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菊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社會意識的漸漸回歸,人們也在開始尋找文化的歸屬感,而景觀設計行業在經過西學東漸之后,也在面臨著如何繼承中國傳統造園精神的精髓問題。中國傳統園林大都是封閉的造園模式,和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和居住區景觀有著形態上的區別,那么,在現代的思想框架和城市公共空間的前提下,中國傳統園林如何突圍,如何衍生,這是中國景觀設計師們需要面臨和思考的重大課題,更是專業教師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進行園林相關課程教學的重大課題。
很多院校都設置了園林的相關課程:園林設計、園林景觀、傳統園林等等,那這門課程怎么去安排才是妥當的呢?如何設置課程是和社會環境的體系以及人們對于環境的需求密不可分的。前些年盛行的歐陸設計風格使得國內的景觀設計大量模仿甚至抄襲國外設計作品,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出了很多異國風情的居住區及商業區,有時甚至讓人迷茫,咱們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去哪了?為什么要硬生生地照搬異國的文化?在這些文化盛行的期間,很多崇尚中國文化的人找不到屬于自己心靈深處的家。自從深圳萬科第五園的誕生,將骨子里的中國情結得以充分地釋放,“新中式”景觀設計風格也隨著它的誕生而逐漸走向成熟并被大眾所青睞。
作為大專院校——設計師們第一次接觸景觀知識的地方,有責任更有義務培養出合格的中國景觀設計師,我想在學科的設置上需要三個環節——傳統文化環節、現代景觀理論環節、二者結合的環節。
研究發現在課程設置中,有相當的傳統文化的課程和現代景觀理論課程,以某學院的景觀設計專業為例,文化相關課程有: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美術史、藝術概論、美學原理、設計藝術史、環境藝術概論、中外建筑史等,現代景觀理論相關課程有:城市規劃原理、景觀設計原理、觀賞植物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景觀建筑、園林景觀、城市公共空間等等。但是卻沒有設置一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景觀理論進行結合的課程。試問,對于景觀設計的學生學習了八門文化類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同時,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將中國文化帶入到現代景觀設計之中,如何將傳統元素和現代審美結合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們的學科設置上缺少這關鍵一環。所以園林相關課程應當敢于而且必須承擔起這樣的使命。
課程內容要緊緊圍繞著“新中式”景觀進行組織。“新中式”景觀設計是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追求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新中式”景觀設計是現代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邂逅、碰撞的結晶,人們在崇尚異國文化后,心靈得以回歸,轉而皈依自己的傳統文化,使得“新中式”景觀設計得以誕生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新中式”以內斂沉穩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現代空間注入凝練唯美的中國古典情韻,它不是純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景觀。既使得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體現,也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浩瀚無垠的傳統文化,同時也突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的弊端。其特點是常常使用傳統的造園手法、運用中國傳統韻味的色彩、中國傳統的圖案符號、植物空間的營造等來打造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景觀空間。
園林景觀課程是景觀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要求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系統理解并掌握傳統園林設計的藝術精髓和技藝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具體設計實踐工作中,這就要求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要打破常規的理論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引入全新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設計的實踐性與參與性,形成一套“以教學促實踐,以實踐檢教學”的帶有強烈實踐精神的系統性課程教學方法。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的園林發展歷史,總結造園實踐經驗,從中吸取營養,作為園林景觀創作的借鑒。熟練掌握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理論和造景要素,并能在實際項目設計中恰如其分的運用。啟發同學們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現在的園林狀況,去探索園林的發展道路和趨勢,進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開拓設計思路,創造獨特的中式風格。
打破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課堂組織形式。整個課程的組織圍繞學生展開,因材施教,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樹立學生的主體角色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素養,并樹立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與輔導者的角色意識。老師重點講解和學生課堂討論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教學的“講授”和“訓練”緊密結合的核心環節,從而形成了『講授階段:現場教學—名園考察』—『訓練階段:項目教學—工程設計』的完整實踐性教學體系。
(1)講授階段:現場教學—名園考察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在造園理念、空間布局、造景手法等方面特色鮮明。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是中國現代景觀設計需要汲取的營養所在。
我們課程選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教學考察對象,通過老師現場講授和學生觀察、速寫以及品悟重點鍛煉學生造園修養、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方面的知識。例如:
空間設計技巧:空間等級、空間對比、空間序列等;
造景手法的運用:藏與漏、收與放、滲透與層次等等;
園林要素的分析:道路、鋪裝、建筑、山石、植物等;
本與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創造法則
詩畫的情趣與意境營造的特色。
……
(2)訓練階段:項目教學—工程設計過程性草案及成果性方案
在訓練階段教學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每次設計都力求與社會競賽或者是實踐項目結合,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
積極引導學生把自己所設計方案的與眾不同之處講出來,并假定作為一個招投標的項目來模擬講解。
競爭的刺激使學生更有興趣,在課題作業的實施中,引入競爭機制,同時注重學生在尋找解決方案中所經歷的思考過程。
強調集體評圖在設計主干課中的作用,重視設計課的反饋環節,每一次草圖及正圖完成后都要組織評圖,不斷培養學生分析與判斷能力。
中式遠不只是白墻黛瓦,青磚墻、小橋流水等,那是民居的中式、水墨畫的中式,當代中式應該有更多層面的色彩,更多元的文化取向。中國從文革到現在,社會各階層已逐漸成形,精英階層受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明、地方文化等的交融影響,內心需要的東西其實本來就是多元綜合的:既能符合現代的生活方式、審美喜好;又能兼容西方的比例尺度細節;又還有中國的情節、不失去文化的根;這確實很難,但是中國抄國外的時代慢慢過去了,以后的路,要中國的設計師自己來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后中國的世界級大師,他的作品一定是基于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洞察,具有中國味道的。作為專業教師,設計師的專業啟蒙老師,必須洞察學科變化,深思學科發展,規劃學科教學,有責任更有義務培養出合格的中國景觀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