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菁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2006年教育部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但是,在現階段的中國,企業是否愿意、是否能夠提供學生實習的崗位、學生是否能具備實際生產崗位需要的技能和道德素質,企業生產任務的多變性與教學要求相對的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學生進入企業后的管理……凡此種種,均使得現階段實施工學結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能否很好的開展這項工作,主要取決于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尋求利益平衡點是能否長期持續較好的開展此項工作的決定性因素。
博弈論有時也稱為對策論,它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成為博弈行為。在這類行為中,參加斗爭或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的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并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或最為合理的方案。
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中“學校、企業、學生、教師”四方存在著非零和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所以博弈四方存在雙贏的可能,進而合作。這在一些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是早已被證實了的。
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宏觀上看,似乎只有學校和企業兩方。但從已經實行了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改革的我院機電一體化專業來看,利益相關者有學校、企業、學生和教師四方組成。
學校和企業是決策人,對工學結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學生和教師這兩個局中人,作為工學結合校方的直接參與者,同樣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影響和檢驗決策是否合理,合作能否雙贏乃至繼續的因素。
2.2.1 學校利益目標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技能或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否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否能夠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專業和課程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學校生存和發展壯大的生命線。學校希望通過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改革能實現教育教學與工作崗位的無縫銜接,對專業和課程設置起到反饋和調整的積極作用,探索出一條培養高職學生的正確途徑,最終達到提高就業質量和擴大學校知名度的目的。
2.2.2 企業利益目標
企業一般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因此,合作企業希望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中,能起到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或減少相關費用支出,以及培養、選拔人才的目的。
2.2.3 學生利益目標
因為決策權在學校和企業,學校希望通過工學結合促進學生增強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學生處在被動和弱勢地位。學生希望校方安排的相關實習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能對自身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同時能取得相應的報酬或補貼。
2.2.4 教師利益目標
無論是學校安排還是主動申請,實習指導教師總是希望在企業指導學生實習的同時,能學到專業知識、實踐經驗或者管理經驗,對自身今后的發展和學習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自身的勞動價值能有所體現,獲取相應的工作量。
企業積極性不高是相對學校而言,因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主業而非企業的主業,因此企業的積極性沒有學校高理所當然。換句話說,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中學校是“主辦方”,企業是“協辦方”。協辦方的積極性除了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主辦方也可以設法予以調動。例如,可以在校內建立實習工廠,給予企業場地租金方面的優惠,吸引具有專業背景的優質企業建設“校中廠”實習實訓基地,將企業的標準、規范、工藝和技術融入到專業實踐教學,以期實現共贏局面。
合作企業希望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中,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或減少相關費用支出,簡單一句話就是開源節流。而學生參加實習工作,有一個適應環境和熟悉工作從而達到熟練的階段,同時受到實習時間長短的限制,企業出于盈利的目的,勢必給予學生的實習報酬或補貼會比工廠員工少。但是報酬過少,學生會對工學結合這個新生事物產生嚴重的抵觸和反感情緒,而且會在學生群體中迅速蔓延和廣泛傳播,對學校和企業會產生很壞的影響,甚至會有企業剝削學生廉價勞動力和學校榨取學生勞動力之嫌。因此,學校在與合作企業簽訂協議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寫明實習報酬的支付條款,以免實習過程中產生企業抱怨學生消極怠工,學生埋怨企業報酬過低,學校夾在兩者中間疲于應付的局面。此項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穩扎穩打,切勿為了急于打開工學結合改革的局面,貪功冒進。
由于實習學生在企業參加工作,實習指導教師在工作量上難以測算,對工作質量也難以考核,學校往往對教師付出的辛勤勞動不能正確對待,導致指導教師感覺付出與收獲不對等,進而寧可在學校承擔教學工作,而不愿意到企業指導學生。因此,學校對于工學結合這項教學改革要持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出臺相關的文件保障,調動和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院系要加大投入,明確責權利,尤其是對于在外市實習和需要指導教師全程參與的,要給予相應照顧和傾斜。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就是效益。盡管學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已經充分考慮企業工作崗位危險性的高低因素,但是只要從事機電類專業崗位,和機械電氣打交道,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盡管政府到現在也沒有明確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安全利害關系,由誰負責,負多少責,怎么負責,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學校、企業和學生在安全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為實習學生購買保險是非常有必要的。問題的關鍵是誰來支付該筆費用。解決方法可以如下,學生在某一企業實習約定時間較長的,由企業出資,如未到約定時間離職的,該費用從實習工資里扣除;如實習是短暫性的,學生出于保障自身的因素,可自己出資購買相應商業保險。由于購買保險的費用不高,一般在一兩百元左右,因此在實際操作上,是完全可以協商解決的。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教育模式是一項涉及到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各個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是,萬變不離其中,只要企業能從中受益,校企就有合作的基礎;只要學生能從中受益,合作就有繼續的動力;只要教師能從中受益,改革就有普及的可能。學校作為工學結合的“主辦方”,要本著“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的思想,努力促成利益相關者成為利益共同體,并建立起深厚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