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鴻莉 趙 麗
(哈爾濱劍橋學院汽車與機電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9)
汽車產業發展非常迅速,現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據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的數字顯示:2009年產量為1379.10/1364.48萬輛,均躍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長超過了48.3%,突破了年產汽車愈1000萬輛的大關。2010年產量為1826.48/1806.19萬輛;2011年產量為1841.89/1850.51萬輛。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和私家車占有量的不斷攀升,未來汽車維修業的人才需求潛力巨大。
中國的汽車維修行業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化的、技術和勞動力密集型的新興行業。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汽車維修業戶為26.1萬家,一類汽車維修企業1.0萬多家,汽修從業人員240多萬,年產值近300億元人民幣。
然而,我國相關人才儲備和供應與行業需求相比相去甚遠,僅汽車維修人才的缺口在“十一五”期間就達80萬;并且現有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還不到15%,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為30%。數量少,素質低已成為制約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汽車技術的高度現代化集成,要求汽車維修行業擁有一批工程能力強,綜合掌握機械、計算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和液力傳動技術等現代專業技術,并且既懂專業知識,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且,這種需求量伴隨著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而激增。
我國汽車維修人才嚴重匱乏,現有維修業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缺乏領軍人才,尤其是既懂現代汽車技術,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又懂現代管理的人才;二是缺乏交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我國汽車維修業從業人員中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不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據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對部分一、二類維修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從事技術管理的工作人員中,有26.2%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在一線的技術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而二、三類汽車維修企業的從業人員大多是農民工,城市普通中學畢業生,轉崗擇業的工人。這些人員普遍表現出文化水平不高,專業知識匱乏,服務意識不強。
在日本,汽車維修行業中合格的技術工人占70%以上,在20萬通過資格認證的人員中,有40%為技術員。在美國,汽車維修企業中診斷工人的比例約占80%。對于現代車輛的維修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能夠熟練地使用現代高科技儀器設備,對汽車故障進行正確的判斷的人才。然而,我國真正具備判斷汽車故障能力的技術人員不超過30%,大多數僅停留在由他人判斷故障,而自己只會“換件”的水平上。
除了綜合素質普遍有待提高外,汽車維修人才的缺口巨大,已成為突出的難題。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秘書處副主任湯海山提供的數字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研發人才缺口50萬,維修人才缺口80萬。許多學生愿意做車輛設計制造工作,不愿意做汽車維修工作。所以,未來5年汽車維修人才將更加緊缺。
我國汽車維修人才成為汽車業發展瓶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當,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滿足汽車維修業的要求。
我國現階段汽車維修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混亂,尚沒有探索出一種能滿足我國汽車維修行業需求和汽車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而現行培養模式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
在我國,汽車制造商支持、參與汽車維修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學校在進行專業定位、崗位資質要求研究、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環節上缺乏企業的前沿技術、先進理念,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而高校培養的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就業的出口主要是4S店和各種售后服務中心,而這些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技術主導來自于汽車制造商。如此,造成了學校與企業的供應鏈產生分離或斷裂,使得高校有限的資源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得以充分利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目前,我國汽車維修人才的培養很盲目,沒有針對性。培養模式幾經變革,從面向專業、面向崗位到面向領域,還沒能探索出適合于我國情況的有效模式。學生接受的知識、技能嚴重滯后,培養的人才素質與工程要求不對接,難以達到崗位的要求和標準,造成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
歐、美、日等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汽車維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如日本豐田公司的“T-TEP”、美國通用公司的“ASEP”等。這種培養模式的重點在于實施企業與院校聯合辦學培養汽車維修人才,從而使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更緊密地結合。
基于應用型本科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運用供應鏈管理理論,生源、高校、企業是構造成高校人才供應鏈的三個節點,其中學校和企業是關鍵節點,由此構成的產學合作教育供應鏈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借鑒供應鏈管理理論方法[1]。
我們對22家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企業進行調查,對本校2010屆、2011屆、2012屆畢業生進行回訪。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主要是汽車檢測、汽車診斷維修、汽車營銷、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評估、汽車生產管理、汽車專用車設計、汽車零部件設計、汽車制造工藝設計、汽車相關產品檢驗等技術與管理工作。調查和回訪的結果表明: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的專業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多元的,包括:工程計算基本能力;機械工程設計基本能力;計算機軟件應用基本能力;汽車檢測、故障診斷、維修等技術應用能力;汽車營銷、理賠定損、評估能力;汽車生產管理能力、專用車及汽車零配件設計能力。其中,作為重中之重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學生能熟練進行發動機、變速器等總成的拆裝,能利用專用儀器設備,如解碼器、尾氣分析儀等對現代汽車進行檢測,對汽車的故障做出準確、快速的診斷,并能以最佳的維修工藝流程進行修復和故障排除;同時具備汽車保險、理賠、營銷、二手車評估等汽車相關工作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汽車專業理論課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往往使學生覺得繁難、枯燥。很難有學習興趣,從而導致了不少學生由原來的盼學、愿學到怕學、厭學。傳統的汽車類專業課教學形式單一,一般是先完成理論性教學,然后在學期末再組織學生集中進行實習,人為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成兩大塊。由于學生在理論學習時未接觸實際,造成對基礎理論理解不深甚至模糊,對具體操作不知所措或一知半解;而在最后進行實習時,又因時間短、范圍廣、基礎知識沒吃透,覺得無從下手。為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這個問題,運用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建立汽車構造、汽車電器講練室,講練室安裝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有汽車構造模型、各種車型的總成及零部件實物,各種電器實驗臺,還有各種汽車各總成結構原理、電器系統的示教板。
