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家斌,冷繼茂
(貴州省甕安縣江界河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甕安 550415)
雜稻旱育稀植技術是利用在旱育秧培育壯秧的基礎上,在大田進行稀植栽培的一項新技術。它是一項耐寒、抗病、增產、省水、省工、省種的栽培技術。其主要原理是通過旱育培育壯秧,通過大田少苗淺植,改善個體的營養條件和群體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水稻分蘗特性,促分蘗早生快發,利用雜交水稻的大穗優勢,壯個體、促群體、攻大穗實現高產。2011年龍塘鄉尖坡村坪莊組實施了5.7hm2雜稻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其高產栽培示范區平均產量628.3kg/667m2,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旱育秧壯秧的標準是為中小苗秧齡25~30d左右,葉齡4~6葉,葉片直立,莖基部扁平,50%植株帶蘗,百苗干物重3g以上;大苗秧齡35~45d,葉齡7~8葉,苗高25cm左右,分蘗率95%以上,單株帶蘗3.5個左右,白根多,莖基粗壯。
示范點上選用了江優9527和湘優109兩個高產品種,用旱育保姆拌種方法將稻種在45℃左右溫水中浸泡30min后撈出,瀝去多余水分,待谷殼濕潤無明水時,按500g干谷用150g旱育保姆的比例,將濕稻種慢慢加入盛有拌種劑的面盆中,邊加邊攪拌,直到將拌種劑全部均勻地包裹在種子上,隨拌隨播,否則旱育保姆吸濕粘結,播種困難。
選擇排灌良好,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疏松通氣背風向陽的旱地或地下水位高的稻田作廂培肥。示范區內有油菜田也有冬閑田,育大苗油菜田、望天水田用,清明前后播種,大田留苗床地40m2/667m2,播芽谷 1500g,秧齡 50 ~65g,葉齡 7 葉,平均帶蘗3~5個左右,即可移栽;育小苗爛田、冬閑田用,3月下旬播種,大田留苗床地20m2/667m2,播芽谷1500g,秧齡20d左右,葉齡3.5葉,平均帶蘗1個即可移栽。
有機肥培肥法為頭年初秋,農家肥按10kg/m2、過磷酸鈣200 g/m2拌勻施入10~15cm土層內;沼液培肥法為在播種前20d,沼液用20 kg/m2,普鈣200 g/m2兌好施入床土,加蓋地膜發孝;應急培肥法為播種前10d,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0 kg/m2拌勻培肥。播種前3~4g耕地碎土,1.2~1.5m 開廂(用無紡布1.5m開廂),廂高 0.1m,然后施入少量氮、磷、鉀復混肥,禁用堿性肥料。
床土pH值超過6.0時,必須調酸至6.0以下。硫磺粉調酸法:pH值 6.0~6.5時拌入硫磺粉50 g/m2,pH值大于7時拌入100 g/m2硫磺粉,兌水施入10cm土層內;酸醋調酸法:用1%食用醋100 g/m2兌水10 kg潑澆。苗床消毒用70%敵克松2.5 g/m2兌水3 kg噴霧。
浸好種、催好芽后即可進行播種。播期宜早,一般可比常規育秧法提早10d左右,有利于中遲熟組合早熟、高產。
(1)播種程序。澆水(床土濕透)—消毒—播種(播芽谷大苗 50 g/m2、中苗 100 g/m2、小苗 150 g/m2)—壓種(用薄膜包木板將谷輕壓入土)—蓋土(用細土蓋種,以不見種子為宜)—拱棚蓋膜(以平頂最好)。
旱育秧苗是“以水控苗、以肥促根、以根促蘗”。搞好苗床管理是提高秧苗素質的關鍵,苗床管理的重點應抓好膜內溫濕度和床土水分含量調控。
(2)播種至出苗。注意薄膜封閉,保溫保濕,此期一般不澆水,要注意檢查床土,防止過濕影響床溫。若發現苗床局部土壤發白,應及時補水。若遇高溫天氣,膜內溫度達35℃時,可適當揭膜通風降溫。
