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臻 竇敏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1]。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乳房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1年,長則長達十余年。對乳腺纖維肉瘤的確診需病理學檢查,多見病灶內組織壞死,但是與腫物惡性程度及大小并不平行[2]。目前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等采取不同措施治療外,提高對乳腺惡性腫瘤的認識,更顯得極為重要。爭取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入選的31例乳腺纖維肉瘤患者,均為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門診住院患者。年齡39~51歲,平均(28.7±4.9)歲。20例在單側,11例在雙側。臨床表現:多呈卵圓形,小則櫻桃大,大則胡桃大。腫瘤在乳腺內四周推動無阻,盡管推之可移動,不過放手即又回原位,多數無觸痛及自發痛;境界清楚,和皮膚及周圍的組織毫無粘連;表面表現堅硬,平滑。
1.2 診斷方法及病理表現 全部病例均行B超,紅外線及X線片等檢查。可見纖維肉瘤對VinmmentinI型表現為陽性反應,對基底膜成分及平滑肌組織細胞標記呈陰性者,最終仍以病理診斷結果為準。鏡下特點:鏡下觀察顯示為低分化者,形態大小不一,異型顯著,瘤內血管豐富且核分裂象較為多見。鏡下觀察顯示為高分化者則是由梭形纖維母細胞組成,細胞形態大小較為一致,核分裂象少見且異型較輕,細胞多以交織狀、束狀排列,間質內膠原纖維也較多。大體標本:肉眼仔細觀察多數腫物直徑在5 cm以上,有的具備完整包膜有的則無包膜,呈現卵圓形或圓形結節狀;有的切面呈現為魚肉樣且質地較軟,有的切面呈現為編織狀灰白色,質地則非常硬韌。
1.3 乳腺纖維肉瘤類型 主要包括帶狀纖維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及黃色纖維瘤三種類型。帶狀纖維瘤是腹臂肌肉由于外傷或產生后修復性增生而形成,包膜不明顯,因而宜手術切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其位于真皮層,形似瘢痕疙瘩,表面皮膚光滑,軀干較為多見。低度惡性,切除后復發率高。多次復發的話則惡性程度增高,并可能血行轉移,宜盡早切除。黃色纖維瘤則多發于上臂近端的真皮層、皮下及軀干,多因瘙癢后的小丘疹或外傷所致,腫塊邊緣不清且質地較硬。瘤體如>1 cm,生長又快,則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需徹底。
2.1 中醫方法治療 針對乳腺纖維肉瘤可用湯藥或中成藥治療,早期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2.2 西醫方法治療 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于腫瘤體積大者,因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可實施單純乳房切除術,手術時宜將淺層胸大肌及其筋膜一并切除。由于該瘤主要為血行轉移,為此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時不主張行根治術。乳腺纖維肉瘤體積小者,可實施腫瘤擴大切除術。
近幾年來有文獻報道[3],乳腺纖維肉瘤對放、化療有一定的敏感性,可達到局部癥狀的控制或降低血行轉移率,因而對腫瘤局部廣泛切除術后,局部出現復發者宜盡可能爭取再次徹底切除術。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4]。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乳房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一年,長則長達十余年。有的腫瘤生長速度迅速,以致于短期內就可能呈現惡化。乳腺纖維肉瘤臨床癥狀表現與乳腺癌非常相似,因此在診斷時極易誤診[5]。肉瘤就診時多數瘤體較大,最大者直徑可達30 cm以上。多數無皮膚桔皮樣變及乳頭內陷,但是腫瘤發展巨大時,乳腺皮膚則變的發亮,菲薄,皮膚溫度表現較高且多有皮膚靜脈顯露。乳腺纖維肉瘤則是以乳腺腫物為主,腫瘤無壓痛,邊界相對清楚,表面光滑,質地堅韌且活動。細胞分化好可伴有局灶性壞死,有血行轉移跡象,腋窩淋巴結轉移最為少見。
綜上所述,正確的病理診斷是乳腺纖維肉瘤首次正確治療的關鍵所在。然而實際中乳腺肉瘤活檢前或手術前很難與乳腺良性腫瘤或乳腺癌相鑒別,因而一旦確診為乳腺肉瘤,應及早實施手術,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汪成,李蓉,包家林.等.巨大乳腺惡性分葉狀腫瘤一例.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2):173-173.
[2]張曉娜.乳腺纖維肉瘤的診斷與治療.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8):8-9.
[3]董洪芳.病理診斷乳腺纖維肉瘤的體會.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6(21):84-84.
[4]周曉紅,羅曉青.黏液纖維肉瘤3例臨床病理分析.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5):546-548.
[5]王曉鴻,茍新敏,鄭燕璇.等.惡性黑色素瘤誤診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1,6(2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