以汽車構造課程為例,教學內容安排上按“認識—學習—實踐”[2]的教學體系,先通過實物對所學總成零件有個形象認識。再通過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如結構特點、運動路線、原理進行直觀,生動的講解,最后在通過拆裝或故障診斷等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結構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實物,多媒體、現場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相互結合,實現了在實驗室中講授理論,在理論課堂中進行操作技能的訓練,“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現在汽車構造、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等專業課程在專業教室講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汽車類專業課程把行業能力標準作為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根據行業能力要求組織教學內容。在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汽車估損等專業課教學工作中貫穿“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理念,將教學活動與仿真或真實的工作場所相融合,對應用型本科汽車專業課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探討和研究。
以汽車估損課為例,課程首先通過案例講解汽車保險條例,再通過10個模擬真實案例現場,讓學生從接報案,準備定損單、查勘表、保險抄單開始,到事故現場,根據現場情況確定保險責任,現場拍照,詢價、報價,查保險抄單,與修理企業、車主商定理賠額度,填定損單、查勘表等整個工作過程安排教學內容,課程按照工作過程來進行排序。通過非保險責任、保險責任不同查勘工作過程;車損險條款、交強險條款、第三者責任險不同險種估損定損過程;有人員傷亡,無人員傷亡不同理賠過程,從不同工作過程對課程進行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通過情境創設,使專業課與職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
培養學生工程能力,關鍵是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33%。機械類實踐教學環節:機械零件測繪實習、機械制造工藝實習、CAD繪圖、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等,培養學生基本機械設計能力、機械工藝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機械設備使用能力。汽車類實踐環節:汽車拆裝實習、汽車制造工藝實習、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實習、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畢業綜合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培養學生汽車拆裝、汽車維護、汽車制造工藝、汽車零部件和系統檢測、汽車故障診斷能力和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另外,汽車維修專業方向學生90%參加汽車愛好者協會,協會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有整車汽車模型供學生學習汽車構造知識,有發動機、變速器等總成供學生拆裝,有2臺實習用車供學生進行維護,故障診斷等實習。汽車愛好者協會每年組織汽車技能大賽來檢驗學生實踐教學和活動的成果。
學院還定期邀請各高校汽車專業、汽車制造企業、4S店、保險公司等單位專家舉辦講座,通過開展第二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學科、行業的前沿知識、技術,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汽車專業實驗室全面對學生開放,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四固定”(固定時間、固定班級、固定實驗室和固定實驗項目)[3],學生可以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選擇或提出實驗項目、設計實驗方案、組織實驗儀器設備、進行汽車拆裝、汽車故障診斷、汽車電器電控元件系統檢測等實習實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這種開放式實驗教學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激發靈感、提高綜合素質具有特殊作用。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把技能培訓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鏈接到專業課程體系當中,開設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汽車估損四個模塊課。學生在通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考試后,可獲取 “全國汽車維修專項技能認證考試合格證書”,成為各專項的維修師。該證書已成為本專業學生就業的敲門磚。畢業證、學位證、技能證三證并舉,提高學生就業率。
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方向有別于學術型大學,直接為本地的行業和企業服務,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實現校企合作是實現這類學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目標的關鍵。目前,本專業已與22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一汽集團哈爾濱輕型車廠為汽車制造工藝實習基地,黑龍江哈得利特約服務站、東風本田博實特約銷售服務店、尼桑瑞福興邦專營店等企業為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基地。學生通過實習,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汽車維修專業的基礎工程技能,了解汽車企業生產和管理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加強實踐教學,完善相應的實驗教學硬件設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汽車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改進實訓環境,增加實訓設備,調整理論與實踐學時的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加大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加大實驗室的開放力度。要建設一個與汽車新技術相適應的汽車專業實踐基地,硬件的投人將是巨大的。在儀器設備的購置上,既要能體現汽車維修關鍵技術,又要考慮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我校在調研許多高校實踐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建設了汽車發動機拆裝、汽車底盤拆裝、汽車電器、汽電控、汽車構造講練室、汽車電器講練室等專業實驗室,重點培養學生分析、診斷故障的邏輯思維能力。
哈爾濱劍橋學院交通工程專業的高級轎車檢測與維修方向在“以教學為中心,以特色求生存,以貢獻求支持,以質量求發展”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堅持大力開展專業改革和建設,以特色建設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開展了汽車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在大量的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院實際,通過供應鏈管理理論研究,分析汽車維修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進行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確定汽車維修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職業性應用型專業人才。構建了以工程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和針對崗位群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課程體系。以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性的人才需求。
[1]蔡雅萍.基于供應鏈信息共享的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5-6.
[2]韋須祥,韓乾,洪霞,等.高校實驗室開放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120-123.
[3]藏杰,安永東,張德生.應用型本科院校“汽車構造”課程改革探討[J].中國冶金教育,2008(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