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凡雙
(赤壁市赤壁鎮中心學校 湖北 赤壁 437331)
“職業倦怠”(job burnout)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登伯格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癥狀。職業倦怠具有三個特征: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降低。情緒衰竭指個體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喪失;去個性化指個體以消極、否定的態度對待工作對象;成就感降低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降低。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明,教師身上存在著職業倦怠現象。本研究通過對鄉鎮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預防和應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為促進鄉鎮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論依據。
處于職業倦怠中的中小學教師會不同程度地喪失工作熱情與興趣、職業認同感降低、對學生態度冷漠缺乏耐心,會直接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危害著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成長、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2.1.1 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教師的職業是默默無聞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績不易被人所看到,致使部分教師心理不平衡。
2.1.2 社會對中小學教師的期望過高
社會各階層十分關注教師的工作質量,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教師們體驗到的不僅是工作的勞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無回報的辛酸。
2.1.3 社會提供的待遇與教師的付出不平衡給教師帶來失落感
從總體上來看,就勞動性質和強度而言,鄉鎮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顯然偏低,付出與回報的不平衡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產生職業倦怠。
2.2.1 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的基礎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已經異化為升學教育,學生的分數成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對教師工作績效評價的簡單化,是誘發教師產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2.2 學生管理的困惑
學生問題行為越來越多,教師權威日益淡化,教師教育的有效性不斷降低,面對學生的厭學情緒和不良行為,很多教師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職業倦怠。
2.2.3 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緊張
現實中,部分學校的競爭氛圍不夠健康,有些領導的工作方式不當,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2.3.1 工作負擔過重、工作時間過長
教師的工作千頭萬緒,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使不少教師在心理上和情緒上處于極度疲勞和衰竭的狀態。
2.3.2 工作內容的高度重復性
教學工作是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不斷的重復容易讓教師喪失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研究,倦怠感就自然產生了。
2.3.3 教師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
隨著學校功能的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教師所要扮演的角色也多重化,而這些角色有時是相互矛盾的。
2.3.4 教師職業的相對封閉性
教師的勞動主要是以個體的形式在封閉的空間中進行的,教師的合群需要、獲得支持的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容易感到壓抑、孤獨、緊張和焦慮,最終導致職業倦怠。
2.3.5 教師職業的勞動成果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的特點
教師的艱辛付出無法得到及時的回報和安慰,難以產生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引發職業倦怠。
2.4.1 認知因素
有些教師不能客觀認識自我和現實,目標不切實際,或有強烈自我實現需要,很容易表現出過度的緊張、焦慮、煩惱、壓抑、悲觀等心理失衡狀態。
2.4.2 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師成為倦怠型教師的重要因素。
2.4.3 專業能力因素
有些教師對新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產生知識枯竭感和職業危機感。
2.4.4 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壓力對部分教師而言可能是嚴重的壓力,若長久得不到釋放,就可能成為較嚴重的壓力,進而引起負面的生理、情緒反應。
2.4.5 自我保健意識因素
部分教師缺乏心理保健知識和自我保健的意識,不會排解心理壓力,也不會尋求心理咨詢,容易導致心理問題或職業倦怠日益嚴重。
3.1.1 形成合理的社會期望
逐步引導社會對教師職業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給教師創設一個寬松的人文環境,減輕教師的職業壓力。
3.1.2 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
國家要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同時應大力宣傳,引導全社會關注教師行業,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3.1.3 提高教師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的質量
對教師培進行培訓時,不僅要提高教師的智力品質,而且要加強教師的非智力品質教育,尤其要重視提高教師承受挫折的能力。
3.2.1 改善學校領導方式
學校各級領導要施行開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組織環境,協調好教師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協助教師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3.2.2 改革教學管理體制
改革教學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學評價體制,應建立著眼于提升學生素質的教學評價體制,以發展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為教師的成長創造機會。
3.3.1 正確了解自我、評價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3.3.2 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
4.1.1 職業倦怠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癥狀,包括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個特征。
4.1.2 造成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包括社會影響因素、學校影響因素、教師的職業因素、教師個體的影響因素。
4.1.3 社會應關注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營造民主、寬松的工作氛圍,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組織環境,同時教師個人要提高消解壓力的能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職業倦怠問題。
4.2.1 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對中小學教師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因人而異的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提升教師的個人成就感。
4.2.2 關注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生活,適當為教師減壓;建立科學的教師考評體系,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
4.2.3 定時組織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預防職業倦怠。
[1]徐富明.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現狀及其與職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195-197.
[2]張國慶.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探因[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3).
[3]曾玲娟.新世紀的關注熱點:教師職業倦怠[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