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春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園林綠化處,河南 商丘 476000)
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科學家計算,一個城市中居住和生活用地如果占50%左右,居住區綠地規劃面積應占總用地的30%以上,平均每人5~8m2,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時才能充分發揮其效益,因而其布置直接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指居住區內居民公共使用的綠地,一般為1000m2左右,常與老人、青少年及兒童活動場地結合布置。根據居住區規劃結構形式和自然環境條件,可分為居住區公園、居住小區中心游園、居住生活單元組團綠地、小游園、街頭花園等幾種形式。
指居住區內各類公共建筑和公共設施旁的綠地,如俱樂部、影劇院、幼兒園、少年宮、中小學、商店、醫院、旅館等用地的綠地。
指住宅建筑四周的宅間、宅旁庭院的綠地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綠地,可滿足居民日常的休息、活動、娛樂需要。
指居住區道路紅線以內的綠地用地。根據道路的分級、地形、交通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布置。
居住區綠地規劃要在居住區總體規劃階段統一規劃。以居住區公園(居住小區中心游園)為中心,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住宅間綠化為基礎,協同市政、服務、文化、環衛等建設綜合治理,使居住區綠化自成系統,并與城市綠化系統相協調。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原有樹木、建筑和現有條件,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節約用地和投資。
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布置園林建筑與小品。植物材料的選擇配置力求管理簡便,富于季相變化,充分發揮改善環境的作用。
居住區綠化要有統一的格調,同時也要注意與建筑布局協調一致。
(1)居住區公園為整個居住區的居民服務,其布局與城市小公園相似,設施較齊全,內容豐富,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體,有功能分區,除花草樹木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動場地、園林小品、活動設施等。因居住區公園的游人主要為本居住區的居民,游園時間多在早晚,因而要加強照明設施,注意芳香植物的應用。
(2)居住小區小游園的服務半徑一般為200~300m,利用率高,因此要位置適中。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綠化基礎,盡可能和小區公共活動或商業服務中心結合布置,使居民的游憩和日常生活相結合。
(3)組團綠地通常結合居住建筑和道路旁的空間布置,主要是老人和兒童就近活動、休息的場所。組團綠地的服務半徑為100~200m,使用率高,布置時要注意綠地周圍道路系統及人流方向,留出足夠的鋪裝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動。同時注意一個居住小區的各個組團綠地要各具特色。
在居住區內,公共建筑和公共設施用地內專用的綠地,要符合各自功能的需要。專用綠地同時也是居住區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綠化應結合周圍環境的要求加以考慮。專用綠地如能與小區公共綠地相鄰布置,會使小區綠地更顯寬闊,增大其衛生防護功能,并加強視覺效果。
宅旁綠化即住宅四周或兩棟住宅之間的空間綠化,在住宅區綠化中所占比例較大,約占小區綠化總用地面積的50%,其用地面積不計入公共綠地指標內。宅旁綠化與居民室內外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
綠地布置應與住宅類型、層數、間距、建筑組合形式、地形等密切配合,保持各幢樓之間的綠化特色。建筑物遮擋會造成大面積陰影,因而要選擇耐蔭樹種,以保證其正常生長。
樹木的栽植不要影響采光通風,高大的喬木要在建筑物5~7m以外種植,并注意與各類管線間留出足夠距離。入口處灌木采用對植、叢植,注意不應種植有刺植物,以免扎傷居民。墻基、角落等處以綠色植物在建筑墻體與地面之間加以過渡,如種植鋪地柏、鹿角柏、麥冬、蔥蘭、玉簪等。為防止西曬,可于西山墻種植攀緣植物,或在西墻外栽植高大的落葉喬木。住宅旁的生活雜務用地可用綠化將其遮蔽。如宅間有30m以上的空地,可在其中設置兒童或成人游憩等場所。適當栽植庇蔭大喬木,樹下設置兒童設施、坐凳、桌、椅等,以便老人、兒童就近休息。
居住區的道路將小區公園、宅間、庭院連成一體,是組織聯系各類綠地的紐帶。道路綠化應根據道路級別、性質、斷面組成、走向位置、地上地下管線設施和兩邊住宅形式而定。道路一般可分為主干道、次干道、小道三級。
4.4.1 主干道旁綠化
主干道(區級)寬10~12m,有公共車通行時寬應10~14m,紅線寬度不小于20m,連系著城市干道,與居住區內部的次干道和小干道相接,車行人行并重。其綠化可選用體態雄偉、樹冠寬闊的落葉喬木作行道樹,以行列式栽植為主,同時注意各條干道的樹種選擇應有所區別。轉彎處綠化應留有安全視距,不致妨礙汽車駕駛人員的視線。在人行道與居住建筑間可多行列植或叢植喬灌木,以起到防塵隔音的作用。
4.4.2 次干道旁綠化
次干道(小區級)的車行道寬6~7m,連接著本區主干道及小路等,是組織和聯系小區各項綠地的紐帶。以人行為主,通車為次。植物配置應活潑多樣,注意選擇季相變化豐富的樹種,令每條道路都各具特色。配置形式應與宅旁綠化、小游園的綠化布局協調呼應,以形成相互關聯的整體。次干道的地形常有起伏變化,當兩邊標高不同時,可在較低一側配置常綠喬灌木以增強地形起伏感,在較高一側種植草坪或低矮的花灌木以減少地勢起伏,從而使兩邊綠化有均衡感和安定感。
4.4.3 小道旁的綠化
小道是聯系各住宅的道路,3.5~4.0m寬,以行人為主。行列式住宅各幢樓前應選用不同樹種,采用不同形式進行布置,以便于識別門戶。靠近住宅的小路旁綠化,不能影響室內采光和通風。同時注意喬灌木適當后退0.5~1.0m,以方便救護車、搬運車靠近住戶。小路交叉口可適當放寬,結合休息場地布置,豐富道路景觀。此外,在人流來往較多的地方,如公共建筑、商店門前等,可相應擴大道路鋪裝面積,設置花臺、座椅、活動設施等,使其與小區的公共綠地融為一體,創造活潑的活動中心。
植物配置要根據不同植物的形態、生態習性,滿足不同的綠化需求;樹種的選擇要靈活多樣,使植物能綜合發揮其綠化功能。
以植物造景為主,提高綠化覆蓋率,以達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考慮四季景觀和及早普遍綠化的要求,采用常綠和落葉,喬木與灌木,速生與慢長,重點與一般相結合的方式;植物配置的形式要多種多樣,樹形、色彩要富于變化,種植綠籬、花卉、草坪,使喬、灌、花、籬、草相映成趣,豐富空間變化,以打破建筑物的單調感,同時各類綠地應各具特色;管理方便,兼顧經濟價值;多用攀緣植物綠化墻面、圍欄,提高居住區立體綠化效果;兒童游戲場忌用帶刺、有毒、有臭味、易引起過敏的植物。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更加渴望能夠擁有一個花園式的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科學合理、以人為本的花園式居住小區會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陳樹國.觀賞園藝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1.
[2]李光晨.園藝學概論[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新園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