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文
(湖南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 湖南 永州 425100)
論欠發達地區優化軟環境分層分類推進承接產業轉移
吳海文
(湖南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 湖南 永州 425100)
為了推動不同區域共同發展,必須提高欠發達地區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能力。欠發達地區分為三類,與發達地區毗鄰的地區稱為一類區域,離發達地區最遠的地區稱為三類區域,在這二者之間的中間區域稱為二類區域。欠發達地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動力不足,思想觀念落后,服務不優,人才難進。因此不但要改善硬環境,同時要加強軟環境建設,而軟環境對承接產業轉移至關重要。對此要分層分類推進承接產業轉移,更新思想觀念,優化服務,提高效能,惜才留人,讓承接產業轉移順利進行,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
優化軟環境;分層分類;承接產業轉移
為了提高欠發達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和發展經濟的能力,縮小東、中、西部差距,引導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必須加快欠發達地區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進程。欠發達地區在軟環境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動力不足,思想觀念落后,服務不優,人才難進,進來了卻留不住。這些問題與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扎根不太適應。欠發達地區如何承接產業轉移又怎樣讓沿海地區的產業在內地生根、開花、結果?首先要改善基礎設施,充分挖掘內地的自然資源,加強硬環境建設,同時要優化軟環境。軟環境對承接產業轉移至關重要。
近年來東部地區由于土地、資源、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提高,致使企業經營成本一路飚升,產業優勢已急劇減弱,甚至瀕臨喪失。該地區原來依靠低素質人力資源、發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比較利益越來越低。面對世界范圍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東部地區也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大量勞動密集型、資源型產業正在向欠發達地區迅速轉移。有關專家分析,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已達到14000億元左右。
產業區際轉移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各地區經濟發展卻呈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性,特別是三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步擴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而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這給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帶來了嚴峻挑戰,引起了廣泛關注。就工資收入來說,我國內陸地區在1000元左右,沿海地區在1400元左右。[1]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即從改革初期效率優先的不平衡發展轉向現階段注重公平與和諧的相對協調發展,而東中西互動、產業轉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產業轉移實現的理論條件主要有三:1)發達地區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或發展戰略變化,有轉移的內在動力;2)后發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分屬不同經濟梯度,有產業轉移的可能;3)承接區域有比較明顯的資源優勢或生產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有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有適宜承接的服務環境。其實就是我想轉移,你想承接,能不能順利實現承接,關鍵還是看產業轉移承接地的軟環境建設。
承接產業轉移本來是使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逐步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從而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欠發達地區從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來說,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欠發達地區由于自然資源、地理條件、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狀況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較大差別。欠發達地區分為三類,與發達地區毗鄰的地區稱為一類區域,離發達地區最遠的地區稱為三類區域,在這二者之間的中間區域稱為二類區域。一類區域由于與發達地區相鄰,受發達地區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較發達地區落后,但在欠發達地區還算較先進,他們有后進趕先進的思想,他們從內心深處有一種追趕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上有主動性,積極想辦法、思對策、求發展,承接產業轉移自然從發達地區流向欠發達地區,從而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二類區域在欠發達地區處于中間層次,在思想觀念上比一類區域要落后一些,但比三類區域要先進一些。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承接產業轉移受到一類區域的影響,也有一定的發展思路。但是,由于交通不夠發達,信息渠道傳播不暢,人們的發展思路不夠開闊,發展的理念不夠新穎。三類區域在欠發達地區處于邊緣化,他們離發達地區太遙遠。這里交通不發達,信息傳播太慢,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解決溫飽問題是他們的奮斗目標,走出本區域到外地打工尚且不容易,承接產業轉移基本上是被動的,他們沒有發展思路,缺乏追趕勁頭,很少想辦法、思對策。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思想他們不愿接受,坐井觀天,缺乏積極的發展理念。思想解放只停留在口頭上,缺乏實際行動。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觀念落后就導致內心有抵觸情緒,行動遲緩。本來這是一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卻不想作為、不愿作為,不搶抓機遇而推諉扯皮。
承接產業轉移需要承接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政府機構設置要做必要的變更,使之更具體更合理。三類區域服務理念較差,設置的機構繁雜,審批的程序較多,沒有給承接產業轉移設置綠色通道,這樣不利于新的企業在內地落戶、成長。二類區域由于離沿海地區較近,人們的思想也較先進,政府機構設置比三類區域要合理一些,但與沿海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承接產業轉移的積極性不高,過多考慮本地區的局部利益。一類區域由于與發達地區相鄰,機構設置在內地算比較合理,但比不上沿海地區。
