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星 高 熹 張海濤 張 輝 陳 斌
(1.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201;2.科學技術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中國 北京 100045)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生物類群,分布廣泛,繁殖迅速、數量巨大、適應性強,與人類生產、生活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昆蟲在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精神層面,從而產生了昆蟲文化。昆蟲文化主要包括體現昆蟲的食用、藥用、養殖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物質文化和由昆蟲的神話與神化傳說、昆蟲與文學、昆蟲與繪畫、昆蟲的崇拜、昆蟲與民俗等構成的精神文化[1,2]。昆蟲文化無疑蘊含著豐富的科普教化資源,因此,許多農業院校設立了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昆蟲文化與欣賞。此門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課堂講授、影片欣賞和標本展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昆蟲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物質、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情操,同時又可為昆蟲文化開拓愈來愈廣闊的空間。作者結合近年來承擔昆蟲文化與欣賞課程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了簡單探討。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有益”或“有害”去認識昆蟲,然而昆蟲本身無益害之分,只是以對人類經濟利害的大小而被劃分為害蟲和益蟲。因此,大多數人對昆蟲的認識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尤其是由于生活中學生接觸的昆蟲多為害蟲,如衛生害蟲蚊和蠅等,往往對昆蟲的認識已形成了是臟的、可怕的和令人討厭的概念。作為教育過程中主導者的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這種心態并設法改變它。首先,我們看待昆蟲應該像對飼養的寵物貓、狗一樣持“容忍哲學”的態度,因為它們有作為地球生物大家庭一員、與我們平等生存的生命權利,我們不應該鄙視的厭惡它們,而應該把它們當作朋友[3]。其次,要不斷用新的標準或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各種昆蟲,因為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人們在一些有害昆蟲身上不斷發展有益的元素。例如蜣螂,有名屎蛒螂、屎殼郎等,主要以食草哺乳動物的糞便為食。因此,雖然我們認為它是臟的和令人討厭的,但它卻“自然界清道夫”,曾經為澳大利亞解決了鋪天蓋地的牛糞,不但保護了大草原,控制了以牛糞堆為生息場所的多種蠅類,使人畜免受侵擾[4];它還有治療驚癇、癲狂、噎膈反胃、腹脹便結、淋病、痔漏、惡瘡等藥用價值。蜣螂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文化意識。如埃及視蜣螂為一種神圣的動物,不僅是避邪的護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征生命不朽及正義之物,在那里到處可見它的圖騰商品、形象、文字。此外,蟑螂、蠅類等傳統意義的害蟲也具其藥用價值和仿生作用,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最后,滲透昆蟲文化的人文意蘊,介紹與昆蟲有關的詩歌、神話傳說、民俗、繪畫、錢幣、郵票等,播放昆蟲電影、蝶翅畫制作、昆蟲仿生學等視頻資料,使學生把昆蟲和文化聯系起來。這樣,既解除了學生心理上的矛盾沖突,又可以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儲備廣博的多學科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教學本領,才能勝任相關教學工作。首先,教師要學會把昆蟲文化與欣賞課程所涉及的昆蟲學、文學、藝術、仿生學、民俗學等諸多知識融會貫通,并合理運用多媒體等技術,才能保證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當今世界是一個高速發展、學科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世界,教師還要經常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了解和把握昆蟲文化領域的研究進展與動態,注意收集和積累國內外最新的報道,將最新的內容和諧自然的溶于講解中,才能保持該課程的發展和新穎[5]。另外,教師要經常總結,并利用教研活動,積極與其他教師交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昆蟲領域的研究也日益廣泛和深入,這些成果對昆蟲文化與欣賞的教學而言更是極大的寶藏和資源,因此,教學內容的補充更新必要和可行的。目前,昆蟲文化與欣賞課程還沒有統一的教材,主要參考孟昭連主編《中國蟲文化》、彩萬志主編的《中國昆蟲節日文化》及顧茂彬和陳仁利主編的《昆蟲文化與鑒賞》。然而這些著作往往缺少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昆蟲標本的采集與制作(尤其是昆蟲水晶及蝶翅畫的制作)、昆蟲仿生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可以收集到昆蟲水晶及蝶翅畫制作的相關資料和視頻,可以下載到含有最新昆蟲仿生學內容的紀錄片 《大自然啟示錄》和《昆蟲的秘密》,補充更新這些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激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例如,科學家根據蜜蜂復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著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準確定位的原理研制成功了偏振光導航儀,現已廣泛用于航海事業中;根據蝴蝶鱗片調節體溫的作用原理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恒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昆蟲的生態智慧與生存進化方式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無窮靈感,可以讓學生體悟到自然事物的多重價值與多重含義,學習體悟人與自然和諧之道[6]。
昆蟲文化與欣賞教學內容中包括昆蟲形態結構、昆蟲攝影代表作品、昆蟲紀錄片及影視片、昆蟲樂曲等內容,再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是不可能生動的傳授給學生的,而多媒體教學富集了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元素于一體,可以生動活潑地把以上內容展現給學生,從而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自然和探索鉆研的精神,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目前,昆蟲文化與欣賞課程沒有設置實踐教學環節,但很多上過該課程的學生都希望增加實踐教學,從而滿足他們觀看和制作昆蟲標本,甚至親手制作昆蟲水晶及蝶翅畫的愿望。但由于該課程選修人數眾多,而我們的教學資源有限,實踐教學很難安排。因此希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校方能增加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并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
[1]李亦松,王俊剛,張建華.昆蟲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252-1253.
[2]呂秀華.昆蟲文化在昆蟲學教學中的滲透[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8(2):161-162.
[3]尹健.淺談提高農業昆蟲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J].信陽農專學報,1997,7(1-2):60-62.
[4]章有為.澳大利亞利用蜣螂清除牛糞[J].昆蟲知識,1978,15(6):191.
[5]趙卓,郝錫聯,鄭博.高師院校普通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8(2):108-109.
[6]李芳.芻議昆蟲文化與現代科普[J].科普研究,2011,6(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