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惠平
隨著《消防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的深入宣貫,港口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消防監督管理職能部門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和服務職能,企業消防安全工作責任主體日益清晰,各級崗位消防安全責任制得以貫徹落實,港口的消防安全工作實現持續穩定,為港口的生產、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港口生產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各類致災因素明顯增多,火災的發生幾率和防控難度相應增大,個別單位(部門)消防安全意識、消防安全責任制的落實同現代港口消防安全管理要求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港口企業消防安全。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意見》,筆者從行為意識的關系,就港口企業消防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的構筑,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對消防安全意識的理解。消防安全意識,是社會公共安全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火災可能造成自己、他人生命(財產)傷害(損失)的外在環境條件的一種戒備、警覺的心理狀態;是對火災外在表象的感觀,通過分析、判斷和推理來認識、把握火災的本質和規律,形成觀念和想法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對生存環境的一種安全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激發著人們的行為動機(即推動行為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動力),而行為動機又激發和維持著行為的活動,行為活動必然造成一定的社會后效。為促使人的行為活動符合社會的規范、促進社會的發展,就是要通過制定法律、標準、制度等規范,運用教育、管理等手段,落實考核、獎罰等措施,來增強人們的行為意識、調整人們的行為動機、規范人們的行為活動。消防安全工作也不例外。
(二)影響消防安全意識的原因。人的行為意識有一個形成、強化、消退的過程,這是人的心理需求、生理機體變化和接受外界刺激條件變化呈現的機能自然反應,這個過程促使人的行為動機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發生變化,影響著人的行為活動。
一是環境刺激條件的消減。由于港口消防安全形勢處于持續穩定,火災會給社會、單位和個人的生命、財產帶來危險這一環境條件刺激人們的心理作用逐漸削減,消防安全意識隨之削弱、退化,自覺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的行為動機隨之減弱,導致個別單位(部門)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思想上產生麻痹或心理上存在僥幸,工作上留于形式、被動應付。二是強化機制的弱化。強化是行為心理學上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即對某種行為通過作出一個特定的行為反應,導致環境發生某種變化,這種特定的行為反應就是強化。體現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如采用成功經驗介紹、頒發獎金、給予榮譽、給予晉級等措施,對消防安全工作中的成績予以認可、肯定、表揚、獎勵;再如聽取火災(事故)單位事故分析會,觀看火災警示圖片展覽,撤銷批評、處分、降級,恢復獎金、職務等措施,對糾正了的曾經的失職、失責、過失行為予以肯定。用一種積極的、向上的鼓勵予以強化。由于各種原因,個別港口企業單位(部門)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由于沒有及時對成績或者糾正了的行為予以充分的肯定,使得強化機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而導致弱化。三是懲罰機制的軟化。懲罰是一個相對于強化的概念,即對某種行為通過作出一個特定的行為反應,導致環境發生某種的變化,這種與強化相反的特定的行為反應就是懲罰。體現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如對違反消防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行為,造成火災事故責任的單位(個人)予以批評、行政處分、降級、撤職、開除、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等;再如減少獎金,暫緩晉級,取消原定獎勵計劃等。由于各種原因,個別港口企業單位(部門)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懲罰機制“和諧化”而導致軟化。四是強化、懲罰機制運作不同步。個別企業單位(部門)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厚此薄彼、運作不同步,難以體現和發揮強化懲罰機制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作用。