現在中央讓沿海產業轉移的政策已經到位,但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擔心影響本地區的社會秩序,只考慮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干事熱情不高。設置審批的機構多,辦事拖拉。
欠發達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素質普遍較低,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者大批流向東部地區。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對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因為缺乏專門培訓和專業素質,能進入企業成為高級人才的比較少,特別是高端的技術、管理、金融、經貿人才十分匱乏。傳統人才管理方式沒有打破,人才激勵機制尚未形成,引進人才的政策未到位,人才的生存環境較差,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人才使用效益低,導致人才流失問題依然嚴重。
三類區域由于地處邊遠,軟環境建設較落后,特別是人們滿足于現狀,不求發展,對承接產業轉移抱著消極的態度,沒有設置綠色通道,服務不優。二類區域處于欠發達地區的中間地帶,有一定的發展理念,但由于受到交通條件等硬環境的制約,發展思路不夠靈活,發展規劃不明確,發展措施不到位,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的起色,但規模不大,建立工業園等著客商上門。一類區域受發達地區影響,對軟環境建設比較重視,承接產業轉移表現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軟環境的好壞,最終將成為能否與資本激情擁抱的核心條件。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曾說,作為一個大都市,不應該只比哪里樓高,哪里路寬,而應該看一個城市的胸懷有多大。
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在一個新平臺上的提升,是從技術上、環保上都要有全新的理念,要把“轉移”和“轉型”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在軟環境建設上要做到如下幾點:
3.1 提升發展動力,更新思想觀念。三類區域由于離發達地區最遠,急需轉變思想觀念,要打破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觀念,引入市場經濟,強化競爭意識,將沿海地區的發展理念引進來,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更新。二類區域和一類區域要繼續解放思想,要把握住發達地區的發展節奏,和著時代進步的強音,要繼續加大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引進一線帶動一片。
3.2 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三類區域處于最邊緣,信息不暢,交通不便,承接產業轉移難度很大,必須要設置綠色通道,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使沿海的產業順利地到內地生根、開花、結果。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精簡機構就要裁汰冗員,這是一場硬仗。二類區域由于處于中間層,承接產業轉移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精簡機構較三類區域容易,但較一類區域難一些,提高辦事效率仍然是挑戰。一類區域由于與發達地區相鄰,受其影響,設置綠色通道、精簡機構、提高辦事效率,難度不是很大。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容易與時俱進。在實際操作中,從2000年到2007年上半年,東部沿海地區到西部地區投資經營的企業累計已近20萬家,投資總額達15000多億元;其中,僅上海企業在西部的投資就達1700多億元,浙江、福建企業也分別達到1300多億元。[2]
3.3 惜才留人。一是要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人才的最大欣慰在于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事業上的成功是人才最大的滿足。欠發達地區要用好項目讓人才開發,好事業讓人才發展,做到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應不拘一格降人才。二是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首先是人才培養,欠發達地區正在發展中,需要各種類別、不同梯次的人才,引進人才和培養本土人才兩種模式互為補充,互有成效。其次是人才使用,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重視人才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要建立東部地區人才和欠發達地區人才的對話、交流制度,開辟到欠發達地區創業的綠色通道。第三是人才管理。要健全用人導向、激勵機制,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個不吃虧”的用人導向,讓扎實在基層干的得到實惠,有政治前途,從而完善人才管理。
3.4 做好全局性的產業發展規劃。借助承接地的土地、人力資源、扶持優惠政策等,進一步實現集約化發展轉型升級的嶄新局面。聯合國貿發大會發表的《2001年國際投資報告》就已經提出,“國際投資不再向低成本方向轉移,而是向產業群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的升級換代,實現中西部地區產業方向轉移”。[3]這是因為產業配套集聚的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外資投向的主導力量。
3.5 優化服務。除了大力完善硬件環境外,更應注重搭建項目落地平臺、政策平臺、產學研平臺、人才平臺、融資平臺、行政服務平臺等綜合平臺,保障轉移進來的企業能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加強基建融資、園區共建等模式的創新,加強管理經驗、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加強產業上下游的對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綜上所述,對欠發達地區來說,產業轉移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工業化機遇,把握好機遇,將能保持未來的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在承接東部產業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復制,應該在承接中轉型,在承接中提升本地產業,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全面進步。
[1]曲建.內地如何更多地承接產業轉移[N].第一財經日報,2008-9-11.
[2]謝麗霜.產業區際轉移與西部城鄉協調發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02).
[3]韋偉.安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幾個問題[J].江淮論壇,2008(06).
吳海文(1964—),男,湖南東安人,碩士,副教授,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教研室主任,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0YJA710071);湖南省2010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2010ZK3091)。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