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堅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6)
新加坡高職教育是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1961年新加坡工藝學院改組為技術專科學院以及1963年新加坡義安工藝學院建立,標志著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起步。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將職業技術教育正式納入到正規教育范圍,這一改革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與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極大地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新加坡高職教育迅速發展起來,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比60年代都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進入以高科技為特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配合新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又有了新發展。
經過40年的改革與發展,新加坡發展形成了由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初級學院(高中)、中學(初中)、小學等六大板塊組成的教育體系,其中理工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制3-4年,目前共5所,分別是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及共和理工學院。這六大板塊組成了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高職與普高相銜接的上下溝通銜接“立交橋”式的教育體系,呈現由低到高、不斷向上的特點。學生在中學畢業后,可以選擇就業,或到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初級學院繼續深造,而其中優秀者,又可以升到更高一級的大學深造。
中國的高職教育是1999年配合經濟建設而大規模興建起來的。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1999-2002年,中國高等職業學校從161所激增成為548所,每年的招生數量也從398萬人提高到781萬人。截至2004年,2004年普通離等學校畢業生280萬人,其中高等職業較育畢業生147萬人,占總數的52.5%。①高等職業教育異軍突起,迅速發展,短短5年幾乎占據了中國高教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為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迅速躍升至大眾化階段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從我國現有的高職教育結構體系來看,有職業技術學院、本科二級學院、高專、成人高職、民辦高職、3+2五年一貫制等形式,相互分割、互不聯系,而且沒有更高層次的教育。此外,我國職業教育與普通基礎教育之間也是各自為政,沒有溝通,高職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也缺乏溝通與聯系。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一般認為,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構成要素。它回答了教育“培養什么樣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新加坡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趨于理性,能將相關領域的前沿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穿插于課程中。在實際操作中貫徹基本理論知識夠用的原則,注重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強調挖掘和開發學生的創新和創造潛能。無論是專業方向的拓展還是新專業增設,其專業課程設置都有一套完整的發程序,基本程序是這樣的:專業培養單位綜合經濟和企業需求,對課程進行需求分析,形成分析報告;然后成立專業課程籌備小組,提出專業課程設置建議;提請學校學術委員會相關企業的專業咨詢委員會審批;根據方案編制教材,制定教學計劃,確定培養目標,采購教學設備;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實施;根據課程的發展和學生、教師、企業的反饋,實時改進專業課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模式則以學校和國家為主,其專業設置的過程基本上是:首先,國家通過就業市場的供需調查分析,制定專業設置標準錄;其次,各職業學院分析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在國家提供的專業標準目錄范圍內選擇性的制定專業開辦計劃,報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第三,學校將經國家批準開辦的專業內容向社會發布,然后在國家規定的區域范圍、生源范圍進行定量招生。至此,國家退出專業設置活動,將專業的經營權完全移交給學校,學校可以自由的組織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手段。
新加坡高職教育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不斷加強課程調整。一方面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及時調整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方向;另一方面根據新興產業和跨國公司對先進技術的要求,超前抓好課程的開發與管理;與此同時,還不斷加大成人教育培訓課程的建設。目前新加坡高職業教育課程類型主要有:(1)專業技能開發課程,主要針對市場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由政府機構提供資助;(2)企業特制課程,主要依照個別企業需求,提供“量身定制”課程,與企業建立培訓伙伴關系;(3)在職人員技術再訓練課程,由新加坡職工總工會推行,并獲經濟發展局及生產力標準局撥款支持,為在職人員提供技能更新課程;(4)高級文憑課程,主要是滿足工商企業人力開發與培訓的要求,為在職人員提供全日制與半日制的課程設置。這種多元化的課程設置,滿足了新加坡各類學員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學校、社會、企業、個人的協調發展。
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由“三改一補”轉型而成的高職院校普通存在辦學理念不明確、辦學特色不突出的問題。辦學理念中學科型教育偏重,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沿襲本科院校的做法,辦成了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千”;專業設備沿襲了改制、整合前各校原有的專業,雜亂而全面,形同辦學水平低劣的綜合大學,沒有能突出職教特色,沒有形成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精品專業。
新加坡的高職教育以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模式最具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靈活的“模塊式課程”模式。具體指每個專業的課程由一系列模塊組成。核心模塊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學科基礎,是學生必須要學習并通過的;就業能力模塊范圍較寬,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質;專業模塊幫助學生掌握某一專業領域內的有關知識;選學模塊幫助學生加深、拓寬學習領域,允許學生選擇,完成一定學分,才能取得畢業證書。
