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河南信息工程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11)
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國際經驗表明,國家經濟增長的快慢、社會和諧程度、勞動就業率高低不僅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而且大量實用性、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及提高也經由職業教育這一重要途徑。在我國科技步伐加快、產業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2010年中職招生規模713.1萬人,逐步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協調發展。但是許多中等職業學校仍然存在著很多招生困境,有些在招生過程中出現了為搶奪生源虛夸宣傳、有償招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個別學校因招不到學生而面臨倒閉的邊緣。
我國正處于經濟騰飛時期,急需大量的服務于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而中等職業教育正是培養和提高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實用人才及熟練勞動者素質的基本途徑。但是近幾年來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出現連續減少的現象。2010年全國初中畢業生1763.3萬,中職計劃招生人數830萬,實際招生713.1萬,完成百分比85.9%。吉林、遼寧、湖北等11個省(市)招生任務的完成率還不到80%,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已嚴重滯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全方位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持續擴招,普通高中還將不斷擴大招生。而中職招生實質上己沒有了分數線的限制,只要讀完了初中都可以上,甚至有的學校為了多招生,對正在上初中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學生也照樣招進來。按照目前這樣的升學模式,中職學校的生源必然質量越來越差。但是中等職教還將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將一大批質量不高的初中畢業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繼續發揮職教分流的功能。
當前我國的中職招生無序竟爭的狀況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各職業學校在招生中不得不依賴各種招生中介進行招生;各中職學校為了搶奪生源都采取提前入學的辦法,先下手為強將學生早早地招到學校中去;招生中介在招生中為了一己之利競相采用“相互低毀,自相殘殺以及企圖壟斷招生市場”等不正當竟爭手段進行招生。這些無序竟爭的現象不僅提高了辦學的成本,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破壞了公平平等的招生市場秩序與社會道德規范,從根本上制約了中職招生的可持續發展。
因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聯系緊密,加之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縱深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教育及勞動主管部門對發展職業教育日益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同時,大多數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和學生家長仍然十分重視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把中等職業教育看做是弱勢教育。其與普通教育相比,不僅生源的素質上有較大差距,而且在資金投入、設施設備建設、企業認可度上明顯傾向于普通教育。
生源的相對減少必然導致生源質量低下,二者的原因只有一個,從根本上說都是人們行為選擇的結果。從文化層面來說,中國是個農業文明古國,甚至直至今日仍帶著濃重的農業文明的色彩,這種文化下人們一直“重農抑工商”,重學術輕應用,對于培養一般的技術工人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自然是充滿鄙夷,不屑一顧。再者,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所提供的低技術含量的各種專業培養出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就業困難,收入水平不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魅力就完全地被其他教育模式的光環所掩蓋。同時,高校的擴招,就業分配制度的取消,這些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如前所述,在招生市場業己形成的今天,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市場規則,加強宏觀調控等措施。但是,由于我國的中職招生市場形成的時間很短,市場發育很不成熟,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也沒有盡到應有的管理責任。諸多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了當前中職招生市場的混亂。詳細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市場規則不健全、不當競爭、市場自身的缺陷、政府失靈。
中職生源減少從人們的行為選擇的角度來講,是人們選擇的結果。但從中職教育自身內部尋找原因的話,其自身不能提供人們所需要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所培養的人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會阻礙人們對中職的選擇。因此,中職教育自身發展不力也是制約其招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經費不足影響到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許多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步伐緩慢,不少學校實驗基地和設備不能適應教學需要,有的學校必要的教學環節不能得到保證。此外,中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人才培養模式等諸多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另外,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狀況是文化基礎課教師偏多,專業技能課教師偏少,“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
(1)宣傳教育是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
要營造有利于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社會文化環境,改變人們鄙視職業教育的偏見,輿論導向的作用不可或缺,需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與雜志等大眾傳媒共同宣傳中等職業教育的意義,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方式向公眾解釋有關職業教育的概念、種類、地位與作用、培養模式與目標、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及社會對其所培養的人才需求狀況等,積極推介中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先進典型,使社會公眾不斷加深對職業教育的了解,最終使他們樹立勞動光榮、行行出狀元的社會風尚,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一視同仁。
(2)教師是實施教育改造文化的主要力量
要達到教育改造文化的目標,首先必須向基礎教育的教師介紹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職業教育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還要督促各初級中學成立以主要領導負責的由各畢業班班主任組成的“畢業生升學咨詢處”,免費對畢業生進行正確的升學咨詢服務。各初級中學還應以各種形式如“家長學校”或家訪的形式對家長進行中等職業教育的宣傳,并且要在所在社區積極宣傳職業教育的性質、培養目標等有關職業教育的知識。此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還要創設一種正確有效的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將升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數也納入到升學率之中進行考核,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
當前,中職招生市場混亂是影響中職招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而治理招生市場混亂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市場經濟雖然能優化資源配置、充分利用資源,大大提高效益。但是市場經濟并非完美無缺,有著自身的缺陷即“市場失靈”。從而決定了政府的介入,政府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代替市場,而是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運用政府的力量遏制或限制市場機制自發運行所產生的劇烈波動。
中等職業教育自身存在著一些不足,也是影響其招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中職招生的困境、成因與對策研究中等職教要走出招生的困境,實現快速健康的發展,必須克服自身的不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提高教育質量
中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應該是在于受訓者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和職業前景。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注意適應市場,調整專業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只有學生就業前景的保障才是提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吸引力的所在。
(2)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專業師資是制約職業學校大發展的瓶頸之一,建設好一支“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是學校“軟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職業學校專業師資不同于普通文化課教育師資,其最大的區別在于專業師資必須還要有專業實踐經驗和技能,并且其技能要能隨生產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否則難于完成培養合格畢業生的任務。
(3)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提高自身的辦學層次,單一的培養模式會極大得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致力于學生的能力的培養,使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再是狹隘的就業和技術培訓的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可以采用“雙通道”模式,這種模式兼備了升學預備教育和就業預備教育兩個職能,在教育內容融合了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后可取得普通高中與職業中專兩張文憑或一張文憑多張證書,培養出“合格+專長”的人才。
(4)轉變學校的辦學模式,進行多途徑的辦學模式探索
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應該多元并舉,這可兩個方面進行探索,辦學的多元體制和辦學的多元類型。在辦學體制上,企業事實上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而同時企業和學校的結合也有助于職業技術學校的方向定位。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可以嘗試將單一的政府辦學體制轉變為以企業為主體,形成企業、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體制。其次,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可以考慮改變當前孤立于正規學校教育的邊緣的形式可以考慮發展多元類型的辦學方式,面向更多的社會成員而提供更多的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可以轉化為職前教育、就業培訓和在職培訓等各方面相結合的統一的過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切實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這昭示著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正迎來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一定能走出招生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劉賢偉.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困境成因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
[2]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04).
[3]教育部關于做好2007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J].云南教育,2007(05).
[4]教育部關于做好2006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J].云南教育,2006(04).
[5]王湛.做大做強職業教育 努力為“兩個率先”服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5).
[6]加強職業教育統籌 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J].政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