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敏 李發臻
為有效改善和提高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療效,探討和研究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癥狀和病理特點,我院特對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收治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患者進行了臨床病理分析,以期為該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預后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收治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8~79歲,平均(48.26±8.53)歲。其中表現為頭痛患者37例,偏癱患者25例,癲癇患者11例,精神癥狀患者8例;醫學影像資料顯示為單發病灶患者35例,多發病灶患者3例。術前臨床診斷均為局限性占位病變,確定為腦膠質瘤患者20例,腦膜瘤患者10例,轉移癌患者8例。治療前所有病例均經常規體檢和相關檢查而未發現其他部位腫瘤。
1.2 研究方法 本組38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并將切除的標本用濃度為10%的中性福馬林固定,常規脫水后石蠟包埋制片,HE染色。所有標本均采用單克隆抗體ABC法行免疫組化染色,單克隆抗體 LCA、CD20、UCHL1、CD3、GFAP、NSE、SYN、CK試劑盒均由丹科醫療器械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病理組織學分型嚴格依據2000年WHO淋巴瘤病理分類標準。
2.1 病理和免疫組化 經認真細致的查看,其腫瘤區域大都與腦組織界定清晰,切面則與魚肉狀相類似。鏡檢結果則顯示腫瘤細胞呈彌漫浸潤性的分布趨勢,其瘤細胞往往圍繞血管排列而形成袖套狀分布,且瘤細胞相對較大,一般為圓形,期間散在大量吞噬細胞而呈星點現象。通過免疫組化染色后本組38患者LCA均呈陽性,其中36例患者CD20呈陽性,而CD3則僅有散在的少數瘤細胞呈陽性;另2例患者CD3和UCHL1均呈陽性,而GFAP和NSE或SYN則均呈陰性。根據WHO淋巴瘤病理分類標準,本組36例患者為B細胞淋巴瘤,其中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30例,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4例,淋巴漿細胞性淋巴瘤2例;另2例患者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
2.2 治療和隨訪 本組患者中有26例于術后行放療,12例于術后行化療,其中放化療聯合應用患者5例。患者放射治療采用60Co高能射線;患者化學治療采用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CHOP)方案和替尼泊苷(VM-26)聯合治療。通過隨訪顯示患者的生存周期為4~38個月,而中位生存周期則為9個月。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是一種僅局限于顱腦和脊髓中線軸,而沒有侵犯全身其他系統的惡性淋巴瘤。其在臨床上一般多見于腦實質,個別在眼睛和軟腦膜中也有發現,但累及脊髓則相對較少。目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較低,約占顱內腫瘤的0.8% ~2.5%之間[1]。由于其具體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人們對該種疾病的充分重視,進而導致臨床誤診率急劇上升,給疾病的進一步治療帶來極大困擾[2]。因此,對于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點研究已引起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在光學顯微鏡檢查中,其瘤細胞往往呈現出單一和異形的特點,發病早期常圍繞血管呈袖套樣排列,中晚期則呈彌漫性分布,且為形成濾泡[3]。病理檢查則主要為彌漫型B細胞,而 T細胞型則較為少見[4]。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惡性程度相對較高,且浸潤性生長特性極強,故單純手術治療無法達到理想效果。而放射治療則已成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初期治療的主要方法,同時化學治療在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系統治療中亦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結果表明,鏡檢腫瘤細胞呈彌漫浸潤性分布,且圍繞血管排列而形成袖套狀特點。免疫組化染色后LCA均呈陽性,其中36例患者CD20呈陽性,而CD3則僅有散在的少數瘤細胞呈陽性;另2例患者CD3和UCHL1均呈陽性,而GFAP和NSE或SYN則均呈陰性。病理分類有36例患者為B細胞淋巴瘤,另2例患者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由此可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組化特點對于該病的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徐衛,李建勇,程月新,等.34例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臨床分析.中國腫瘤臨床,2007,34(16):924-927.
[2]陳信堅,朱潤慶.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臨床病理分析.數理醫藥學雜志,2006,19(6):594-595.
[3]陳興,張智民,陸小明.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32例臨床分析.江蘇醫藥,2005,31(11):820-822.
[4]項威,趙剛,李彬,等.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及治療.現代腫瘤醫學,2010,18(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