二是先進的“電子教學與學習”模式。所謂電子教學與學習,是學生利用教師開發的電子教學系統,在規定的時間內自主學習,同時有教師在線輔導,和其他課程一樣還有習題、實驗、測驗和電子論壇等。這一模式的優越性是:可在任何時間、新加坡任何地點網上學習,節約了教師的數量。電子學習不僅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多教師少、教室少的問題,降低了成本(前期投入較多,維護、改進量少),而且鼓勵自主的終身學習精神,強化和充實教學內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三是獨特的人才實踐訓練“教學工廠”模式。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院長林靖東先生提出的“教學工廠”概念在新加坡教育界影響很大。“教學工廠”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思想,它不是在學校之外再辦一個附屬工廠、教學實習工廠,或在社會上劃定某一工廠作為學校的定點實習廠,讓學生在學校學完理論課后再到工廠操作,而是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把學校教學環境與企業工作、就業環境無限接近,給學生一個工廠的生產環境,讓學生參與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提高培訓質量,使學生真正實現“零距離”就業。學校中學的,正是工廠中需要的。這種教學理念很像我國高職院校強調的實踐教學,具體體現在課程教學、企業實習和畢業項目三個方面。
以南洋理工學院為例,南洋理工學院類似于國內的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是技能型的專科學生。在課堂教學時,學院十分注重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一個完整的專業課教學過程,一般都包括教師講解、答疑輔導、實驗實訓三個環節,三者之間的課時分配大約是2∶1∶3,差不多每周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在實驗室或實習單位里進行操作或實驗。
除了校內的實驗室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外,每個專業都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為其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有的還是國際上有名的大企業,如:Simens、FESTO、NEC等。所有的專業教師與這些企業都保持著經常性的聯系,隔一段時間企業就會告知學校可提供哪些實習崗位,教師就會按照教學要求推薦學生去較合適的崗位進行實習。學生在畢業前三個月專門安排一次上崗實習占8個學分。
畢業設計(論文)一般在最后一學期用三個月時間完成。學生網上選題以后,進入研究室或實驗室與教師一起做。學生的畢業項目基本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學生制作項目;第二類是工業項目。在這里,學生有機會與老師在一起動手參與廠家提供的試驗計劃或產品開發,有關產品必須經過精心設計、完美組裝、嚴格檢查后才算完成;學生制作的項目也多次在世界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上獲獎。
這種教學模式被新加坡各理工學院廣泛采用,幾十年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教學工廠”已成為有新加坡特色的雙元制,推動了新加坡高職教育的發展。
在中國,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中國已經開發出若干種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從最初的仿真訓練(模擬環境)、2+1學制、工學結合、項目教學法、工作學期制等等。這些方法各有所長,在不同的學科中與不同的作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項目教學的方法,就是把課程學習與企業的項目結合起來,老師帶領學生完成企業的項目,在項目的制作過程中完成課程的學習,以筆者所在的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文傳系為例,文傳系與廣西農墾畜牧集團合作,為畜牧集團制作一份內刊,這就是一個項目,結合內刊的制作,教師可以完成新聞采寫、新聞攝影、版面排版與編輯、新聞評論、傳播學等多門課程的學習,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與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教育經歷幾十年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積累了豐富的成果,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借鑒、思考這些經驗和模式并結合中國高職具體情況靈活加以運用,對于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定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簡言之,新加坡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們的啟示有如下幾點:
新加坡建立起來的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高職與普高上下相銜接的“立交橋”式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新允許各層次和各類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間的轉換,實現了普高與高職之間多次跨越和層層提升,打破了兩者相互割裂的局面,這種體制值得我國在設計“三校生”升高職或專科高職升本科時參考和借鑒。
新加坡依據國家經濟需要和企業需求來設置符合社會和國家發展的要求的課程,充分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而我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還沒有探索出高職特色,絕大多數學校依然是本科的延續或者“翻版”,因此,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我們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許可以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探索出一條新路。
新加坡高職教育非常注重實踐,高職學生每學期有八周時間到工廠企業去實習,工廠企業對每個學生都有考核評估。除此之外,學校還設有工業項目組這個機構,負責對畢業生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工業項目設計制造的指導,這六個月中,學生每周用40小時做工業項目,周六下午還要去工廠實習。這樣就為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開辟了道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學習、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建成更多適應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環境(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在培養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廳(委)重點建設的高職實訓基地已經成為展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窗口之一。②
[1]馬志青,楊曉麗.中國與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比較[J].民辦教育研究,2008(2).
[2]周正元.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給我們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7(7).
[3]田靜,劉福軍,楊瑞英.國外高等職業教育幾種典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J].成人教育,2007(4).
[4]黃勇輝.新加坡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吳浩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3).
注釋:①吳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的若干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2004(19).
②王洪.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綜述[J].計算機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