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民
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治療分析
李衛民
分泌性中耳炎;單純性鼓膜切開;鼓膜切開術加灌藥沖洗
截選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間來我院就診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4例。診斷標準參照參考文獻[1,2]。以鼓膜切開術加灌藥沖洗組為觀察組,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70歲,平均(25±4.3)歲;其中左耳患病者3例,右耳患病者4例,雙耳患病者23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達5年;上呼吸道感染16例,鼻部炎癥5例,腺樣體肥大5例,扁桃體炎3例,腮腺炎1例,糖尿病2例。
以行單純性鼓膜切開患者為對照組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7~68歲,平均(24±4.5)歲;左耳患病者2例,右耳患病者4例,雙耳患病者18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達3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例,鼻部炎癥4例,腺樣體肥大4例,扁桃體炎2例,腮腺炎1例,糖尿病1例。
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的鼓膜切開治療,具體如下:在局麻或全麻狀態下,行后下象限切開鼓膜,并抽吸鼓室內的分泌物,術后常規抗生素治療3~5 d。如頭孢孟多,6~14歲者1.0 g,15~17歲者1.5 g,≥18歲患者2.0 g。
觀察組在對照組單純鼓膜切開抽吸鼓室內分泌物的基礎上,加用5 mg地塞米松+20 ml(0.9%)氯化鈉溶液在鼓膜切口處向中耳腔內反復沖洗,直到沖洗液清晰或者患者感到鼻咽部有藥液為止,沖洗完后按壓耳屏數次,再在鼓室內灌注10萬單位尿激酶并在外耳道塞棉球,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用藥同對照組。隨訪6個月至3年,詢問患者的臨床癥狀改變情況。
2.2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1]。臨床痊愈:切口愈合,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聽力恢復正常,咽鼓管功能恢復,鼓膜運動恢復,骨氣導差≤10 dB,聲導抗A型曲線。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聽力改善,骨氣導差>10 dB,但較術前縮小≥10 dB,聲導抗由B型恢復成C或As型;C型恢復成As型或仍為C型。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前后無明顯變化,純音測聽無改善,聲導抗無改善。
觀察組30例,53耳,其中臨床治愈耳數37耳,有效2耳,無效14耳,臨床治愈率69.81%,總有效率為73.58%。對照組24例,42耳,其中臨床治愈耳數20耳,有效4耳,無效18耳,臨床治愈率47.62%,總有效率57.1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顯示,觀察組臨床治愈率與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經統計學分析,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并以聽力下降、耳痛、耳鳴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其病因十分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數人認為咽鼓管阻塞及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其發病和復發的重要原因[3]。除此外,細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也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發病主要原因,本案中顯示,其多并發上呼吸道感染及鼻炎等。
本案臨床療效顯示鼓膜切開后并進行沖洗灌組,患者的病情改善明顯優于單純鼓膜切開組患者,分析原因在反復沖洗咽鼓管能將咽鼓管內的炎性物質沖出,有利于咽鼓管黏膜的恢復。再者,沖洗液地塞米松為糖皮質激素,它可降低中耳炎分泌物的黏稠性,穩定細胞膜上的磷脂,并可有效抑制花生四烯酸及相關炎癥物質的形成,并增強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并促使咽鼓管周圍淋巴組織萎縮,以達消炎之目的[4]。最后灌入的尿激酶為蛋白水解物可以有效溶栓和降解纖維蛋白原[5]。綜上所述,分泌物抽出后,能否營造一個好的環境也是其是否全愈的關鍵,本案療效顯示,分泌性中耳炎通過鼓膜切開并灌藥沖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提高患者聽力水平,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好方法,值得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1] 劉利敏,羅軍,董明敏.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觀察.中華耳科學雜志,2009,7(2):126-129.
[2] 劉興,汪常偉,指導:陳協云.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20例臨床觀察.2005,11(7):47+61.
[3]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喉頭頸外科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48-855.
[4] 付慧紅,張愛民,王鳳榮.d-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療效觀察.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6(5):394-395.
[5] 劉佳輝.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進展.河北醫藥,2009,(2):57-58.
453000 新鄉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
分泌性中耳炎(簡稱SOM)是耳鼻喉科常見病,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單純性鼓膜切開與鼓膜切開術加灌藥沖洗臨床療效,探討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