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峰
皮膚瘙癢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皮膚癥狀之一,在血液透析期間和透析后癥狀最為明顯,發生率約為36.1%,單純血液透析治療可增加瘙癢的發生率,約60.0%~90.0%[1]。我們采用血液透析(HD)聯合血液灌流(HP)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有維持性透析并出現皮膚瘙癢患者60例。原發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5例,糖尿病腎病13例,多囊腎3例,高血壓腎病10例,慢性腎盂腎炎2例,慢性梗阻性腎病3例,狼瘡性腎炎2例,痛風性腎病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年齡36~80歲,男12例,女18例,平均65.8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8~85歲、平均66.8歲,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原發病、透析時間、皮膚瘙癢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HA130型血液灌流器,費非森,尤斯透析器,透析機,碳酸氫鹽透析液。所有患者均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對于皮膚瘙癢癥狀,使用乳化油劑進行外用。對照組使用常規血液透析治療,3次/周,4 h/次,連續使用8周。治療組使用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血液透析2次/周,4 h/次,同時使用血液灌流進行聯合治療,1次/周,連續使用8周。透析液流速為500 ml/min,血流量為200~250 ml/min。
1.3 觀察指標 檢測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的血液中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觀察皮膚瘙癢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皮膚瘙癢改善情況 治療組患者中21例患者皮膚瘙癢癥狀完全消失,5例患者癥狀明顯緩解,2例患者有所緩解,2例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為93.0%;而對照組所有患者治療后,僅有9例皮膚瘙癢癥狀減輕,其余無明顯改善,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PTH值比較 治療組在療程結束后,血漿PTH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36.5±6.10)ng/dL、治療后:(11.7±4.20)ng/dL;(P<0.05);對照組在治療前后血漿PTH水平無明顯變化治療前:(34.±5.59)ng/dL、治療后:(33.5±4.30)ng/dL,(P>0.05)。
皮膚瘙癢是尿毒癥患者最難忍受的臨床癥狀之一,有資料顯示,有50%~75%的終末期腎病患者存在皮膚瘙癢,其中37%的患者可表現為嚴重的瘙癢,乃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尿毒癥性皮膚瘙癢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PTH水平升高、周圍神經病變、組織胺水平、阿片樣物質等升高以及透析相關性瘙癢、皮膚干燥、鈣磷代謝紊亂等多種因素有關,PTH已被確認為引起尿毒癥臨床癥狀作為治療效果的觀察指標[3]。本組采用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結果顯示患者皮膚瘙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HD+HP組患者治療效果優于HD組患者(P<0.05)。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是利用優勢互補的兩種不同的血液凈化方式,較HD能更有效、高效地清除尿毒癥患者的代謝產物、毒素等。在治療中我們還觀察到所有經過定期HD-HP治療的患者其精神、食欲、睡眠均較好改善,乏力、骨痛也明顯減少,未發現明顯副作用。故此我們認為HP+HD能夠有效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膚瘙癢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且安全、高效、是值得推廣的血液凈化治療方法。
[1]吳華.維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防治策略.中國腎臟病雜志,2006,22(3):140-142.
[2]畢偉紅,徐超,胡俊.血透聯合血灌治療尿毒癥臨床分析.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5(12):1352-1353.
[3]程曉媚,謝金芝,聶燕.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的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20):779.