(3)出苗至一葉一心期。注意控溫控濕,防止秧苗徒長。此期應控制膜溫20~25℃為宜,根據天氣情況揭膜通風降溫。對于雨水較多、地下水位較高、控水較難的地區,除加深開溝外,可在一葉一心期,每用15%多效唑0.2 g/m2兌水100 g噴施,以控長促蘗。
(4)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期。做好通風煉苗工作,以增強秧苗抗寒能力,在日均溫穩定在15℃時,開始揭膜煉苗,應注意通風時間由短而長,循序漸進,逐日增加練苗時間。此期一般應保持苗床土壤以干燥為主,只要葉片不卷,即可不澆水。
(5)二葉一心后。此期秧苗抵抗力弱,苗體相對生長旺盛,應注意防寒,補充土壤水分,秧床缺水時,床土干燥,中午葉片打卷,早晚葉尖無水珠或水珠小,應及時噴水,如遇連續晴好天氣,每1~2d需澆一次水,這樣有利于秧苗由自養向異養順利過渡,既可防止青枯死苗,也可防止僵苗。當外界氣溫高時,要全面通風煉苗,最好是日揭夜蓋,至4葉期可日夜揭膜,有利于秧苗素質提高,在二葉一心期,應施一次肥,用尿素25 g/m2、過磷酸鈣40 g/m2、氯化鉀10 g/m2兌成1%溶液澆施,或僅用硫酸銨20 g/m2,施后再噴清水洗苗,以防肥液燒苗。移栽前3~5d,根據苗情施一次“送嫁肥”。
雜交水稻旱育秧移栽期應根據當地前茬作物熟期、氣候條件、秧齡等確定。一般情況下,溫度是確定移栽期的關鍵,當日平均溫度穩定15℃以上時,是移栽的最早期限。旱育秧秧齡彈性好,小苗(葉齡3.5葉左右)、中苗(葉齡5.5葉左右)、大苗(葉齡7.5葉左右)移栽均可獲得高產,但宜適時早移栽,促進早生快發,充分利用季節,延長大田營養生長期,增加有效分蘗數,提高產量。秧田起秧時,應連同3cm土層一并鏟下,若需撥秧,應大苗1株、小苗雙株依次拔。插秧時宜帶土淺插,以發揮低位分蘗早生快發的增產優勢,插秧入土深度2cm。栽插時要求薄水現泥,秧苗要隨鏟隨插,不插過夜秧,插秧后保持2cm淺水層。
旱育秧秧苗素質好,具有早生快發的優勢,為了促進個體的生長發育,應降低密度,以充分發揮單株生產力,促進群體最大發展。但稀植必須有下列條件:秧苗有良好的秧苗素質;大田土壤肥沃,能提供水稻生育所需營養物質,有利于早生快發,保證在有效分蘗期內形成大蘗壯蘗,達到預定穗數,爭取大穗。栽插密度應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本田肥力、當地氣候條件而定。一般采用30.0cm×16.7cm,或寬窄行(29.7cm+19.8cm)× 16.5cm,插 秧 1.2 ~1.5萬穴/667m2,對秧苗素質差,土壤肥力低,分蘗性弱的,移栽規格可適當密些。
水稻旱育稀植高產,適宜增加分蘗,特別是早分蘗、大分蘗成穗,形成大穗大粒為目標。因此,在肥料使用上,要結合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大田肥力水平等條件合理施用,促進稻苗早生快發,保證群體及早達到預定穗數。一般大田施N肥10~12kg/667m2,P肥5~8kg/667m2,K肥8~10kg/667m2。土壤肥力條件好、組合分蘗特性強的,施肥量可適當減少。各個時期施肥,應掌握好以下幾點:基肥要足,基肥的作用是為栽秧后秧苗早生快發提供肥力條件。基肥占大田總施肥量的60%左右。基肥要以農家肥為主,輔之以化肥。一般施有機肥1000kg/667m2、尿素15kg/667m2,或碳酸氫銨50kg/667m2、過磷酸鈣15~25kg/667m2、氯化鉀 7.5 kg/667m2。追肥要早,追肥一般要在插秧后5d左右,當全田大部分秧苗出現新葉時施用,以早促分蘗,若追肥遲,使達到預定苗數的時間延長,肥效高峰錯過有效分蘗期,易增加無效分蘗。當達到預定苗數時(25萬左右),要及時控苗。