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鋒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萊蕪 271100)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貫穿于十七大的整個報告之中,充分體現了報告的精神和靈魂,可以說,以人為本是報告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人為本”的提出,體現著人類社會在發展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已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大動力,標志著人類對自身的重新認識與反思。體育教育必須融入“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理念,這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保障。高等職業體育教育更是如此,用“以人為本”的精神貫穿教與學的過程,以達到使學生擁有健全而又有益于社會的必備素質。
以人為本中的人,就是指現實的、具體的人,真實的、個體的人,而不是普遍而抽象的人。本,則是指根本、本位、本體。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我們時時、處處、事事都要想到并且做到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關愛人、服務人、造福人、發展人。最終目標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在公民社會,我們以人為本,最起碼就是要做到以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權利為本位,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大眾的個人正當權利。因此,以人為本,從現實實踐角度來認識,就是以人權為本。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需要,也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同時,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更是教育的靈魂,是指人能夠正確對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態度,是對人的一種理性認識,集中表現為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人類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
“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無體便是無德智也”,這是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用自己親身體驗寫下的具有辯證法意義的名篇警句。他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體育與德育、智育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貼切地闡釋出了體育中蘊藏的人文教育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在新世紀堅持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體育觀。以人為本的體育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種新的體育觀,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和理性反映以人為本的體育觀是社會生活主體的人對體育與人的關系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以人為體的體育觀,是屬于人的認識范疇,作為人的一種認識活動,它主要是闡述和概括什么是體育以及體育和人的本質關系。以人為本的體育觀是一種大體育觀,它要指導什么是體育,體育就是人的發育和培養。
體育的本質和內容是什么?體育的本質和內容在于促進生活體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復制、自我調節過程和機能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生命體自我運動的過程,是生命體自我運動的一種形態。以人為本的體育觀的基本內容是體育本身以及其主體的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決定的。體育與體育主體的本質聯系,決定了以人為本的體育觀的基本內容具有豐富性和具體性。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的體育觀是人的世界觀的具體化,就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體育問題上的展現。
近幾年,在“健康第一”的學校教育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在我國新一輪體育教學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為培養能工巧匠人才的基地高職院校更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應徹底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應高度重視高職高專學生所學專業與體育基本能力的結合性培養;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應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體育能力為本。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要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納入系統規劃,以學生為本。
完善各種宣傳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滿足學生所需,通過良好的場地設施條件激發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體育活動要多樣化,要體現大學生的特點,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進行體育攝影比賽、體育漫畫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主持人比賽,各種群眾性比賽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開展各種競賽活動,使其做到專業性與大眾性相結合,娛樂性與提高性相結合,健身性與競賽性相結合,經常性與定期性相結合。
總之,無論是在校園體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都應體現出鮮明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促進高校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根本保證。建設充滿人文精神的體育課程體系,要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課內課外相結合、生理心理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觀賞參與相結合、教書育人、全面培養、學以致用、終身受益”的整體化課程指導思想。
多年來,高職高專的體育教學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體育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存在著教材和內容競技化和重復化的現象。根據對部分在校大專生實際情況調查,我們認為應將高職高專體育教學在整體上進行改革,并對原有的教材作一定的更新和調整。在課程內容上,要注意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加大力度編制直觀性和生動性強的多媒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內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和貫徹終身體育思想不是取消考試,體育課也不能變成練練玩玩,關鍵是要建立科學的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要從單一的評價視角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綜合質量評價轉化,要淡化考評的選拔功能,強化普及教育、檢驗反饋、激勵的綜合功能,為學校體育育人服務。在教學質量評價中既要考評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展和體育能力的培養;既要考評顯性的體育學習鍛煉結果,又要重視學生在體育課上心理、道德、價值觀、學習態度、創造能力、學習能力上的培養,促使學生的素質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全面發展。
高職學生科學體育觀的建立,其意義在于:其一,可以克服和糾正對體育的傳統觀點和習慣偏見,正確認識體育的本質和規律,樹立起科學的體育價值觀,提高高職生自身的體育意識,有利于推動高職體育的科學化和社會化進程。其二,可進一步提高學生體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學習動力。其三,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科學地進行和開展體育運動及科學研究活動指明了方向。其四,加深高職學生領會“三育并重”為中心的黨的教育方針,樹立起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具有人本主義特征的體育思想觀念。
馬克思主義體育觀有助于學生開放型思維的形成。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要對飛速發展的體育運動實踐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就必須借助于理論思維對體育運動的感性認識進行次又一次的理論升華。
[1]馮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N].人民日報,2008-1-4(11).
[2]王元璋.馬克思主義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黃捷榮.體育哲學[M].遼寧:沈陽人民出版社,1988.
[4]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12-114.
[5]馬列著作選讀編寫組.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