(三)牢固消防安全意識的途徑。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社會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要確保消防安全形勢長期穩定,首要任務就是要牢固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定期、不定期宣傳有關消防法律法規和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建設意義,促使廣大企業從業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對消防工作的重視,在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消防安全與生產建設發展、與經濟效益、與企業信譽、與企業文化、與安居樂業、與穩定社會的關系,認清火災的危害性、牢固消防安全意識、明白自己的責任。二是加強專業知識培訓力度。“防”、“消”是消防工作中的兩個基本手段。在“防”方面,防什么、怎么防、如何做是消防監督管理職能部門首要解決的專業技術問題。因此,除了開展消防基礎理論學習培訓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崗位、作業對象特點和操作規程要求,開展針對性消防專業培訓,讓消防安全管理崗位上工作人員,知道管什么、為什么管、怎么管;特定崗位工作人員,知道作業對象的理化性能、如何落實操作制度、如何遵循操作規程等。同時,要堅持新進作業人員上崗前消防安全必訓,特定崗位上崗證年度審核必訓,階段性、季節性、專項性消防工作前必訓。在“消”方面,通過火災案例、應急救援教育,提高受教育人員對火災發生規律的認識,掌握和應用配置的消防裝備器材,了解和掌握初起火災應急處置程序和方法,并通過應急訓練,提高員工應急反應、處置和火場逃生能力。三是強化制度的執行力。通過檢查、考核、督促等手段,來執行國家消防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落實各項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規程,嚴肅查處違反消防安全的行為。同時,對消防安全工作作出貢獻的,要加大獎勵力度,以弘揚正氣。
消防安全行為動機是激發和維持行為活動以實現消防安全目的的動力。企業的每一個從業人員,只有端正了消防安全的行為動機,才能促使維護消防安全工作成為自覺的行動。
(一)正確認識消防安全行為動機。當生存環境消防安全的心理需求或愿望,激起并維持人們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并朝著實現消防安全這一目標而努力時,才成為消防安全的行為動機。行為動機具有三個方面功能。
一是激發功能。行為動機能激發起人們產生某種行為活動,當某些刺激條件和當前行為動機有關時,其反應更易激發。如身處火災現場時,受自身安全需要和對火災的危險性的認識,就會實施滅火、逃生行為。二是指向功能。行為動機使行為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方向或對象。如人們在實現社會價值動機支配下,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奮發進取。三是維持和調節功能。行為活動開始后,行為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方向或對象,并調節著活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如果行為活動實現了針對一定的目標,行為動機促使機體終止這種行為活動;如果行為活動尚未達到目標,行為動機促使機體維持、加強這種行為活動,轉換行為活動方向以達到目標。如現在正在進行的“防火墻”工程建設、“五大活動”等,目標就是維護消防安全。
(二)正確理解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正確理解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是端正消防安全行為動機的前提。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是崗位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為完成生產、建設、管理、發展等任務而確立的由工種、職務、職稱、等級等內容組成的工作崗位,需要去完成消防工作內容和承擔消防安全責任的范圍,包括生產、技術、安全、管理、服務等。
一是崗位職責的構建。首先我們要了解崗位設立的目的。從企業戰略目標分解、企業決策分類出發,從企業組織結構設置到崗位配置入手,進行職能細分和流程梳理,從而來明確崗位承接的事項和承擔的工作,把握崗位在企業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權限,把握崗位為什么存在和對企業的特殊貢獻是什么。因此,崗位設立的目的,就是崗位設置的工作依據、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和工作成果。其次要明確崗位目標。每一個崗位需要在哪幾個方面取得成果、哪幾個是必須取得的成果及最終結果,并確保每項目標不能偏離崗位的整體目標,從而來實現崗位設立的目的。再次是明確崗位職責。從崗位職責的最終結果來確定任職者到底要進行什么樣的活動、承擔什么樣的職責,才能達到這些目標。而每一項職責都是業務工作流程落實到崗位的一項或幾項活動,因此,崗位上做什么工作和工作結果構成了崗位的職責。二是正確把握崗位職責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與企業從業人員之間是一種權益往來的關系,即企業依靠從業人員的智力和體力實現發展目標,而從業人員依靠企業得到物質報酬、實現自身價值和自身發展,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并在崗位職責的責權利統一過程中實現雙贏。因此,作為從業人員不能簡單地把“我是干什么活的”作為對崗位職責的理解,因為,你不僅是企業生產工作者、更是企業發展的當家人,不僅是企業形象的代言人、更是現代企業的經濟人,不僅是交通運輸的職業人、更是社會責任的當事人。簡而言之,從業人員是企業的主人、是履行職權和獲取經濟利益的當事人。從業人員只有在企業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把握了崗位職責的內涵,才會明確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應該怎么干、應該干到什么程度,才會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挖掘潛力,為更好地履行包括消防安全在內的崗位職責服務。
(三)把握崗位消防安全職責履行原則。認真履行崗位消防安全職責,是法律賦予企業、企業從業人員的職責和義務,是落實社會責任的體現,是確保企業發展的關鍵。
