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璽,徐寫秋
(1.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云南 楚雄 675000;2.西南林業大學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在楚雄地區,每年的4~6月,民間彝族群眾廣泛采集一種庭院栽培木本植物的幼嫩枝葉或芽尖,煮湯或炒食,用來清降人體之內的火氣或熱毒。由于氣味具獨特的清香,民間稱為“臭菜”,一直以來,民間廣泛采食卻不知此為何物。2009年5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的李恒研究員到楚雄州元謀縣出差,在縣城飯店初次見到“臭菜”,并在農戶庭院見到活植物,由于沒有花果,僅從枝葉無法鑒定出為何種科屬植物。因為西雙版納地區傣族群眾也采食一種“臭菜”,經過植物學者鑒定為豆科藤本植物羽葉金合歡Acasia pennata(L.)Willd的幼嫩枝葉,為有別于版納“臭菜”,李恒研究員把楚雄民間采食的“臭菜”命名為“楚雄臭菜”。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在李恒研究員指導下開展的,主要圍繞“楚雄臭菜”的物候生物學開展系統、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就彝族群眾利用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民間走訪調查和整理,并對資源的持續利用深入探討。
由于暫時不能對“楚雄臭菜”進行定名,又是栽培植物,它的生物學性狀可能隨著栽培而發生改變,于是對庭院栽培的“楚雄臭菜”連續觀察,看其何時開花、結果,并采集標本,方能鑒定出為何種植物。
對城市農貿市場、鄉鎮集市等流通領域進行調查,對其來源和用途等內容進行記錄;對餐廳、飯店等終端消費領域隨機調查,對“楚雄臭菜”的菜種進行統計;訪問栽培“楚雄臭菜”的農戶,參與觀察采摘和加工,并進行記錄。
“楚雄臭菜”一般在開春3月萌動發芽,在12月落葉越冬。由于在初春發芽季節開始就連續采食“楚雄臭菜”,花芽、葉芽全被采集,由于無法開花結實,導致無法進行鑒定。
2009年11月持續高溫,致使庭院桃樹年前開花,觀察到“楚雄臭菜”也在開花結實(之后12月霜凍迅速凋零落葉,未能采集到種子),拍照并采集標本,經李恒研究員鑒定為馬鞭草科大青屬“西垂茉莉Clerodendrum griffithianum”。同時在2010年4月和8月都觀察到有兩株漏網采集的“楚雄臭菜”在開花結實。
楚雄臭菜中文名為西垂茉莉[1,2](xi chui mo li),拉丁名為Clerodendrum griffithianum C.B.Clarke。文獻:in J.D.Hooker,Fl.Brit.India.4:590.1885;云南植物志 1:458,圖版 109,1 -2,1977;裴鑒,陳守良,中國植物志 65(1):155,圖 78.1982。
(1)形態特征。灌木或小喬木,高1~4m,幼枝、葉柄、花序梗、花柄、花萼等各部都被粘性柔毛。葉片紙質,長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5~12cm,寬2.5~6.0cm,頂端尾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上部有波狀齒,側脈8-10對,在葉背凸起,兩面疏生短柔毛或表面無毛,沿脈(尤以背面)密生短柔毛;葉柄長1.5~4.0cm。聚傘花序通常由3朵花組成,有時再組成疏松的傘房狀或圓錐狀,腋生或生于小枝頂;苞片線形,長1.0~1.5cm,紫紅色,萼管短,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約1cm,花后增大;花冠白色,長約4cm,花冠管纖細,長約3cm,裂片匙形,長約1cm,外面密生黃色小腺點,花冠管下部常隨子房受精后膨大,花冠宿存至果熟后脫落。核果球形,徑約1cm,成熟時黑色,宿萼增大且略增厚,玫瑰紅色,長超過果。花果期11月至次年6月。
(2)產地分布。產于云南的瑞麗、隴川、盈江、潞西、西疇;生于海拔800~1700m的山坡林緣或林下。國外分布于印度及緬甸。
3.3.1 集市貿易調查
對楚雄市的鄉鎮集市進行定點調查,在4~6月的每個農貿市場均有“臭菜”出售,由所在鄉鎮附近山區的彝族群眾采集下山出售,數量不多,與普通蔬菜相比較,“臭菜”價格比較可觀,是一般蔬菜的數倍。