穗肥要巧,穗肥的作用是促進幼穗穎花分化,增加穗粒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防止穎花退化,防止早衰。但該期施肥,不僅促使枝梗分化、穗粒數增多,也容易促使節間和葉片伸長,惡化株葉形態,空殼率增加。因此穗肥施用一定要看苗,當葉色較淡的低肥田,可適當提早施用,若葉色濃綠、肥力高的田塊可少施。穗肥施用一般在倒二葉露尖后,用尿素4kg/667m2左右,或在劍葉出生時(保花肥),用尿素2kg/667m2左右。缺鉀田塊可適量補鉀。粒肥要補,雜交稻旱育稀植,一般穗型較大,且雜交稻存在明顯的“二次灌漿”現象,應在后期酌情施用粒肥,以延長葉片功能期。當葉色褪淡時,可采用根外施肥辦法。一般用0.5~1kg/667m2尿素加水 750kg,或磷酸二氫鉀0.15kg/667m2+尿素 0.5~1kg/667m2+水 50kg/667m2噴施。
應滿足各個時期水稻生理和生態需水。大田水分管理以濕潤管理為主。主要掌握:淺水插秧、深水返青,插秧后深水護苗。薄水分蘗,適時曬田,分蘗期保持水層3cm左右水層,促早分蘗、低位蘗、多分蘗。當群體苗數達預定苗數80%時,應立即曬田,宜多次輕曬,控制群體,防止過大。穗分化期淺水灌溉到開花,此期是水稻一生需水最大的時期,不可缺水。灌漿期間干干濕濕,灌水與落干反復進行,以利增加土壤氧氣,達到通氣養根、以根保葉,延長葉片光合功能期的目的。收割前切忌斷水過早,以防莖葉早衰,影響粒重。進入黃熟初期排水落干,以利收獲。
插秧后5~7d,用丁草胺0.1kg/667m2,拌細土25~30kg均勻撒施。亦可因地制宜選用其他類型除草劑。病蟲害防治應根據當地常發病蟲的預測預報,積極防治好稻瘟病、紋枯病和螟蟲等。
(1)根系活力強。水稻旱育秧是指在旱地土壤環境中培育秧苗,旱地通氣性好、含氧量多,促進秧苗根系發達、根毛增多、活力增強。據測定,旱秧根系生長量、發根能力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比水育秧高,且旱育栽培根系在田間橫向分布均勻,白根多,85%左右的根系集中在10cm耕層。
(2)秧苗植株矮壯。由于旱育水分相對較少,地上部生長變慢,植株矮壯。主要是葉鞘變短,葉面變窄,葉肉變厚,單株綠葉數增多,地上部干物重增加,分蘗率增加,是一種莖基扁蒲的多蘗壯秧。
(3)抗逆性強。旱育秧苗單株葉面積小,減少了蒸騰面積。據測定,旱秧的含水量較低,一般為植株干重的70%左右,比常規濕潤秧低10%左右,組織結構嚴密、體內高能營養物質如淀粉、可溶性糖高于常規秧,因此其抗逆性強,有利于水稻早播早插,增大了溫光資源的利用程度。
由于旱育秧根系發達,發根力強,又是帶土移栽,植傷少,移栽后幾乎沒有返青期,分蘗早、分蘗節位低。根系發達,增強了吸水吸肥能力,增大了吸收面積,有利于增穗、增粒、增重。旱育稀植水稻群體分蘗發展平穩,個體分蘗旺盛,個體壯,群體穩,成穗率高。
從個體來看,旱育秧碳素和氮素的同化能力均比常規濕潤秧高,葉片細胞質濃度和葉綠素含量也比常規濕潤秧高,光合作用強度也高。從群體結構來看,旱育稀植秧苗移栽后,由于基本苗少,群體起點低,分蘗前期葉面積始終比密植群體小,但單位葉面積干重高,葉片厚度大,且上部葉片直立,冠層挺拔,改善了群休各葉層的光照情況,具有較高的光合能力,分蘗高峰期,稀植栽培群體分蘗消長平緩,葉面指數增長也平穩;而常規栽培法葉面積指數猛增,孕穗期葉面積指數過大,下部黃葉增多,呼吸消耗增大,不利于光合產物積累。另外,旱育稀植水稻葉層配置合理,高效葉面積(頂三葉)比例高,稀植通風透光好,改善中下層光照條件,使得上、中、下層葉片光合作用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光合產物積累多。
[1]武崇民,潘鳳娥.水稻早育秧技術[J].云南農業,2012(3):23.
[2]吳 敏,魯向陽.播種量對水稻早育秧苗質量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