一是自覺原則。企業的從業人員,不僅包括現場的操作員工,而且還包括各級的決策、管理、技術、服務人員。作為企業的主人,就得主動、自覺履行包括消防安全在內的各自崗位職責。只有這樣,企業與從業人員之間才能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雙贏和責權利的統一。二是逐級原則。從企業組織的架構來看,履行崗位消防安全職責要遵循一級管一級、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原則,積極防止和糾正各崗位工作在落實過程中任務不能按期完成或目標偏離,積極防止和糾正崗位之間出現環節掛空、脫節,確保在實現崗位消防安全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企業消防安全形勢長期穩定。三是防止割裂。在崗位消防安全職責的履行過程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于從業人員的個體素質、業務基礎、工作責任性等因素的差異,難免會出現個別重權力避責任、重利益忘義務、重管理輕服務、重形式輕實效、重打擊輕防范;當裁判、只動口、不動手、懶干活;不盡職、不盡責、卻對別人工作吹毛求疵;抱著工作時間內自己崗位不出事的心態,對其他消防安全事宜漠不關心等“責權利”割裂現象,因此,要及時糾正、避免蔓延。
落實消防安全行為,就是企業從業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自覺落實包括履行崗位消防安全職責、遵循消防安全操作規程在內的消防安全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各類違反消防安全的行為。
(一)對消防安全制度的理解。消防安全制度是企業為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秩序,保證國家有關消防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規范在企業中貫徹落實,確保各項消防安全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實際工作需要制訂的行為規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指導性和約束性。消防安全制度對企業從業人員做什么工作、如何開展工作有一定的明示或提示,同時也明確企業員工不得做些什么,以及違背了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二是鞭策性和激勵性。通過匯編、張貼、學習消防安全制度,不斷提高企業從業人員遵守各項消防安全制度的自覺性,為維護企業消防安全穩定,確保企業生產建設發展,隨時鞭策和激勵從業人員立足崗位、盡職盡責。三是規范性和程序性。消防安全制度一經制定公布,就對企業從業人員具有約束作用,是企業實現消防安全的生產、管理等活動的行為準則和依據,對實現消防安全管理的科學化、崗位責任的法規化、生產操作的規范 化和程序化起著重大作用,并隨著消防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的完善、生產的發展和消防安全的需求而不斷完善、充實。
(二)消防安全制度的內容。企業消防安全制度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管理、操作兩大類。從消防安全管理的職責可分為組織管理、崗位職責、宣傳教育培訓、督促檢查、考評獎罰等制度;從消防安全管理的對象可分為消防設施管理規定、用火用電管理規定、易燃易爆場所管理規定、倉庫管理規定等。消防安全操作制度從屬性可分為電器安裝使用管理規定、安全生產操作規程、電焊等特種工種操作管理規定、危運車輛裝卸運輸管理規定等。因此,消防安全制度涵蓋著企業的管理、生產、操作、工作、學習等各個方面。
(三)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實。消防安全制度是企業從業人員的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從各類消防安全事故分析成因來看,實質暴露的是制度缺陷和落實脫節,除自然因素外。
一是消防安全制度的制定。首先是針對性。任何矛盾的解決,取決于解決方法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消防安全制度的制定,是建立在對企業生產、管理、流程、重點環節等方面進行客觀全面、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分析研判基礎上的。由于缺乏針對性,導致在落實制度過程中出現效果不佳或落實不到位。其次是實用性。要解決實際矛盾,還在于解決方法的準確性、適用性。消防安全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企業的管理現狀、管理理念和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不適宜使用收縮性大、空虛、假的等不適合實際的條文,應適合實際需求。再次是可操作性。作為企業從業人員的行為準則,要求從業人員身體力行,在制定的內容上、程序上必須合法,力求文字簡明、扼要、易懂,內容具體、細化、量化,操作簡便、易行。二是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實。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實,是消防安全管理的關鍵,是確保消防安全的保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反映出企業消防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落實消防安全制度要堅持“三結合”。首先是宣傳、貫徹與戰斗養成相結合。促使企業每一個從業人員特別是決策、管理人員熟知消防安全制度內容,提高并逐步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實現思想統一、目標一致,服從指揮、自我管理,遵循規程、熟練技能。其次是宣貫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在大力提倡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積極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寓宣貫于活動之中。再次宣貫與獎罰相結合。通過檢查、考核、評比,及時予以獎罰,充分發揮獎罰機制的導向作用、激勵作用、教育作用、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