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女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實施,企業的法制意識有了相應的提高,職工健康檢查率也在不斷提高,很多企業都對員工進行崗前、崗中及離崗健康檢查。抽血是預防性健康檢查采集血液標本最重要和常用的操作技術,但有時會有少數人發生暈針現象,臨床表現為頭暈、面色蒼白、惡心惡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現意識喪失,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時處理,將會出現嚴重后果,在臨床上較常見,其機理是強烈的針刺等刺激,經過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的擴張,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使心臟的輸出量降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生暈厥[1]。暈針原因與心理、體質、病理、體位、環境等因素有關,其中心理因素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為了了解心理干預對抽血暈針反應的影響,我們對某企業的體檢職工實行心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了該企業2010年體檢職工2249人,其中男職工2238人,女職工11人,2011年該企業體檢職工1875人,其中男職工1864人,女職工11人,該企業均為在職職工體檢,年齡都在20~50歲之間,由于崗位設置及工種限制的原因,女職工人數明顯小于男職工人數,性別比無意義,所有該企業職工體檢結果顯示本次職業健康檢查未發現職業禁忌證或疑似職業病。
1.2 方法 2011年本體檢中心針對暈針的現象進行了有目的的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講解血液的功能、血量、血的生成速度及采血的科學知識,采血反應產生的原因和心理行為對采血的影響,調整體檢者的情緒,并采取鼓勵和必要的保證,取得主動配合。②在扎止血帶穿刺時可與體檢者談及其感興趣的話題,分散其對采血的注意力,使不適感覺減輕或消失。③恰當運用非語言交流,如:目光、表情、動作和空間距離等,可以給體檢者帶來良好的心境,使其以最佳的心態積極配合檢查,達到語言交流所不及的效果。
抽血體檢人員有無暈針現象,暈針發生時間短,歷時3~5 min,需及時快速處理,觀察是否面色蒼白、四肢乏力、惡心惡吐、出汗,重者出現意識喪失、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等現象,常自述眼前發黑,胸悶、心慌、氣短等。暈針反應可分為三期:①先兆期:患者多過頭暈、心悸、惡心欲惡吐、四肢軟弱等癥狀。②發作期:患者意識恍惚、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壓偏低、心率減慢、脈搏細弱等癥狀,嚴重者瞬間暈倒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③恢復期:患者神志清楚,面色由白轉紅,四肢轉濕,心率脈搏正常,自訴全身乏力,四肢酸軟,輕者或先兆期發作后及時處理者可直接進入恢復期[2]。
該企業2010年和2011年暈針發生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該企業2010年及2011年體檢暈針發生率比較(例)
4.1 暈針相關因素分析
4.1.1 精神心理因素 抽血暈針是緊張、恐懼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腦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所致[3],本研究顯示,心理因素在暈針誘因中影響最大。
4.1.2 年齡因素 本調查顯示,20~40歲的中青年易發生暈針,此年齡段心理反應較為敏感,對疼痛反應高,抽血時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對疼痛感受更為敏感,痛覺加劇,當機體和精神痛苦超過所能承受時,易出現血管迷走反應(虛弱、頭暈、出汗)過度換氣綜合征(呼吸困難、窒息感、心悸)從而發生暈針[4]。
4.1.3 其他因素 不少企業職工利用下夜班來體檢,有的青年職工晚上經常熬夜,第2天來體檢,使身體本身就處于疲憊狀態,另在空腹狀態下暈針發生率較高,可能是體檢者抽血時心情特別緊張,使消化系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蠕動加劇,此時若處于空腹狀態,易出現虛脫[5],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響抽血暈針的發生如:抽血人多,空氣不流通,環境嘈雜等可能更易促發抽血暈針的發生。
4.2 暈針發生的預防和處理 暈針就是心理反應到生理反應的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實施了心理干預,明顯的的降低了暈針的發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效果較為滿意。對于已發生暈針的患者立即停止抽血,迅速拔出針頭,將患者就地平臥,給予溫熱飲料,通知醫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半小時內癥狀緩解,后隨訪無任何不良后果。我們會繼續保持下去,同時我們會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操作技能,更好的服務于廣大的患者。
[1]紀淑霞,張艷,王明蘭.心理護理對體檢學生抽血暈針的效果觀察.醫學信息,2011,24(8):4067.
[2]周祝紅.暈針發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亞太傳統醫藥,2010,6(3):153.
[3]林琳,李雪,張雪影,呂壽.健康體檢抽血暈針綜合征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2):20.
[4]趙利娟,武素玲,雷淑玲.預防性健康檢查抽血暈針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外醫學研究,2011,9(33):104.
[5]帥淑華,江翠娥.健康體檢抽血時暈厥分析及護理對策.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