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揚
(中國鐵通山東分公司 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年來鋪天蓋地的云炒作,可啥叫“云計算”,又能提供什么服務,那可真是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云計算從廣義上就是云概念、泛指了狹義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云應用,從技術角度看,在很多場合下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如果了解分布式計算與網格計算和網絡存儲與分布式存儲,那對理解云是有極大幫助的。
人們日常所說的云計算,指云技術或搭載云的基礎架構平臺;云服務則更延伸一步,是指通過云平臺提供應用和解決方案的服務過程。
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這個過程就是云服務。用戶不在意任務完成的地點和方式,所關心的是正確的結果和獲取結果所付的代價,云服務就是性價比較高的一種解決方案。
有IT服務經驗的人知道,服務器價格不菲,而用戶需求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會造成對設備資源大量閑置、讓人感覺浪費,有時這些資源卻滿足不了突發的大量需求、讓人有升級沖動,用通俗的話說這些設備就是忙時忙死、閑時候閑死。通過云服務,可通過較低成本滿足高可用和高性能的要求,同時由于云是分布式架構,系統的冗余設計和容災天性讓數據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提高。
云服務擁有無可比擬的優點:
2.1 超大規模:伴隨而來的就是超強能力,云可完成PC、服務器甚至一般集群難以做到的工作。
2.2 虛擬化:應用在云中某處運行,只需一個終端(PC、筆記本或手機),就可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需要的一切。
2.3 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等措施來保障服務高可靠性。即使部分節點故障,所有數據仍然可用,受影響的應用會自動重啟。
2.4 高可擴展性:維護者可根據不斷變化的資源需求隨意配置相應設備,比如擴充主機池、增容存儲資源等,而不會影響使用者業務。
2.5 按需服務:能讓使用者快速部署業務、縮短系統建設周期、加快市場響應速度。尤其適用于業務不同時段負載波動大,或業務處于測試期、孵化期、培育期、成長期等增長不確定及增長迅速的情況。
2.6 高效廉價——從建設者角度上看,云服務大大提高了設備、系統的復用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單位成本;從使用者角度上看,將收益不確定的大投資轉化為風險可控的低成本。
但云服務也有天生缺陷,如對網絡的依賴性,網絡帶寬、質量都直接影響云服務與云應用;尚缺乏標準,客戶若變更云服務提供商存在移植困難等。
云時代還存在著風險與憂患。由于云的超強計算能力,現有密碼系統的可靠性可能會成倍甚至幾何程度的下降,原來黑客需計算機耗費幾十年才能破解的密碼,也許通過云服務提供的計算能力就可縮短至幾天;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誠信問題難以解決,客戶會問,“數據將存儲在云上,我又能相信那家云服務提供商呢”?
云服務從所屬所用所維護的角度,可劃分為“私有云”和“公共云”。對于自建自維自用的云服務,即自己搭建云,自己維護云,自己使用云,例如:google等廠商自建私有云為自身搜索引擎產品使用,就是這種典型的私有云。對于代建自維(代維)自用的云,例如:IBM等廠商為企業客戶建立獨立的私有云供客戶自行使用,有實力的客戶在接受培訓后自行維護企業云,當然也可委托廠商代為維護。這樣的云也是私有的。由第三方云服務提供商建設的就是公共云,它為客戶按需提供統一界面、接口、模式,建營維均是由云服務提供商完成,客戶只需使用服務和為其付費。
根據NIST的定義,有SaaS、PaaS和IaaS三大云服務模式,這是目前被業界最廣泛認同的劃分。SaaS提供給客戶的服務是云服務提供商運行在云計算基礎設施上的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各種設備上通過客戶端界面訪問。客戶不需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計算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PaaS提供給客戶的服務是把客戶開發的或收購的應用程序部署到云平臺上。客戶不需管理或控制底層的云基礎設施,但客戶能控制部署的應用程序,也可配置運行應用程序的環境;IaaS提供給客戶的服務是所有基本計算資源設施,客戶能夠部署和運行任意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客戶不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計算基礎設施,但能控制操作系統的選擇、儲存空間、部署應用,也可獲得有限制的網絡組件的控制。
公共云還有一種目前尚未成型的運營模式,我把它定義為第四方云服務,那就是云服務提供商自己不再搭建公共云平臺了,或者說云服務提供商搭建的僅僅是一個平臺而不再提供云服務資源,資源來自于互聯網的各個資源提供方,換句話說就是第四方云服務提供商將技術與資源分離,云服務提供商負責平臺技術、資源收集、客戶找尋、計費模式(含向客戶收費和向資源提供者付費)等工作,而資源及資源維護是由各個公共云(第三方云)、私有云、集群、服務器主機甚至各家個人電腦來提供出來的,多方共同來運營的一種新興云服務。
曾有人對從使用非云IT系統和私有云過渡到使用第三方云服務這個過程很形象地做了個比喻: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自用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那我接著打這個比方:第四方云服務就好比是從電廠集中供電模式轉向了多源頭供電并網的模式(非電力運營企業,如熱力、鋼廠等,將自身富余的自備電或附屬產品電等有償輸送到大電網中供社會用電使用)。這意味著任何人任何組織的富余計算能力也可進行流通轉讓,并獲取利益。因為對于多數人來講,買來的電腦處于100%使用狀態的情況少之又少,80%時間應該不足20%利用率。即使一般企業內部使用的服務器,也不過是50-80%的平均利用率,這就可為云服務提供豐富、廉價的計算能力。一旦第四方云服務蘊育而生,將會把云時代的巨大益處提前帶來,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信息社會的耗電量大幅下降、符合我國當下倡導的低碳生活。
第四方云服務是既是一種過渡也是一種趨勢。現有非云IT系統大量存在,云化需要時間,而當下資源閑置浪費嚴重,其所有者會以外租的形式通過第四方云服務提供商提供出來,從而使社會提前到達云時代,可以說是云化過程中的理想過渡;而當第三方云逐步替代掉各個非云IT系統以及私有云、壟斷了市場之后,下一步對第三方云的整合也要利用第四方云服務提供商,將第三方云的資源整合起來,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
云是一種新興的IT部署和交付模式,用來通過網絡實時提供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終端移動便攜的需求以及終端日益增長的功能與能耗的矛盾,瘦客戶端將成未來10年的方向,云服務大有可為。電信運營商,IDC服務商,設備廠商,軟件企業,互聯網企業,有可能會在這個鏈條中分一杯羹,但誰能成為引導者、領軍人物,我們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