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瑩,王 寧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在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上,或許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給了農民工扎根城市的一片天空,城市里的就業機會使得農民工大量進入城市,但這并不等于農民工就能長久地、安心地融入城市。農民工子女能夠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共同心愿,子女教育的無憂是農民工持續融入城市的不竭動力,子女的健康成長則是鞏固城鄉統籌發展成果的根本保障。相信只有子女的成長、教育等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才能給農民工一顆真正融入城市的種子,一種真正融入城市的動力,一份真正融入城市的信念。
人口的正常流動,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農民工的大量進城,伴隨著農民工子女的大量進城,他們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增長很快。目前,中國進城就業的農民工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幾百萬人增長到了2億人,他們的子女有7000多萬人,其中1400多萬人是隨遷子女,5800多萬人是留守兒童,約1/5的孩子是在城市里成長。4000多萬名農民工子女的年齡在14周歲以下,每8個城鎮兒童中就有1個是流動兒童[1]。
無論是老一輩農民工還是新生代農民工,選擇留在城市就業或是創業,除了增加收入,增長見識,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外,更重要的一個奮斗目標就是為自己的下一代創造更加良好的成長空間,尤其是物質條件。與第一代農民工多數將子女留在農村接受教育的情況不同,新生代的農民工更期望能夠扎根城市,多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留在城市里接受教育。農民工進城后普遍關注子女的成長問題,即子女的教育問題,他們都希望自己能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城里接受與城里人一樣的教育。
盡管目前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民工子女教育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很多地方至今還沒有將進城農民工子女納入當地義務教育體系。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難,成了阻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礙,也成了當前中國義務教育新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導致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
(1)深層次上是社會二元結構在義務教育上的反映。國家的教育經費更多地偏向于城市的義務教育,在師資的力量方面及學校的設施方面,城鄉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2)政策層面上是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問題。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要求公共教育資源應該向處境更為不利的兒童群體傾斜,確保各個階層受教育的群體和個體的受教育權利能夠相對平等。但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這種公平性并沒能完全得以體現。
(3)直接的原因是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由地方政府負擔,而流動兒童在沒有當地戶口的情況下,就無法享受到由當地政府所負擔的教育經費。加之各個省市在義務教育的學生經費劃撥、師資的配置、學校的設置布點等總體規劃上,仍然是以戶籍人口為基礎,所以流動兒童也就被排斥在了總體的規劃之外。
農民工的子女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關系到農民工是否能夠在城里長期的生存,并持續的融入城市。子女是父母的未來,也是父母的希望。農民工在用自己的雙手為城市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希望城市能夠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能夠較好地安排子女的教育。子女教育無憂不僅能夠堅定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決心,也能夠為城市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農民工架起了城市與農村直接溝通的橋梁,他們既是現代城市的建設者,同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生力量。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城鄉統籌矛盾的一種集中反映,而且是“三農”問題能否持續解決的核心問題。
社會二元結構造成了農民工的子女有的留在了農村,有的留在了城市,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得不面對國家制度安排帶來的問題:沒有跟隨父母來城市的農村留守兒童無法正常的享受家庭溫情,要面對親情的缺失;跟隨父母進城的子女無法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要面對制度的缺失。由于長期的城鄉隔閡,使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孩子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話語體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同在一所學校,農民工子女極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熱諷,造成自閉、強迫癥、心理不平衡、不適應、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甚至產生對社會的對立感、仇恨感,這些心理問題極易誘發心理危機,若不及時調控就會出現反社會行為,破壞社會的穩定。由于農民工的工作流動性較大,導致其子女也不得不跟著流動,無法避免的會因為缺課、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造成成績不理想,產生自卑、自我評價低、缺乏歸屬感等心理問題。由于不能受到應有的教育、無法跟上正常的教學節奏甚至無法完成學業,一些農民工的子女若沒能夠獲得謀生的基本技能,在走上社會時就很難有效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誤入歧途,以致破壞社會和諧。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所呈現出的不單單是教育領域內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處理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一個關乎青少年能否健康發展、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能否提高的問題;其次是一個關乎教育公平、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能否體現的問題;是一個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發展后勁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水準的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三農”問題的最終解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如果問題能有效解決,不僅有利于農民工子女健康的成長,也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培養出高素質的接班人,能夠堅定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信心,以致鞏固城鄉統籌發展的成果,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反之,則會帶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心理問題,最終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從而阻礙城鄉的統籌發展。
[1]何具成.進城農民工數量超2億子女教育問題如何解決[EO/OL].[2010 - 03 - 28].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0_03/26/40681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