3.3.2 餐館消費調查
在楚雄市的餐廳對“臭菜”的消費進行隨機調查。發現一般都有“臭菜”供應,但數量稀少,價格較貴。
3.3.3 農戶走訪調查
經過對楚雄市附近鄉鎮東瓜鎮、呂合鎮、紫溪鎮、東華鄉的山區彝族群眾農戶走訪調查,發現他們從野外山谷箐溝引種“臭菜”至庭院周圍、菜園和田間地頭栽培,采摘后送到附近集市出售,換購家庭需要的日用品。或自采自食。彝族群眾認為“臭菜”不但美味,而且具有藥用價值,能降火解毒,去除體內的燥熱。
3.3.4 加工食用方法
(1)炒食。先把嫩枝葉洗凈,先汆少量水燜干后,再用油鹽炒食,口味香嫩。
(2)煮食。先把嫩枝葉洗凈,再放油鹽清湯煮食,或是與蠶豆米煮食,味道鮮香。
(3)涼拌。先把嫩枝葉洗凈,后用開水燙泡3~5min,撈出擠干,再涼拌食用,味道清涼,微苦。
在楚雄地區,“臭菜”的食用除楚雄市外,都曾在南華縣、元謀縣、永仁縣、祿豐縣、雙柏縣的農貿市場和餐館訪查到“臭菜”的蹤影,食用方法也是大同小異。在已經出版的《楚雄州種子植物名錄》一書中,查找后發現沒有收錄“楚雄臭菜”的原植物“西垂茉莉Clerodendrum griffithianum”,現確定西垂茉莉是楚雄州的新記錄分布種,野生資源分布還需進一步野外調查,采集各地不同居群的標本加以確定,根據初步的彝族民間訪查結果來推斷,“臭菜”在楚雄地區的分布相對普遍,但其數量并不多。現經當地彝族群眾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多年的引種和栽培,“楚雄臭菜”的栽培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在山地套種,溝邊、路邊栽培。
目前“臭菜”作為一種傳統野菜在楚雄地區民間食用,同時具有食用的時令性,因其能解春燥而具有潛在的藥用價值。需要盡快對其幼嫩枝葉和葉片開展營養學和藥物化學等理化分析,測定其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分析其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進而建立一套“楚雄臭菜”的理化指標質量標準,為后續的產業開發打下的基礎,同時為申報“楚雄臭菜”地理標志產品做準備。
由于在開花前就大量采食“臭菜”的嫩枝葉,導致植株開花結果稀少,果實幾乎收集不到,種子育苗難以操作。鑒于此,應積極組織開展扦插繁殖和組織培養技術攻關研究,為“臭菜”的持續利用提供大量成本低廉、質量優良的種苗。
在對“臭菜”的生物學研究中,挖掘根部發現密生固氮根瘤,種植“臭菜”可以恢復和增加土壤肥力,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出高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套種的山地混農林進行栽培,讓“臭菜”與矮稈作物搭配套種,充分利用土地空間,減少肥料使用,降低投入成本,增加土地產出。可與土豆、薯類、花生、芋頭、魔芋、大豆等經濟作物套種,優選出高效產出的套種組合,也可以與中草藥套種,在山區推廣栽培,增加群眾收入。
4.4.1 食用開發
在理化分析和質量標準的基礎上,著重推廣“楚雄臭菜”的保健功能和地域特殊性,擴大消費群體和延長消費季節,“楚雄臭菜”是具有清熱解毒的預防保健作用的藥食兩用野菜;積極申報“楚雄臭菜”地理標志產品,同時做為一個旅游特產予以宣傳推廣;還可針對“涼茶”的市場需求,結合“楚雄臭菜”的清熱、解毒、下火功效,以及“臭菜”不臭而具一種獨特清香氣味,調制開發出一種特色飲品。
4.4.2 藥用開發
“楚雄臭菜”作為一種藥用植物,以葉子入藥。結合理化分析和質量標準,依據化學成分和藥理功效,研究開發出相應用途的藥品。根據民間的傳統用法,目前可以開發出一種清熱解毒藥,用于風熱感冒、清熱下火等。“楚雄臭菜”的新鮮葉子有著獨特清香味,而曬干、晾干后葉子皺縮變色,同時香味消失,藥效是否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因此,如何對新鮮葉子進行初級加工和保存,以保留其良好的藥效,是藥物開發首要解決的問題。
[1]云南省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2]裴 鑒,陳守良.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