化工程的全面質量管理[J].園林,2006(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